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客人(跟“主”相對)。
2.
名詞
(Bīn)姓。
1.
亦作“賔”。
2.
賓客。
1.出自《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2.出自《文心雕龍·哀吊》故賓之慰主,以至到為言也。
3.出自《容齋五筆·斯須之敬》今公私宴會,稱與主人對席者曰席面。古者謂之賓、謂之客是已。
4.出自《且介亭雜文·拿來主義》看見魚翅,并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
3.
尊敬。
1.出自《左傳·莊公十年》止而見之,弗賓。
2.出自《陳君墓志銘》年進志立,習通性明,服所知於家而宗族慕焉,信所行於里而鄉黨賓焉。
3.出自《遁齋楊先生行狀》上異贄舉止應對不凡,問其所師。先生以是得召見賜食。陸公后見先生弗賓。
4.
以客禮相待。
1.出自《淮南子·泛論訓》乃矯鄭伯之命,犒以十二牛,賓秦師而卻之。
2.出自《圣武記》并遣使迓達賴。九年冬至京師,世祖賓之于太和殿。
5.
作客;客居。
1.出自《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鴻雁來賓,爵入大水為蛤。
2.出自《奉和幸望春宮送朔方總管張仁亶》露下鷹初擊,風高雁欲賓。
3.出自《瑣寒窗·秋思》曲漸江楓玉露初勻,料想衡陽雁來賓。
6.
服從;歸順。
1.出自《國語·楚語上》蠻夷戎狄,其不賓也久矣。
2.出自《鹽鐵論·相刺》南畏楚人,西賓秦國。
3.出自《謝免罪表》臣伏見西有未賓之虜,北有逆命之戎。
7.
陳列。參見“賓商”。
1.出自《逸周書·度邑》不賓在高祖,維天不嘉。
8.
指事物之名。常與“實”對舉。
1.出自《莊子·逍遙游》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
9.
戲曲用語。即對話。
1.出自《戒庵老人漫筆·曲賓白》北曲中有全賓,全白。兩人對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
10.
上古官名。
1.出自《書·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11.
通“儐”。引導;迎賓。
1.出自《書·堯典》寅賓出日,平秩東作。
2.出自《周禮·春官·巾車》金路,鉤,樊纓九就,建大旗,以賓,同姓以封。
3.出自《云麓漫鈔》四月蕤賓,蕤、繼也,賓、導也,言陽始導陰氣,使繼養物也。
12.
通“濱”。水邊。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中》莽又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
2.出自《敦煌變文集·破魔變文》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蓉出水賓。
13.
通“濱”。緊接;臨近。
1.出自《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元年》索頭世跨朔北,中分區域,東賓穢貊,西引烏孫,控弦百萬,虎視云中。
2.出自《訄書·方言》大陸之先民,必賓巨川以為宅。
14.
用同“鑌”。參見“賓鐵”。鑌鐵。精煉之鐵。
1.出自《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彥暉將顧彥瑤顧城已危,謂諸將吏曰:“事公當生死以之!”指其所佩賓鐵劍曰:“事急而有叛者,當齒此劍!”
2.出自《宋史·外國傳六·高昌》又有礪石,剖之得賓鐵,謂之吃鐵石。
3.出自《我的童年》他們有一個賓鐵罐子,大概裝過餅干的。
15.
姓。春秋有賓起、賓孟。見《左傳·昭公二十二年》。
16.
用同“鑌”。參見“賓鐵”。遼之號。
1.出自《金史·太祖紀》上曰:“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金之色白,完顏部色尚白?!庇谑菄柎蠼?。
17.
用同“鑌”。參見“賓鐵”。指馬口鐵。
1.出自《我的童年》他們有一個賓鐵罐子,大概裝過餅干的。
1.官署名。掌管地方鹽務。
2.指鹽運使。
1.鹽運使屬下的地區鹽務官員。
1.燒鹽的灶。
1.打鼓的一種譜子。
2.植物名。
水中含鹽較多的沼澤。分布在內陸干旱地區或沿海地帶。
1.即鹽精石。
1.猶鹽務。
2.指鹽稅。
3.指巡視鹽務的官員。
1.鹽水,含鹽份的汁水。
1."鹽運司知事"的簡稱。鹽運司的屬官,分轄某一地區的鹽場。又稱鹽場知事。
1.鹽價。
1.菜名。用鹽水煮過的竹筍。紹興人常用作下酒物。
1.成磚狀的鹽塊。
1.鹽車。
1.販賣私鹽的人。
1.制鹽的創始人。相傳宿沙氏曾煮海為鹽,故稱之為"鹽宗"。
1.亦作"鹽葅"。
2.鹽腌的菜。
1.見"鹽菹"。
1.谷名。
1.高大貌。
1.見"閻浮"。
1.亦作"閻扶"。梵語的音譯,大樹名。
2.閻浮提的省稱。
1.即閻浮提。多泛指人世間。
1.梵語∮名。檀,義譯為河。閻浮樹下有河,故稱閻浮檀。
1.梵語,即南贍部洲。閻浮,樹名。提為"提鞞波"之略,義譯為洲。洲上閻浮樹最多,故稱閻浮提。詩文中多指人世間。
1.同"閻羅"。
1.同"閻羅"。
1.同"閻羅"。
1.傳說閻羅為閻魔十王的第五王,姓包,因稱之為閻老五。
唐代畫家。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官至工部尚書、中書令。謚文貞。繼承家學,工人物寫真,長于刻畫性格,設色古雅沉著,線條剛勁有力。亦擅車馬、臺閣。所作《步輦圖》今存宋人摹本,另有《歷代帝王圖》存世。
1.里巷內外的門◇多借指里巷。
2.借指平民。
佛教稱掌管地獄的神閻羅殿|旌旗十萬斬閻羅。也比喻兇惡的人。
1.指宋包拯。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包拯﹞為人剛嚴﹐不可干以私﹐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吏民畏服﹐遠近稱之。"后用以泛指剛正無私的人。
1.同"閻羅"。
1.佛教稱閻王審理鬼魂的殿堂。
1.同"閻羅"。
1.同"閻羅"。
1.同"閻羅"。
1.太平天國對神仙鬼怪和封建勢力的蔑稱。
1.同"閻羅"。
1.同"閻羅"。
1.同"閻羅"。
也稱閻羅王”、閻羅”、閻王”等。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管理陰間之王。佛教沿用,稱為管理地獄之魔王,能判人生前善惡,加以賞罰。傳說他屬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獄。
1.美貌的妻子。
1.家鄉的親戚。
1.里巷。
①閻羅看來沒救了,要去見閻王了。②比喻兇惡無比之人那個殺人不眨眼的活閻王終于被正法了。
1.閻羅殿◇用以比喻兇惡勢力盤踞的地方。
1.比喻下屬比官長難對付。
1.同"閻羅"。
1.同"閻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