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怨恨,仇恨。
2.
動詞
不滿意,責備,責怪。
1.
亦作“惌”。
2.
怨恨;仇恨。
1.出自《易·系辭下》益以興利,困以寡怨。
2.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3.出自《江上聞笛》詩橫笛怨江月,扁舟何處尋。
4.出自《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我與你前日無怨,往日無仇,如何下此毒手,害我性命!
5.出自《清平樂·蔣桂戰爭》詞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
3.
埋怨;責怪。
1.出自《書·康誥》爽惟天其罰殛我,我其不怨。
2.出自《答蘇武書》茍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
3.出自《菩薩蠻》詞怨春風雨惡,二月桃花落。
4.出自《紅樓夢》你怎么怨得老爺不氣,不時時刻刻的要打你呢?
5.出自《茶館》告訴你,過了這個村可沒有這個店,耽誤了事別怨我!
4.
悲傷;哀怨。
1.出自《呂氏春秋·侈樂》樂不樂者,其民必怨,其生必傷。
2.出自《嘆逝賦》痛靈根之夙隕,怨具爾之多喪。
3.出自《游仙》詩徘徊歲華晚,感激生愁怨。
5.
譏諷。
1.出自《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詩以言志,志誣其上而公怨之,以為賓榮,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6.
仇怨。
1.出自《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
2.出自《幽通賦》雍造怨而先賞兮,丁由惠而被戮。
3.出自《唐語林·豪爽》其屬刺史章彝因小瑕,武怒,遽命杖殺之。后為彝之外家報怨,嚴氏之后遂微焉。
4.出自《東周列國志》寡人正思報晉之怨,今其私臣來奔,寡人之志遂矣。
5.出自《秋日談心》詩那年頭,一支隊伍就是一副骨肉,所有小小的私怨呀,一律化為大大的公仇!
7.
違背。
1.出自《管子·宙合》夫名實之相怨久矣。
8.
別離。參見“怨曠”。
1.出自《詩·邶風·雄雉序》軍旅數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曠。
2.出自《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怨曠思歸,流涕北顧。
3.出自《舊唐書·狄仁杰傳》越磧逾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曠亦多。
9.
古詩體之一。
1.出自《樂府古題序》是后詩之流為二十四名……怨、嘆、章、篇。
2.出自《滄浪詩話·詩體》以怨名者,古詞有《寒夜怨》、《玉階怨》。
10.
通“寃”。冤屈。
1.出自《后漢書·謝弼傳》司隸校尉趙謙訟弼忠節,求報其怨魂,乃收紹斬之。
2.出自《積微居讀書記·讀〈后漢書〉札記·杜根欒巴劉陶李云劉瑜謝弼傳》“怨”疑“冤”之假字,二字古同音也。
1.瑣碎的勞役。
1.散碎的銀子,份量多少不一。與成錠的份量為整數的銀子相對。
1.細小的玉片或玉屑。
2.比喻細小潔白的牙齒。
3.喻指女性死者的遺釵﹑殘稿等。
4.喻指落花。
1.比喻精美簡短的詩文。
1.花叢下細碎的月光。
1.零亂。
1.破碎斷裂。
1.即百褶裙。一種褶很多的裙子。
1.猶碎裂。
1.卑微的官職。
1.后周宮人的一種裝飾。
1.方言。說話絮煩。亦指說話絮煩的嘴巴。
1.方言。啰嗦;嘮叨。
1.方言。說話絮煩。
2.方言。指話多的人。
1.墓道。
2.在山中或地下鑿成的通路。
1.即隧道。
1.《詩.大雅.桑柔》﹕"大風有隧﹐有空大谷。"后以"隧風"指疾風﹐暴風。
1.墓道的門。
1.墓道的入口處。
1.深溝和高墩。
1.道路。
2.墓道。
1.填在深及地下水的隧道中的炭。
2.喻指黃泉之路。
1.周代郊外五縣之地為"隧"。一隧之長為"隧正"。隧﹐通"遂"。
1.墓志。
1.昏亂暴虐。
1.違反道德。
1.和常理相違背相乖謬。
1.悖亂兇悍。
1.頭腦糊涂﹐不明事理。
1.老邁昏庸﹐老糊涂。
1.悖亂忤逆。
1.指紋理如檖的絲織物。
1.烽火臺。古代一種邊防設施。
1.即燧人氏。為古代三皇之一,故稱。
1.鉆燧所生的火。
2.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
1.即燧銅鏡。
2.泛指鏡子。
1.古代傳說中的地名。
1.傳說中可鉆而取火的樹木。
2.鉆木。
1.見"燧人氏"。
傳說中的鉆木取火的發明者。遠古人民生吃禽獸,他鉆木取火,教人熟食。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人類從利用自然火進步到人工取火,由生食進步到熟食的情況。
1.烽火之光。
1.青銅凹面鏡。古代用以聚集日光而取火。
1.尾巴系著火炬的象。
2.以喻指大火。
1.如穗狀的帶子。
1.禾谷類作物幼穗分化期施用的追肥﹐可使幼穗有充足養分﹐穗大粒多﹐增加產量。
1.穗狀物。
1.一種選種方法。在田間選擇優良品種的壯實穗子﹐留作種子。穗選可以保持品種的質量。
1.絲﹑絨等扎成的如禾穗狀的飾物。
1.禾穗成熟下垂貌。
1.繅絲車。有收絲的轉輪,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