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揭發。
1.
挑出;剔除。
1.出自《漢書·宣帝紀》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
2.出自《抱樸子·備闕》擲齒則松槚不及一寸之筳,挑耳則棟梁不如鷦鷯之羽。
3.出自《題孟東野詩集》今總括遺逸,擲去重復,若體制不類去,得五百一十一篇。
4.出自《資治通鑒·漢獻帝興平二年》會傕送饋,妻以豉為藥,擲以示汜。
2.
挑剔。
1.出自《刑部郎中張府君神道碑》府君平生端重不忲,燕間未嘗見其懈容,為治威嚴,不擲細事。
2.出自《宋史·李綱傳下》然自昔抱不群之才者,多為小人之所忌嫉……或誣之以大惡,或擲之以細故。
3.
指使。
1.出自《漢書·谷永傳》衛將軍商密擲永令發去。
4.
剖開。
1.出自《淮南子·本經訓》鐫山石,鍥金玉,擲蚌蜃,消銅鐵。
5.
揭露,揭發。
1.出自《后漢書·陳元傳》抉瑕擲釁,掩其弘美。
2.出自《新唐書·楊國忠傳》國忠已得志,則窮擲林甫奸事,碎其家。
3.出自《雁門太守行》擲奸若神明,外猛中有容。
4.出自《〈清代通史〉序》監其主,絜其從,擲其伏,究其極,凡此舉非冥索所能有功也。
1.盛多貌?!段倪x.馬融》"紛葩爛漫,誠可喜也。"李善注"紛葩,盛多貌。"一說,聲亂而多。見呂向注。
2.開張貌?!段倪x.嵇康》"霍瀋紛葩。"李善注"紛葩,開張貌。"一說,繁亂之音。見張銑注。
3.議論紛紛;語言繁多。
1.亦作"紛龎"。亦作"紛厖"。
2.紛亂龐雜。
1.見"紛龐"。
1.混亂不一致。
混亂內心~ㄧ世事~。
1.繁盛貌。
1.見"紛?"。
1.眾多而雜亂。
1.繁盛華麗。
1.盛多貌。
2.混亂;多而雜。
1.拭物的佩巾;抹布。紛,通"帉"。
1.猶聚訟。
1.雜亂喧騰。
1.盛多貌。
2.紛紛萎謝。
1.謂爭辯不休。
1.紛亂喧囂。
1.混淆雜亂。
1.眾多,雜亂。
1.亦作"紛郁"。
2.多盛貌。
1.同處一堂。
2.全堂,指全堂之人。
1.切合題意。
合身。
1.合乎自然;合乎天道。
1.合祀于祧廟。祧,祀遠祖﹑始祖之廟。
1.溝通。
2.串通,相互勾結。
兩方面或幾方面在辦理某事時,為了確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而訂立的共同遵守的條文產銷~。
1.戰國惠施學派的基本觀點。認為一切事物的差別﹑對立是相對的,強調差異之中有同一,并以"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命題來進行論證,對古代邏輯思想的發展有一定貢獻,但夸大了概念的同一性,忽視了個體的差別,因而導致相對主義的錯誤。
1.方言。里頭,當中。
2.戲曲﹑音樂名詞。南曲曲牌最后幾句,往往由數人合唱,在南戲和傳奇中寫作"合",通稱"合頭"。
3.戲曲﹑音樂名詞。樂隊分段伴奏樂曲時,后段亦稱"合頭"。如統帥上場時吹奏《水龍吟》,入座時再接吹的《合頭》。
1.與圖讖相應合。
1.和合泥土。
1.適合個人飲食的喜好。
2.比喻與個人的心意﹑志趣等相合。
1.猶洽聞。見聞廣博。
1.猶何不。
1.猶和稀泥。比喻無原則地調和或折中。
1.即時;當下。
2.當初;原先。
1.即時;當下。
1.相互敬酒。
1.音響效果相同。
2.猶齊鳴。
1.合該享受。
1.猶和諧;和解。
1.稱心如意。
1.應驗之符瑞。
2.謂誠信如四時運轉之準確無誤。
1.應當;應該施行。
1.合二姓為婚姻。指婚娶。
1.猶該死。
1.謂禾一莖生二穗。古代視為祥瑞。秀,谷類抽穗開花。
1.古代神話稱日月所出之山。
1.聚集在一起。
1.道教語。人體命門臍宮神桃孩之字。
①指睡覺他一夜沒~丨忙了一夜,到早上才合了合眼。②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