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把肉從骨頭上剝離或刮下來。
2.
動詞
從縫隙或孔洞里往外挑(tiǎo)撥東西。
3.
動詞
把不好的東西去掉。
4.
名詞
漢字的筆畫,即挑(tiǎo)。
1.
分解骨肉。
1.出自《書·泰誓上》焚炙忠良,刳剔孕婦。
2.出自《晉書·吳隱之傳》帳下人進魚,每剔去骨存肉。
3.出自《水滸傳》〔鄭屠〕從肉案上搶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將下來。
4.出自《人民文學》你找桿秤稱一稱,看你剔掉骨頭還剩幾兩肉。
2.
剪除;去除;往外挑。
1.出自《詩·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2.出自《新唐書·田神功傳》劉展反,鄧景山引神功助討……發屋剔窖,殺商胡波斯數千人。
3.出自《紅樓夢》趁今日清凈,大家商議兩件興利剔弊的事情。
4.出自《乞丐》詩在北方乞丐用固執的眼睛凝視著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齒的樣子。
3.
疏浚。
1.出自《淮南子·要略》剔河而道九岐。
2.出自《新唐書·房管傳》以管資機算,詔總經度驪山,疏巖剔藪,為天子游觀。
4.
雕;刻。
1.出自《水滸傳》本身姓金,雙名大堅,開得好石碑文,剔得好圖書、玉石、印記。
2.出自《格古要論·剔紅》剔劍環香草者尤佳。
5.
剔出;挑出。
1.出自《南鄉子》詞細剔銀燈怨漏長。
2.出自《紅樓夢》平兒早剔了一殼黃子送來。
6.
豎起。
1.出自《水滸傳》說言未了,只見林沖雙眉剔起,兩眼圓睜。
2.出自《子夜》姨太太剔起了兩道細長的假眉毛。
7.
撥動。
1.出自《老殘游記》初起不過輕挑漫剔,聲響悠柔。
8.
通“睗”。疾視。
1.出自《文選·潘岳〈射雉賦〉》目不步體,邪眺旁剔
2.出自《說文通訓定聲·解部》剃(剔)又假借為賜,《射雉賦》:“邪眺滂剔。”
3.出自《圣武記》靡奧不搜,靡險不剔。
①很高的天空火箭直上青云。②比喻很高的官位青云直上|平步青云。
1.喻人的地位或學問無與倫比。
1.謂致身青云之才。
1.喻指同有高遠之志的友誼。
1.指仕途顯達的人。
2.指隱逸之士。
1.謂獲取高官顯位的手段。
1.喻高位或謀求高位的途徑。
1.即太乙觀。在江西省南昌市南郊。建于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名天寧觀。清初名畫家朱耷(別號八大山人)痛心明亡﹐隱居于此﹐擴基修建﹐始改今名。1959年在此建立八大山人紀念館。為南昌市游覽地之一。
1.指胸懷曠達﹑志趣高遠的人才。
1.《史記.伯夷列傳》﹕"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張守節正義﹕"若不托貴大之士﹐何得封侯爵賞而名留后代也?"后因以"青云士"喻指位高名顯的人。
1.上天的階梯。多指高峻入云的山路。
2.喻高位或謀取高位的途徑。
1.喻遠大的志向。
1.《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須賈頓首言死罪﹐曰﹕'賈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后因以"青云學士"指顯官。
1.喻遠大的志趣。
1.指志在隱逸的同道者。
1.南朝齊孔稚圭《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后因以"青云直上"喻指飛黃騰達。
1.喻指遠大的志向。
1.中心較濃周圍漸淡的青黑色圓形斑痕。
1.束發紫金冠。
1.青石。
1.從高處大量涌流或傾倒下來。
水極快地涌流而下瀑布傾瀉而下|湍流傾瀉,沙石隨走。
全心向往;竭盡真心一見傾心|吾與黃公覆傾心來降,如嬰兒之望父母,豈有詐乎?
1.形容待人竭盡誠心。
1.信仰。
2.信任,信賴。
1.搖蕩迷亂。
1.覆壓。
1.傾斜。
1.倒下;倒塌。
1.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若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為之回光,然終向之者,誠也。"后因以"傾陽"比喻忠誠或歸順。
1.傾倒仰慕。
1.動搖。
1.敬重依賴;向往。
1.傾斜,歪斜。
2.傾覆。
1.謂以權謀促使在上者俯從自己的意愿。
2.傾覆轉移。
3.指倒仆遷移。
4.背離,偏離。
1.傾斜,歪斜。
2.倚靠。
3.歸附。
1.謂惑亂人的心志。
2.猶盡心。
3.迎合,奉承。
1.古代熔鑄銀錠的店鋪。
1.猶痛飲。謂飲酒過量。
1.謂誘使別人順服。
1.盡情交談。
1.十分喜愛。
1.亦作"傾靊"。
2.傾覆;倒塌。
1.傾刻死亡。
1.偏激而急躁。
1.見"傾側"。
1.偏斜;不正。
1.排擠打擊。
2.擠壓。
1.奸詐。
1.搖蕩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