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放置;安置。
1.出自《詩·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2.出自《河南府法曹參軍盧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銘》嗟咨夫人,孰與為儔?刻銘寘墓,以贊碩休。
3.出自《前鄉進士澤望黃君壙墓志銘》﹝澤望﹞十六歲補博士弟子員,為博庵黎公所識拔。又三年丙子,干所劉公以第一寘之。明年歲試復第一。
4.出自《新唐書?魏徵傳》帝美其書,錄寘內府。
2.
處置;處理。
1.出自《文選·曹植〈責躬詩〉》國有典刑,我削我黜。將寘於理,元兇是率。
2.出自《奏彈王源》宜寘以明科,黜之流伍,使已污之族,永愧於昔辰;方媾之黨,革心於來日。
3.出自《北夢瑣言》溫韜兇惡,凌掘西京陵寢,莊宗中興,不寘其罪。
4.出自《蚓庵瑣語》﹝縣庭﹞乃鞫得素所通奸道士數人,俱寘於法。
3.
遺留;施及。
1.出自《左傳·昭公八年》舜重之以明德,寘德於遂。
2.出自《陳書·宣帝紀》非貪四海之富,非念黃屋之尊,導仁壽以寘群生,寧勞役以奉諸己。
3.出自《夏縣知縣新城魯君墓志銘》美哉魯君!其行企規,其文蹈雅,卒寘德在夏,而土興其庭宇。其生也有令譽,其亡也有傳緒。
4.
棄置;放棄。
1.出自《詩·大雅·生民》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2.出自《左傳·哀公十七年》公親筮之,胥彌赦占之,曰:“不害。”與之邑,寘之而逃,奔宋。
3.出自《國語·楚語下》以小怨寘大德,吾不義也。
4.出自《聊齋志異·蘇仙》數月,竟舉一子,欲寘隘巷,女不忍也,藏諸櫝而養之。
5.
止息。
1.出自《顏氏家訓·誡兵》吾既羸薄,仰惟前代,故寘心於此,子孫志之。
2.出自《鐵圍山叢談》是時獨有一王海康趯者,頗能為流人調護,海上所無薪粲百物,海康輒津致之。又致諸家問,勤懇不少寘。
1.猶繁雜。
2.猶嚴重。形容程度深。
1.聚集。
1.繁多而急迫。
1.根據一定目的和使用對象,選擇若干種書編為一套,在一個總名稱下出版。有綜合性的,也有專科性或專題性的。
1.刻板印刷的叢書(多用做叢書名稱)。
1.叢生的蘭草。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①樹林熱帶叢林。②僧人聚居之處。因指寺院。
密集生長的草穿越叢莽,只見一彎清泉,橫臥山腳。
1.叢生的草。
1.茂密。
1.猶密集。
1.錯雜繚繞。繆,通"繚"。
1.叢生的樹木。
1.煩瑣,紛亂。
1.繁多而并立。
1.謂詐偽小術。
1.謂即使輕而小的物件,裝載多了也可以使車軸折斷。
1.茂密的竹林。
1.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趕到敵人方面去。語本《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1.雜亂不一。
1.猶繁雜。
1.混雜。
1.叢生的茅草。
1.柴禾燃燒時產生的煙氣。
1.營寨。
1.高柴和潁考叔的并稱。高柴,春秋衛人,執親之喪泣血三年,未嘗見齒。潁考叔,春秋鄭人,莊公賜食,留以侍母。二人均以篤孝著稱。
輕質石油產品的一類。由石油經分餾、裂化、焦化而得。主要用作柴油發動機燃料。分輕柴油和重柴油兩類。前者用于高速柴油機(每分鐘1000轉以上),后者用于中、低速柴油機(每分鐘1000轉以下)。主要質量指標有凝點、十六烷值、閃點等。
1.積聚的柴堆。
1.燒柴禾的鍋灶。
1.木欄,柵欄。
1.柵欄。
1.經過截斷﹑剖劈的木柴,作燃料用。
2.指做柴薪用的小片林木。
1.謂制作粗糙的桌子。
1.豺和貙,皆猛獸。比喻兇狠殘暴的寇盜﹑異族入侵者。
1.用豺肉煮成的羹湯。
1.豺的俗名。
1.謂兇狠暴虐的人造成禍亂。語本漢王粲《七哀詩》"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1.豺與虎。泛指猛獸。
2.喻兇狠殘暴的寇盜﹑異族入侵者。
1.比喻惡人聚集的處所。
1.豺與毒蛇。比喻兇殘的惡人。
1.豺在深秋時殺獸以備冬糧,陳于四周,有似人之陳物而祭,故稱。
1.五加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五加》。
1.俗稱狗為豺舅。
1.豺與狼。皆兇獸。
2.比喻兇殘的惡人。
比喻壞人掌權。
1.見"豺狼當道"。
1.見"豺狼當道"。
1.像豺一樣豎立的眼睛。形容惡人的相貌。
1.五加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五加》。
1.比喻兇惡殘忍者的聲音。
2.指兇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