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見“彬彬”。形容文雅斯文。
2.
名詞
(Bīn)姓。
1.
亦作“斌”。“份”的今字。
2.
見“彬彬”。文質(zhì)兼?zhèn)涿病?/p>
1.出自《論語·雍也》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2.出自《論文后編·源流》故一家之書,輒數(shù)千萬言,文質(zhì)間出,而不能相融也,史野參半,而不能互調(diào)也。彬彬之選,惟《詩》《書》當之,下此則失。
3.出自《說文?人部》份,文質(zhì)備也。彬,古文份。
3.
見“彬彬”。美盛貌;萃集貌。
1.出自《漢書·司馬遷傳》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
2.出自《晉書·江統(tǒng)孫綽等傳贊》彬彬藻思,綽冠群英。
3.出自《題濟寧張氏墓銘后》當中原文獻盛時,薦紳大儒彬彬多齊魯之士。
4.
見“彬彬”。文雅貌。見“彬彬有禮”。
1.出自《患難馀生記》陳氏聞報,親至車旁迎接,身穿灰藍色綢衫,彬彬有禮,看上去卻好象鄉(xiāng)間來的一位財主士紳。
5.
薈萃;美盛。參見“彬彬”。
1.出自《〈鈐山堂詩集〉序》至彬一時人才,公所獎拔而布列者,亦彬然畢見於公之詩。
2.出自《文學源流·總論》洎乎東漢,文益彬然,崔骃、馬融、張衡尤為稱首。
6.
文雅貌。
1.出自《霜葉紅似二月花》到了大廳前,諸公這才禮貌彬然的謙讓起來。
1.猶陷阱。
1.泛指深坑。
2.用以捕獸或擒敵的陷阱。常比喻害人的圈套。
1.高低不平。
2.洼地;坑穴。
1.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的)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塊低一塊路面~,車走在上面顛簸得厲害。
1.坑殺;活埋。
1.猶埋藏。
1.見"坑繃拐騙"。
礦井里用做支柱的木料。
沼氣。
1.溝壑;山谷。
2.喻險惡環(huán)境。
1.溝壑﹔山谷。壍﹐同"塹"。
1.坑害人,陷害人。
1.秦始皇三十五年,以儒生是古非今,于咸陽坑殺四百六十余人。史稱"坑儒"。見《史記.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
1.即紫姑神。相傳為李景之妾。于正月十五之夜,為大婦陰殺于茅坑,后為廁神。世人每年以其死日迎祝于廁間,故俗呼為"坑三姑"。
1.活埋。
2.害煞。
1.猶害死。
1.開挖坑道探明礦藏的情況。
1.謂埋葬。
1.陷阱。比喻陰謀圈套。
2.陷害。
1.唐宋以來稱金屬礦藏的開采與冶煉。亦泛指礦藏。
1.溝壑與大澤。
1.史載,秦將白起破趙,活埋趙降卒四十萬人。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遂以"坑趙"為殺降的典實。
1.淺薄鄙陋。
1.猶固執(zhí)。
1.戰(zhàn)國時宋牼和墨翟的并稱。
1.形容聲音洪亮和諧。
2.指洪亮和諧的聲音。
1.象聲詞。形容金石玉木等所發(fā)出的洪亮聲。
2.形容聲音洪亮。
1.指彈奏。
1.形容聲音洪亮。
2.指洪亮的聲音。
1.形容聲音洪亮。
2.形容文詞鏗鏘有力。
1.形容聲音洪亮。
2.形容文詞鏗鏘有力。
1.亦作"鏗鈜"。
2.象聲詞。形容聲音洪亮。
1.見"鏗耾"。
1.象聲詞。形容樂聲洪亮。
1.猶言鏗金戛玉。
1.見"鏗金戛玉"。
1.形容文詞音節(jié)鏗鏘﹐不同凡響。
1.形容聲音洪亮。
2.形容語言響亮有力。
1.洪亮。
1.形容孤獨寂寞。
1.形容音樂鐘鼓及其他金屬器聲音響亮。
形容有節(jié)奏而響亮的聲音~悅耳 ㄧ~有力的歌聲ㄧ這首詩讀起來音調(diào)~。
1.形容言談洪亮﹑有力。
1.形容語言鏗鏘而流暢。
1.鏗鏘卓絕。
1.象聲詞。形容冰碎裂時的聲響。
1.洪亮的聲響。亦喻文詞鏗鏘有力。
1.形容樂聲洪亮清越。
1.象聲詞。多形容金石琴瑟等清脆之聲。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