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人或豎立的東西)橫躺下來。
2.
動詞
失敗;垮臺。
3.
動詞
進行反對活動,使政府、首腦人物等垮臺。
4.
動詞
轉換;更換。
5.
動詞
掉轉(方向)。
6.
動詞
倒買倒賣,進行投機活動。
7.
動詞
騰挪。
8.
動詞
人的某些器官受到損傷,致使功能變差。
1.
仆倒;跌倒。
1.出自《上林賦》弓不虛發,應聲而倒。
2.出自《南史·江子一傳》子一刺其騎,騎倒槊折。
3.出自《青春之歌》道靜倒在大雨下面的沙灘上——她并沒有死。
2.
謂使人或物等倒下。
1.出自《封氏聞見記·繹山》始皇刻石紀功,其文字李斯小篆。后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
2.出自《宋史·劉锜傳》兀術怒曰:“劉锜何敢與我戰,以吾力破爾城,直用靴尖躍倒耳!”
3.
躺下;躺倒。
1.出自《南歌子》詞醉后和衣倒,愁來??酒醺。
2.出自《水滸傳》那閻婆惜倒在床上,對著盞孤燈,正在沒可尋思處,只等這小張三。
3.出自《家》張太太換上一件舊湖縐皮襖,倒在床前一張藤椅上。
4.
垮臺;失敗。
1.出自《三國志·魏志·曹爽傳》夷三族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子安道:“我們的生意已經倒了!”
3.出自《兒女們》為了大家的生命財產,公司倒了也在所不惜。
5.
損傷;敗壞。
1.出自《兒女團圓》你借我的去,或是倒了我牛只,損了我犁耙,你著誰陪(賠)我?
2.出自《困獸記》很快地他就吹起三年前的往事來了,他的怎樣倒了嗓子,怎樣擔心,而忽然它又自己好了。
6.
壓倒。
1.出自《上韋左相二十韻》聰明過管輅,尺牘倒陳遵。
7.
換;輪換。
1.出自《癸辛雜識續集·陳諤搗油》﹝長髯野叟﹞遂問今將何往,陳對以學正滿替,欲倒解由,別注他缺。
2.出自《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劉媽媽﹞見老公倒前倒后,數說埋怨,急得暴躁如雷。
3.出自《一盞抗旱燈下》四個人一班,兩班倒,一共八個人,都是從青年突擊隊里拔出來的棒小子,和幾個結實硬棒的年青姑娘。
8.
把整個店鋪或整批貨物作價盤售或收買。
1.出自《儒林外史》我東頭街上談家當鋪折了本,要倒與人。
2.出自《儒林外史》你何不同人合火倒了過來?
3.出自《老字號》可是過了一年,三合祥倒給天成了。
9.
停當;了結。
1.出自《灰闌記》也要與員外說個明白,一發講倒了,才好許你這親事。
2.出自《創業史》親戚、鄰居、門中人,擠滿當事人的院子,說了一早晨,沒說倒,才來到區上。
10.
猶批轉,轉發。
1.出自《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太尉即同到蔡太師府中商量,奏知道君皇帝,倒了圣旨下來。
11.
緩回。
1.出自《醒世姻緣傳》差一點兒就鱉殺我了!如今還不曾倒過氣來哩。
12.
搬;搬移;轉移。
1.出自《青衫淚》我子待便摘離,把頭面收拾,倒過行李。
2.出自《桃花女》今日是黑道日,新人蹅著地皮,無不立死,則除是恁的。石小大哥,與我取兩領凈席來,鋪在車兒前面,我行一領倒一領。
3.出自《李家莊的變遷》只要他們不倒出去,埋了還不是一樣沒收?
13.
謂騰出,空出。
1.出自《千里獨行》俺今夜倒下個空營,著懸羊擊鼓,餓馬提鈴,將這十萬軍兵,四下里埋伏了。
2.出自《人之初》學校倒出來成了刑場,桌子腿拆下來當了刑具。
14.
通“搗”。
1.出自《西廂記》睡不著如翻掌,少可有一萬聲長吁短嘆,五千遍倒枕搥床。
2.出自《紫釵記·劍合釵圓》都是太尉倒鬼。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大覺﹞又且想著他兩個此時快樂,一發睡不去了,倒枕捶床了一夜。
15.
指直立的物體倒塌或橫倒。
1.出自《與嵇茂齊書》蹴昆侖使西倒,蹋太山令東復。
2.出自《題張十一旅舍三詠·葡萄》新莖未遍半猶枯,高架支離倒復扶。
3.出自《題陸放翁賣花叟詩后》五更風顛雨聲惡,不憂屋倒憂花落。
4.出自《三千里江山》坑當間倒著口缸,里面是小半缸泡白菜,撒了一坑酸水。
1.亦作"r兒"。
2.猶家伙(指人)。
1.亦作"骹箭"。亦作"髐箭"。亦作"r箭"。
2.髇矢。
1.亦作"骹矢"。亦作"r矢"。
2.響箭。
1.花葉已落,莖獨立貌。
2.草木茂盛貌。
1.木長貌。
1.赤色。
1.赤色的牛犢。古代祭祀所用。
1.赤色的堅土。
2.祭祀用的赤色公牛。
1.祭祀用的赤色公牛。
1.調和后呈彎狀的弓。語本《詩.小雅.角弓》"髐髐角弓,翩其反矣。"毛傳"髐髐﹐調利也。"
1.赤色磐黑色羊豕。
1.赤色。
1.祭祀用的赤色小牛。語本《禮記.王制》"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孫希旦集解"愚謂繭栗﹐謂牛角初出﹐若蠶繭﹑栗實然也。祭天地之牲用犢﹐貴誠之意……此禮之以小為貴者。"
1.語本《論語.雍也》"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髐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何晏集解"犁,雜文。髐,赤也。角者,角周正。中犧牲,雖欲以其所生犁而不用,寧肯舍之乎?言父雖不善,不害于子之美。"后因以"髐角"表示后裔課遠勝前輩。
1.赤色的馬。
1.乳酪。
1.赤毛黑鬣的馬。
1.見"髐旄"。
1.亦作"髐毛"。
2.赤色的牛。古代重要盟會時所用牲。
1.赤色的雄性牛馬等。
1.祭祀用的赤色的犧牲。
1.赤色的駟馬。
1.祭祀用的赤色的犧牲。
1.弓調和后呈彎曲狀。
2.赤色。
1.赤色的馬鬣。
1.因酒醉﹑羞愧而臉紅。
1.崤山的坡道。
1.古地名。即崤底。詳"崤底"。
1.古地名。也稱澠池。在崤山山谷之底。古代曾設崤底關。
1.指崤山。
1.崤山山谷。坡道以險陡著稱。參見"崤山"。
2.即大散關。在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
1.亦作"崤崡"。
2.崤山和函谷。自古為險要的關隘’谷東起崤山,故以并稱。
1.見"崤函"。
1.即崤山。
1.見"崤澠"。
1.即崤山。崤山又名嵚崟山,故稱。
1.指崤山。
1.山名。崤,也作"殽"。又名嵚崟山﹑嵚岑山。在河南省洛寧縣北。山分東西二崤,中有谷道,坂坡峻陡,為古代軍事要地。參閱《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一.永寧》。
1.亦作"崤黽"。
2.指崤底一帶。
1.崤山和潼水。
2.崤山和潼關。
1.混雜錯亂。
1.動亂。
1.攪亂,弄錯。
1.混淆,混雜。
1.混亂;雜亂。
1.混淆迷惑。
1.混亂;混淆。
1.混雜紛亂。
1.混雜。
1.混淆訛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