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知道,認得,能辨別。
2.
名詞
所知道的道理;學問。
3.
動詞
知道;了解。
1.
知道;了解。
1.出自《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2.出自《送吳顯道》詩欲往城南望城北,此心炯炯君應識。
3.出自《山齋先生文集序》故上焉者能識性命之情,其次亦能達於治亂之跡。
4.出自《沁園春·雪》詞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2.
認識;識別。
1.出自《史記·刺客列傳》﹝豫讓﹞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
2.出自《與韓荊州書》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
3.出自《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弘正初得師道首,疑其非真,召夏侯澄使識之。
3.
賞識。
1.出自《搜神記》班進拜流涕,問:“大人何因及此?”父云:“吾死不幸,見遣三年,今已二年矣,困苦不可處。知汝今為明府所識,可為吾陳之,乞免此役。”
2.出自《北齊書·恩幸傳·韓鳳》后主親就眾中牽鳳手曰:“都督看兒來?!币虼吮蛔R,數喚共戲。
4.
知識;見解。
1.出自《莊子·山木》侗乎其無識,儻乎其怠疑。
2.出自《舊唐書·劉子玄傳》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
3.出自《澹定集·〈文藝評論〉改進要點》識自學出,無學而自詡識高,雖充滿教訓口吻,凌厲姿態,其收效亦微。
5.
思想意識。
1.出自《后漢書·馬融傳論》既而羞曲士之節,惜不貲之軀,終以奢樂恣性,黨附成譏,固知識能匡欲者鮮矣。
2.出自《五君詠·阮步兵》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
6.
知覺。
1.出自《凈業賦》觀耳識之愛聲,亦如飛鳥之歸林。
7.
相識的朋友;知交。
1.出自《元日感懷》詩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2.出自《與參寥子書》平生親識,亦斷往還,理故宜爾。
8.
通“適”。剛才。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識見不谷而趨,無乃傷乎?
1.姑且。
1.暫止。猶言慢著。
1.勸人暫留的話。
1.古代男子行冠禮后,據本名涵義另立別名稱"字"。周制,二十歲后﹑五十歲前但稱某甫,謂之"且字"。五十歲后則依排行稱某伯某仲等。
1.暫且;只管。
1.即使;就算。
1.謂姬妾。
1.小妻,側室。
2.泛指婦女。
3.特指奴婢。
1.古時女子謙稱自己。
1.舊時女子謙稱自己。
1.指姬妾侍女之輩。
1.方言。謂婦女在人前表現的卑賤相。
1.古代諸侯貴族女子出嫁,以侄娣從嫁,稱媵◇因以"妾媵"泛指侍妾。
1.魚名。又名婢妾魚。今稱鳑魮鯽。
1.謂古代諸侯之姬妾按期侍夜。
1.見"怯八藝"。
1.舊時北京人對在京做工﹑賣藝或經商的外鄉人的蔑稱。
1.薄弱。
1.膽小驚恐。
1.膽小畏縮。
1.膽小怠惰。
1.見"怯懦"。
1.小心防守而勇于戰斗。
1.懦夫;膽小的人。
1.怕見官員。
1.猶言怕這怕那。
1.膽小的毛病。
1.又怕又悔。
1.即怯癥。
1.膽小不前。
1.膽小怕事;恐懼。
1.土頭土腦的人。
1.見"怯坎兒"。
1.膽小怕事。
1.蒙古語。意譯為翻譯者。引申為代言人。
1.見"怯憐口"。
1.亦稱"怯憐戶"。
2.元代對墮民的稱呼。
1.懦弱。
1.膽小軟弱。
1.膽小氣餒。
懦弱;膽小怕事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
1.膽怯不前貌。
2.為驚恐貌。
3.虛弱貌。
4.嬌羞貌。
1.見"怯怯喬喬"。
1.膽小怕羞。
1.見"怯撓"。
1.懦弱的人,膽小鬼。
1.見"怯懦"。
①膽小軟弱怯弱的人|怯弱無能。②虛弱身體怯弱,傷病未痊。
1.驚慌的表情。
1.怕見地位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