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人或動物的全身(身~)。引申指身體的一部分。
2.
名詞
物質存在的形狀或形態。
3.
名詞
文字的書寫形式;作品的體裁。
4.
名詞
形式,規格。
5.
名詞
體制。
6.
動詞
親身實行和經驗;設身處地地著想。
7.
名詞
與“用”相對。“體”與“用”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對范疇,指“本體”和“作用”。一般認為“體”是最根本的、內在的;“用”是“體”的外在表現。
8.
名詞
(Tǐ)姓。
9.
名詞
事物本身或全部。
10.
名詞
語法范疇之一,表示動詞所指動作進行的狀態。
1.
作“躰”。亦作“軆”。亦作“骵”。
2.
肢體。特指手足。
1.出自《詩·鄘風·相鼠》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2.出自《禮記·喪大記》廢床,徹褻衣,加新衣,體一人。
3.出自《浣溪沙》詞欲上秋千四體慵,擬交人送又心忪。
4.出自《偶書所見》詩乃厭四體勤,專想飽且燠。
3.
指古代用于祭祀或宴饗的牛羊豬的軀體或其切塊。
1.出自《周禮·天官·內饔》辨體名肉物。
2.出自《儀禮·公食大夫禮》載體進奏。
4.
指草木的莖干。
1.出自《詩·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2.出自《九懷·思忠》悲皇丘兮積葛,眾體錯兮交紛。
5.
形體;物體。有時偏指外觀、形式。
1.出自《易·系辭下》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2.出自《墨子·經上》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
3.出自《圣人繼天測靈論》天者,道也,而神為無體之體。
4.出自《孔子家語·六本》無體之禮,敬也。
5.出自《云麓漫鈔》昆侖,山名,因以為塞,在今肅州酒泉縣西南。山有昆侖之體,故名之。
6.出自如:液體;氣體;固體。
6.
形勢。
1.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眾寡不侔,攻守異體。
7.
指字體;字的形狀結構。
1.出自《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惟公……學遍書部,特善玄言,鞶帨之麗,篆籀之則。窮六義於懷抱,究八體於毫端。
2.出自《顏氏家訓·雜藝》吾見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嘗得十卷,方知陶隱居、阮交州、蕭祭酒諸書,莫不得羲之之體。
3.出自又如:楷體;草體。
8.
指體裁;詩文的風格。
1.出自《典論·論文》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2.出自《文心雕龍·體性》若總其歸涂,則數窮八體,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
3.出自《史論上》由是知史與經皆憂小人而作,其義一也。其義一,其體二,故曰史焉,曰經焉。
4.出自《人境廬詩草·自序》嘗於胸中設一詩境: 一曰復古人比興之體;一曰以單行之神,運排偶之體……一曰用古文家伸縮離合之法以入詩。
9.
兆象;卦象。一說為虛詞。見《群經平議·尚書三》
1.出自《書·金縢》公曰:“體,王其罔害。”
2.出自《詩·衛風·氓》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10.
整體;總體。
1.出自《儀禮·喪服》父子一體也,夫妻一體也,昆弟一體也。
2.出自《文賦》混妍蚩而成體,累良質而為瑕。
3.出自《大學問》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
11.
部分。
1.出自《墨子·經上》體,分於兼也。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子夏、子游皆有圣人之一體。
12.
謂區分;分別開來。又為分解、支解。
1.出自《周禮·天官·序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
2.出自《孔子家語·問禮》體其犬豕牛羊。
13.
事物的主要部分;主體。
1.出自《易·坤》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
2.出自《莊子·大宗師》以刑為體,以禮為翼。
3.出自《文心雕龍·檄移》凡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敘彼苛虐,指天時,審人事,算強弱,角權勢。
14.
指內容。
1.出自《左傳·閔公元年》震為土,車從馬,足居之,兄長之,母覆之,眾歸之,六體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殺,公侯之卦也。
2.出自《管子·五輔》義有七體。七體者何?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和協輯睦,以備寇戎。凡此七者,義之體也。
15.
心田;心神。
1.出自《楚辭·天問》舜服厥弟,終然為害;何肆犬體,而厥身不危敗?
2.出自《釋私論》心無所矜,而情無所系,體清神正,而是非允當。
16.
稟性;德性。
1.出自《答臨淄侯箋》非夫體通性達,受之自然,其孰能至於此乎?
2.出自《世說新語·品藻》不知者不負其才,知之者無取其體。
3.出自《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夷雅之體,無待韋弦。
4.出自《宸南閣碑》巍巍仁皇,體合自然。神耀得道,非有師傳。
17.
承宗繼祖的系統;血統。
1.出自《儀禮·喪服》正體於上。
2.出自《漢書·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后》曾孫體近,下人,乃關內侯,可妻也。
3.出自《北史·魏紀四·肅宗孝明帝》皇曾孫故臨洮王寶暉世子釗,體自高祖,天表卓異。
18.
體統;體制。
1.出自《左傳·定公十五年》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
2.出自《后漢書·孔融傳》〔劉表〕所為不軌,至乃郊祭天地,擬儀社稷。雖昏僭惡極,罪不容誅,至於國體,宜且諱之。
3.出自《舊唐書·崔群傳》時魏博節度使田季安進絹五千匹,充助修開業寺。群以為事實無名,體尤不可,請止其所進。
4.出自《聊齋志異·武孝廉》婦御下寬和有體。
19.
指身分。
1.出自《演繁露續集·攝官奉使》本朝遣使而適外國,多越班攝官,加庶官、借從官之類,慮其體輕,而假借使重也。
20.
指政體;政事。
1.出自《后漢書·梁統傳》謹表其尤害於體者,傅奏於左。
2.出自《修廢宦舉逸民》司農卿不責以金谷之虛贏,尚書令不問以百官之殿最,此豈非王體之重歟?
3.出自《元史·張圭傳》丞相拜住問圭曰:“宰相之體何先?”圭曰:“莫先於格君心,莫急於廣言路。”
21.
格局;規模。
1.出自《趙州齊參謀新修悟真庵記》雖宏麗未及,而體則具矣。
2.出自如:體大思精。
22.
準則;法則。
1.出自《北史·薛辯傳》為國之體,在於任寄。
2.出自《上寧宗皇帝札子(永泰三年一)》臣聞治國以和為體,處事以平為極。
3.出自《資政新篇》禁之不成廣大之體,民亦未必凜導,不禁又為敗風之漸。
23.
體例。
1.出自《〈文選〉序》凡次文之體,各以匯集。
24.
包含;容納。參見“體仁”。
1.出自《鸚鵡賦》體金精之妙質,含火德之明輝。
2.出自《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公含辰象之秀德,體河岳之上靈。
3.出自《為建安王與遼東書》都督體英偉之才,抱忠義之節。
25.
體現;摹狀。
1.出自《易·系辭下》〔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
2.出自《文心雕龍·情采》故體情之制曰疏,逐文之篇愈甚。
26.
取法;效法。
1.出自《禮記·喪服四制》〔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
2.出自《淮南子·本經訓》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
3.出自《北夢瑣言》德裕出數軸與之,三復乃體而為表。
27.
依據;根據。
1.出自《管子·君臣上》衣服袞冕,盡有法度,則君體法而立矣。
2.出自《抱樸子·明本》夫體道以匠物,寶物以長生者,黃老是也。
28.
承繼;沿襲。
1.出自《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體輝重光,承規景數。
2.出自《答諸求官人書》主上體成王之風,太傅弘周公之德。
3.出自《鎮圭賦》國家備物繼周,垂衣體舜。
29.
親近;貼近。
1.出自《逸周書·本典》古之圣王,樂體其政。
2.出自《三國名臣序贊》君臣相體,若合符契。
3.出自《朱夫人鄭氏六十壽序》昔人稱外戚之家以女寵,由至微體至尊,窮富貴而不以功。
4.出自《紅旗譜》忠大伯說:“那好嘛,早就該打倒,這個比坐官掙錢還體人心。”
30.
親自。參見“體行”。
1.出自《奏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狀》臣尋體訪得顏章、顏益系第一等豪戶顏巽之子。
31.
切實。參見“體要”。
1.出自《封氏聞見記·露布》近代諸露布,大抵皆張皇國威,廣談帝德,動逾數千字,其能體要不煩者,鮮矣。
32.
施行;實行。
1.出自《荀子·修身》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
2.出自《淮南子·氾論訓》故圣人以身體之。
33.
治理。
1.出自《逸周書·程典》助余體民,無小不敬。
34.
體會;體察。
1.出自《莊子·應帝王》體盡無窮,而游無朕。
2.出自《西征賦》憑高望之陽隈,體川陸之污隆。
3.出自《貞觀政要·君道》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
4.出自《馮玉蘭》昨夜在江中體出馮玉蘭訴冤一事,使老夫一夜不眠。
35.
體念;體貼。
1.出自《禮記·中庸》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
2.出自《申省條畫合行事件札子》糧斛猝急,難以擘畫,飛體國,不敢過有陳乞支給錢糧。
3.出自《野獲編·列朝·捐俸助工》閣臣亦議,令百官捐俸。上不許。蓋養廉為重,亦體群臣之一也。
36.
特指幾何學上具有長、寬、厚三度的形體。
1.出自如:立方體;圓錐體。
37.
特指聲母。
1.出自《國故論衡》收聲稱勢,發聲稱體,遠起齊梁間矣。
38.
語法范疇,表示動詞所指動作進行的情況。
1.出自如:進行體;完成體。
39.
通“禮”。參見“體貌”。禮貌。
1.出自《河清頌》體由學染,俗以教遷。
40.
發聲,指一個字的開頭輔音。
41.
泛指言行舉措應遵守的規范道理。
1.出自《因話錄·商上》郭汾陽在汾州,嘗奏一州縣官,而勅不下。判官張曇言於同列:“以令公勛德,而請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體甚也。”
42.
指心胸。
1.出自《文選·揚雄〈長楊賦〉》大哉體乎,允非小人之所能及也。
43.
謂生長成形。
1.出自《詩·大雅·行葦》方苞方體,維葉泥泥。
2.出自《禮記·中庸》體物而不可遺。
44.
指身體的一部分。
1.出自《國語·鄭語》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
2.出自《莊子·則陽》今指馬之百體而不得馬,而馬系於前者,立其百體而謂之馬也。
3.出自《能改齋漫錄·記事一》龍,人臣得其一體,當至公相。
45.
身體。
1.出自《禮記·大學》心廣體胖。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
3.出自《夢江南》詞銜泥燕,飛到畫堂前。占得杏梁安穩處,體輕唯有主人憐,堪羨好因緣。
4.出自《〈序跋集〉序》不久就有朋友寫信來勸我注意身體。
46.
身體;軀體。
1.出自《大戴禮記·曾子大孝》身者,親之遺躰也。
2.出自《揚州九曲池新亭記》躰磔肩分,孰為肘肱?
詞篇名。五代南唐馮延巳作。寫一閨中少婦在池邊嬉戲的種種情態,結尾流露出思念行人之情。首二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最為后人傳誦。
1.禁止接見請托者之條令。
1.謁見。
1.晉謁致敬。
1.虔誠拜謁。
1.傳說之山名。
1.拜謁陵墓。
1.古時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須謁告于祖廟﹐稱"謁廟"。
1.拜謁告求。
1.山名。在山西省文水縣西南﹐汾陽縣北。山有石室﹐傳為卜子夏退隱處。
1.客舍。
1.拜謁孔圣。
1.求借。
2.探望﹐訪問。
1.投見求托。
1.文體的一種﹐類似祭文。
1.求托之言。
2.晉見問候。
1.進見謝罪。
2.晉見道謝。
1.官吏赴吏部應選。
1.進諫。
2.謁見而有所請求的話。
1.祈雨。
1.謁見贊拜。
1.官名。始置于春秋﹑戰國時﹐秦漢因之。掌賓贊受事﹐即為天子傳達。南朝梁置謁者臺﹐掌朝覲賓饗及奉詔出使。陳及隋皆因之。唐改為通事舍人。
2.官名。東漢大長秋屬官﹐有中宮謁者二人﹐主報中章◇魏﹑北齊有中謁者仆射﹐隋唐改稱內謁者﹐概以宦官充任。宋以后廢。
3.官名。使者的別稱『哀帝置河堤謁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吏。
4.古時亦用以泛指傳達﹑通報的奴仆。
5.星名。
1.病不太重,時臥時起的樣子。
2.不動貌。
1.迅速;突然。
1.氣息微弱貌。
1.腋窩發出的異臭。俗稱狐臭。
1.即腋臭。
1.腋臭﹐狐臭。
1.指植物葉與莖之間生出的側芽。
1.往田野送飯的婦女。
1.為耕作者送飯。
1.為耕作者送飯。
1.往田里送飯用的餐具。
1.古代君主送飯菜到田頭慰問農民的禮儀。
1.猶馌田。
1.田獵時以獵獲之獸祭四郊之神。
1.送飯到田頭。
1.亦作"馌餫"。
2.送食物到田頭。亦泛指送食物。
1.見"馌餉"。
1.晃動貌。
1.驚視貌。
1.驚視貌。
1.古代婦女妝飾面頰的妝飾物。
1.靨鈿,古代婦女的面飾。
1.頰邊微窩。俗稱酒窩。
1.指古代婦女在面頰上點搽黃粉,作為一種妝飾。
1.古代婦女面頰上涂點的妝飾物。
1.面頰的酒窩。
1.指昏黃隱現的星。
1.星光隱現貌。
2.指酒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