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將手垂下來拿著(有環、柄、提梁、繩套之類的東西)。
2.
動詞
使由下往上或由低往高移。
3.
動詞
把預定的期限往前挪。
4.
動詞
指出;說出。
5.
動詞
提取。
6.
動詞
說起;談到。
7.
動詞
把犯人從關押的地方帶出來。
8.
名詞
舀(yǎo)取油、酒等液體的工具。
9.
名詞
漢字的筆畫,由左斜上,形狀是“?”。也叫挑(tiǎo)、剔。
10.
名詞
(Tí)姓。
11.
動詞
比喻懸著。
12.
動詞
比喻振作。
13.
動詞
帶領;率領。
14.
動詞
推舉。
1.
懸持;拎起。
1.出自《莊子·列御寇》列子提屨,跣而走。
2.出自《說文?手部》提,挈也。
3.出自《游斜川》詩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
4.出自《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握發呼兒延入戶,手提新畫青松障。
5.出自《水滸傳》那個提燈籠的莊客,慌忙叫道:“不得無禮!”
6.出自《人間雜記》當鋪子的柜臺特別高,這是你所知道的;我用雙手提上去,很覺費事。
2.
引之向上。
1.出自《詩·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2.出自《家》他提起腳往外面走。
3.
控持;執持。
1.出自《周禮·夏官·田仆》凡田,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
2.出自《史記·黥布列傳》大王提空名以鄉楚,而欲厚自托,臣竊為大王不取也。
4.
取;取出。
1.出自《尚書大傳》望釣得玉璜,剜曰:“姬受命,呂佐儉。德合于今,昌來提?!?/p>
2.出自《家》他認為應當在公賬上特別提出一筆款子來籌備慶祝典禮。
5.
指提取犯人。
1.出自《系觀世音應驗記·毛氏女》姚氏伴悉得走,唯提得姚氏還,依法。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晦翁準了他狀,提那大姓到官。
3.出自《儒林外史》虧得學里一位老師爺持正不依,詳了我們大人衙門,大人準了,差了我到溫州提這一干人犯去。
4.出自《海濤集·跨著東海》在十一點鐘的時候,看守來提我,要我出去。
6.
說起。
1.出自《西游記》他倚著有些力量,將我斗得力怯而回;又罵得我閉門不敢出來。他更不曾提著一個“取經”的字樣。
2.出自《紅樓夢》聽見秦氏有病,連提也不敢提了。
3.出自《春》這件事情媽還提它做什么?
7.
提示。
1.出自《紅樓夢》以后芳官全要你照看他,他或有不到處,你提他。
2.出自《家》一定要等朱先生提一兩個字,我才可以說下去。
8.
指出;舉出。
1.出自《進學解》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2.出自《龍須溝》二春的事,您可以提意見,可千萬別橫攔著,豎擋著。
9.
率領。
1.出自《尉繚子·制談》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
2.出自《報任少卿書》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與單于連戰十馀日,所殺過半當。
3.出自《新唐書·李嗣業傳》嗣業提步士升山,頹石四面以擊賊,又樹大旗先走險,諸將從之。
4.出自《三國演義》攻到第四日,玄德自提一軍攻打西門。
10.
舉拔;提升。參見“提奬”、“提掖”。
1.出自《人生的大樹》她現在已經被提為工程師。
11.
鼓名。
1.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軍將執晉鼓,師帥執提,旅帥執鼙,卒長執鐃。
12.
晦日。農歷月終的一天。
1.出自《鹖冠子·王斧》天始於元,地始於朔,四時始於歷,故家里用提,扁長用旬。
13.
一種垂直向上舀取液體的量器。又如:油提。
1.出自《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酒保見說,便將酒缸、酒提、匙、箸、盞、楪放在面前。
14.
量詞。用于錢幣或提著的物體,其重量或容積無確數。
1.出自《管子·山權數》君請起十乘之使,百金之提。
2.出自《伍員吹簫》再賜你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
3.出自《水滸傳》郎主聽罷便道:“封宋江為鎮國大將軍,總領遼兵大元帥,賜金一提,銀一秤,權當信物?!?/p>
4.出自《聊齋志異·章阿端》女請以錢紙十提,焚南堂香樹下。
15.
星名。攝提星的省稱。
1.出自《漢書·翟方進傳》今提揚眉,矢貫中。
16.
漢字筆形之一。即挑。
17.
通“禔”。參見“提?!?。安福。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遐邇一體,中外提福。
18.
指扶持。
1.出自《漢書·張耳陳馀傳》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而責殺王,滅燕易矣。
19.
特指說親。
1.出自《登記》既然嫌咱艾艾的聲名不好,這二年說媒的為什么那么多哩?民事主任為什么還托著五嬸給他的外甥提哩?
20.
指把預定期限向前挪移。
1.出自如:提早;提前。
1.無償供給行旅食宿的邸舍。
1.舊謂立社以奉無主之魂者。
1.德義的名聲。
1.為正義而戰的軍隊。
1.恪守大義﹑篤行不茍的人。
2.指俠義之士。
3.舊指出錢贊助刻碑的人。
4.舊時官吏把其離任后來到其原轄地的士民,稱為"義士"。亦稱"義民"。
1.正義或公益之事。
1.私家集生徒命題考試。
1.斷手者所裝的假手。
1.疏解經義的書。其名源于六朝佛家解釋佛典◇泛指補充和解釋舊注的疏證。如南朝梁皇侃的《論語義疏》﹑清郝懿行的《爾雅義疏》等。
1.舊時不收學費的私塾。
1.一種像鼠的小動物。
1.為古書作注而闡明其義。
1.為正義而死。
1.理所當然的繼承者。
1.義理的精髓。
1.風調雨順的年歲。
1.古代行禮儀之臺。
1.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富中大塘者,勾踐治以為義田;為肥饒,謂之富中。"此當為義田之始◇即泛稱為贍養族人或貧困者而置的田產。
1.謂賣義求祿。
1.合時順俗的人。
2.猶義兵。
3.指義附。
1.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1.善聲;美好的聲譽。
1.明代義烏籍的鄉兵,以慻悍著稱。
也稱征兵制”。國家規定公民在一定的年齡階段必須承擔一定期限軍事任務的制度。通常包括在軍隊中服現役和在軍隊外服預備役。是公民履行兵役義務,有效補充兵員的主要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55年7月始實行義務兵役制,1984年5月又規定實行義務兵役制為主體的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在校學生參加軍訓也是履行兵役義務。
不計定額,不要報酬,自覺自愿地為社會勞動。列寧曾把十月革命勝利后在俄國工人中產生的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稱之為偉大的創舉”。是共產主義思想覺悟的具體表現。
1.即義兒。
1.仗義助人的豪俠。
2.仗義任俠,抑強扶弱。
1.字典﹑詞典中同一條目內按意義分列的項目。
1.指《易經》的義理爻象。
1.謂為非親屬的死者服孝。
1.節義或道義之心。
2.佛教語。因迷于事或迷于理而產生的疑惑不決之心。
1.持義守信。
1.同"儀型"。
2.楷模;典范。
1.恰當的刑罰與殺戮。
1.同"儀形"。
2.忠義或節義的行跡。
1.同"儀型"。
1.正義之色現于顏面。
1.結義的兄弟。
也稱義塾”。中國舊時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設立的蒙學。對象多為貧寒子弟,免費上學。
1.大義的垂訓。
2.泛指教誨。
3.對字義﹑詞義的解釋。別于"音訓"﹑"形訓"而言。
1.文理和詞藻。
1.假眼。用特定材料制成,代替因失明而被摘除的眼球,借以改善儀容,但不起視覺代償作用。
1.為正義或公益事業籌款而舉行的演出。
1.謂善養父母。
長篇彈詞。清代陳遇乾作。五十四回。據乾隆年間刻本《白蛇傳》改寫而成。寫白蛇與青蛇思凡下山,化名白素貞與小青至杭州遇許仙,白素貞與許仙結為夫妻,遭到法和尚的破壞,被鎮于雷峰塔下的故事。
1.宋以后的一種徭役形式。
1.意義。
1.威儀隆盛。
1.見義勇為的精神。
2.指義勇的人。
3.南北朝時州郡鄉里自募的兵。
4.指為抗暴而自愿組織的武裝力量。
1.五代十國時相當于奴兵的一種民兵。
2.舊時對地方紳辦團練的專稱。
3."九一八"事變后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人民武裝。初起于我國東北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