

1.
動詞
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2.
動詞
盼望(舊時書信用語)。
1.
向神祝告祈求福壽。
1.出自《論語·述而》子疾病,子路請禱。
2.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秦昭王有病,百姓里買牛而家為王禱。
3.出自《租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釋禱》愚謂禱從??壽聲,蓋謂求延年之福于神。
2.
祝頌。
1.出自《周禮·春官·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五曰禱。
2.出自《禮記·檀弓下》君子謂之善頌善禱。
3.
請求;期望。
1.出自《薦士》詩上言愧無路,日夜惟心禱。
4.
舊時書信常于結尾用“為禱”、“至禱”、“是禱”等詞,為表示請求或期望的套語。
1.出自《書信?致鄭振鐸(一九三四年八月十四日)》先生此次南來,希將前回給我代刻的印章攜來為禱!
1.古人名。
2.紅日。
用紅筆批改過的校樣。
1.見"紅藥"。
1.汞溴紅水溶液的俗稱。常用皮膚創傷消毒藥。
楓樹、黃櫨、槭樹等的葉子秋天變成紅色,叫紅葉。
1.傳統戲中所用一字形的假須,紅色≮色者稱黑一字。均為上唇短髭,連鬢。帶此須者,多為莽壯而不修邊幅的角色,如《戰宛城》中的典韋。
1.紅色衣裳。
2.喻指紅色羽毛。
3.荷花瓣的別稱。
1.紅衣大炮的別稱◇金天聰五年(1631年),紅衣大炮造成,欽定名鐫曰"天佑助威大將軍",故稱。
1.我國明末清初仿照荷蘭大炮所造的炮。用鐵鑄成,也稱紅衣鐵炮§衣,紅夷的轉稱。參見"紅衣大將"。
1.見"紅夷炮"。
1.舊稱荷蘭。
2.大炮名。參見"紅夷炮"。
1.明代稱西洋制大炮。
1.指榜末。俗稱名列榜末為坐紅椅子。
1.紅色的墊褥。
1.紅花。
1.清代的禮帽。帽頂披紅纓。冬春用暖帽,以緞為頂,以呢﹑絨或皮為檐;夏秋用涼帽,也叫緯帽,無檐,用紗或竹絲作胎,形如覆釜。有官職的外加花翎頂戴,以示官階。
1.酒的別稱。
2.特指江蘇宜興出產的一種酒。
1.紅色的魚。
2.紅笛鯛的別稱。體長,側扁,色鮮紅。棲息于暖海底層。是我國南海重要的海產魚之一。
1.紅色的雨。
2.落在紅花上的雨。
3.比喻落花。
4.比喻女子落淚。
5.比喻鮮血濺灑。
1.紅色寶玉。古常以比喻美人肌色。
2.比喻紅色而有光澤的東西。
1.舊時官吏上任時,用紅紙繕寫定期接任的布告。
1.南漢劉鋹每年于荔枝熟時設宴款客,故稱。
中心濃而四周漸淡的一團紅色臉上泛出~。
1.紅色酒糟。可用作調味品。
1.鮮棗的干制品。大致分為大棗和小棗兩類。皮色紅艷,肉甜質糯,為我國傳統的調理與滋補品。
1.亦作"紅炸"。
2.傳統戲曲中演員化妝所用的一種假須。假須的中央剪去一綹,使口部露空,另加色須一綹垂于頷下。扮演性格粗豪者的凈角戴紅扎,如《洪羊洞》中的孟良﹑《鎖五龍》中的單雄信﹑取洛陽中的馬武等皆是。
1.見"紅扎"。
1.紅杜鵑花的別稱。
1.干棗的別名。
1.比喻紅色果實。
①紅色的蠟燭。多用于喜慶壽星像前,點著一對紅燭|洞房內,紅燭高燒。②詩集。聞一多作。1923年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或抒發詩人的愛國之情,或批判封建統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或描繪自然的美景。構思精巧,想像奇新,語言形象生動。
1.謂又紅又專§,指具有政治覺悟;專,指掌握專業知識。
1.見"紅嘴"。
1.指棋子。
1.紅色與紫色。古代以青﹑赤﹑白﹑黑﹑黃為正色,紅紫則是正色以外的間色。
2.紅花與紫花。
1.謂紅﹑紫以間色奪朱。比喻以邪奪正。
1.見"紅紫奪朱"。
1.亦作"紅觜"。
2.紅色的鳥嘴。
3.特指鸚鵡的嘴,用以喻饒舌者。
1.菠菜的美稱。
1.象聲詞。
1.宏博高深。
1.謂氣勢等宏偉出眾。
1.晉阮放為人豁達大度,時人稱之為"宏伯"。
1.宏偉,博大。
2.特指知識廣博。
1.亦作"宏材"。
2.大才。
3.指有大才的人。
1.亦作"宏材大略"。
2.杰出的才能和謀略。
1.見"宏才大略"。
1.宏大的體制。
2.請尊者裁斷的敬辭。
1.弘大深遠。
1.高大寬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