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朝代。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于1206年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宋。定都大都(今北京)。
2.
量詞
我國的本位貨幣單位。也作“圓”。
3.
形容詞
開始的;第一。
4.
形容詞
為首的。
5.
形容詞
主要的;基本的。
6.
名詞
構成整體的一部分。
7.
同“圓”。圓形的貨幣。
8.
名詞
數學運算式中,表示變量的字母稱作元。
9.
名詞
(Yuán)姓。
1.
首,頭。
1.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先軫〕免胄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3.出自《新唐書·裴行儉傳》吐蕃叛換方熾,敬玄失律,審禮喪元,安可更為西方生事?
4.出自《灤州革命先烈事略》祿貞離座格拒,同謀馬蕙田持槍入,擊中祿貞要害,取其元而去。
5.出自《后漢書·臧洪傳》隕首喪元,必無二志。
2.
第一;居首位的。參見“元妃”、“元惡”。
1.出自《抱樸子·備闕》淮陰,良將之元也,而不能修農商,免饑寒。
3.
天。參見“元神”。
1.出自《廣雅·釋言》元,天也。
4.
君。
1.出自《廣雅·釋詁一》元,君也。
2.出自《得兒女消息》詩故國斜陽草自春,爭元作相總成塵。
5.
民眾,百姓。參見“元元”、“黎元”。
1.出自《感遇》詩圣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
2.出自《清史稿·圣祖紀二》從前逋欠,一概豁除,用稱朕子惠元元至意。
3.出自《后漢書·光武帝紀上》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
4.出自《春秋繁露·五行變救》救之者,省宮室,去雕文,舉孝弟,恤黎元。
5.出自《關中詩》哀此黎元,無罪無辜。
6.出自《日知錄·部刺史》煩擾刻暴,剝削黎元,為百姓所疾。
6.
南詔國王的自稱。
1.出自《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上》〔南詔〕王自稱曰元,猶朕也。
7.
大。
1.出自《書·大禹謨》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后。
2.出自《漢書·哀帝紀》夫基事之元命,必與天下自新。
8.
善;吉。
1.出自《書·舜典》柔遠能邇,惇德允元。
2.出自《國語·晉語七》抑人之有元君,將稟命焉。
3.出自《淮南子·時則訓》擇元日,令民社。
9.
開始;起端。
1.出自《易·乾》乾,元亨利貞。
2.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3.出自《景福殿賦》武創元基,文集大命。
4.出自《文心雕龍·原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極。
10.
根源;根本。
1.出自《文子·道德》夫道者德之元,天之根,福之門,萬物待之而生。
2.出自《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三年》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
11.
本來;向來;原來。
1.出自《琴賦》序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2.出自《詣李侍郎》詩文字元無底,功夫轉到難。
3.出自《能改齋漫錄·事始一》本朝試進士詩賦題,元不具出處。
4.出自《武王伐紂平話》此酒元是藥酒。須臾,藥倒三將并眾兵士。
5.出自《楊龍友墨蘭竹》詩被惱更尋修竹逕,千叢元是畫時孫。
12.
指元氣。
1.出自《呂氏春秋·應同》帝者同元,王者同義。
2.出自《文選·班固〈幽通賦〉》渾元運物,流不處兮。
3.出自《周五聲調曲·宮調曲一》氣離清濁割,元開天地分。
13.
道家所謂的道。
1.出自《子華子·大道》元,無所不在也。人能守元,元則守之;人不守元,元則舍之。
14.
指帝王年號。
1.出自《史記·孝武本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
2.出自《歸田錄》太祖建隆六年,將議改元,語宰相勿用前世舊號,於是改元乾德。
3.出自《過云中和張伯堅韻》射虎將軍皆建節,飛龍天子未更元。
15.
古代術數家認為,物質世界按五行遞次更代,周而復始,一個周期謂之一元,計四千六百一十七歲。
1.出自《論衡·??時》千五百三十九歲為一統,四千六百一十七歲為一元。
2.出自《后漢書·律歷志下》至、朔同日謂之章,同在日首謂之蔀,蔀終六旬謂之紀,歲朔又復謂之元。
3.出自《后漢書·律歷志下》元法,四千五百六十。
16.
謚號之一。
1.出自《逸周書·謚法解》能思辯眾曰元,行義說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
17.
舊稱元寶一枚為一元。
1.出自《答秋帆制府書》才還山中,見案上手書及國寶四元。
18.
“元紅”的省稱。女子初次性交處女膜破裂淌的血。
1.出自《輟耕錄·如夢令》一人娶妻無元,袁可潛贈之《如夢令》云:“今夜盛排筵宴,準擬尋芳一遍。春去幾多時,問甚紅深紅淺。不見不見,還你一方白絹?!?/p>
19.
朝代名。1206年(開禧二年),成吉思汗建蒙古汗國。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至元十六年)滅南宋,統一全國,建都大都(今北京)。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軍攻占大都,元亡。自定國號起,元凡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20.
平水韻韻目,屬上平聲,序號為十三。舊時電報用以表示一個月中的十三日。
1.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蒙古起義清方檔案·宣統三年十月十三日陳夔龍致內閣電》據宣化黃鎮電稱,派駐庫倫之楊管帶振烈真電稟“庫獨立,全營拔回”等語,特聞。龍。元。
21.
數學名詞。數字和若干字母的有限次乘法運算式中表示變量的字母稱元。如一元二次方程。
22.
避諱用字。宋避始祖玄朗諱,改“玄”為“元”。
1.出自如宋慶元刊本《本草衍義》“玄”字下注:犯圣祖忌諱,今改為“元”。
2.出自清避康熙玄曄諱,亦改“玄”為“元”。
3.出自如“鄭玄”作“鄭元”等是。
23.
通“丸”。藥丸。
1.出自《游宦紀聞》俟凝取出,去粗者,研細,以宿蒸餅為元,如菉豆大,每服三元至七元。
2.出自《游宦紀聞》乳香沒藥最難研,若作元子藥,則以乳缽略研細,更入酒或水研,頃刻如泥,更無滓腳。若酒糊元,則入酒研;若以面,則入水研,甚省力而易細,且不飛走,虧耗分兩。
24.
通“頑”。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乙本《老子·道經》眾人皆有以,我獨門元以鄙。
25.
主要的。
1.出自如:元素、元音。
26.
要素。
1.出自如:一元論、二元論。
27.
構成一個整體的。
1.出自如:單元。
28.
姓。春秋衛有元咺。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元氏,左傳衛大夫元咺之后也。咺食邑於元,今大名府元城是其地,子孫以邑為氏。又(鮮卑族)拓拔氏……至道武皇帝始改號魏,至孝文帝更為元氏,都洛陽。又有紇骨氏改為元氏。又有是云氏改為元氏。又有景氏改為元氏。
29.
用作貨幣或貨幣單位名稱。也寫作“圓”。
1.出自如:銀元;人民幣三元。
1.古代攙扶盲樂工的人。
1.互相猜測;彼此猜疑。
1.亦作"相叅"。亦作"相叅"。
2.相互參證。
3.參加。
1.見"相參"。
1.共處;并列。
1.交相輝映。
2.互相監視。
1.彼此差別。
1.互相攙和,拌勻。
2.相互攙扶。
1.亦作"相嬗"。
2.相演變;相轉化。
1.彼此促進。
2.在一起長大。
1.指古代諸侯互相會見。
1.互相爭吵。
1.宰相。亦泛指大臣。
1.猶相稱。配合得當;相配合適。
1.跟隨;相伴。
2.相稱;相配。
1.互相補充,互相成全。
1.先后繼承;遞相沿襲。
2.上下相托。
1.相加;相繼。
1.雙方對立﹑爭持,互不相讓。
2.互相扶持﹑抱持。
3.互相依存。
4.互相牽制。
5.相打;交戰。
1.彼此對峙,勝負未決。
1.謂依據某種標準排列序位。
1.見"相讎"。
1.見"相疇"。
1.亦作"相儔"。
2.彼此在一起。
1.唱和;酬對。
2.報答;酬謝。
1.亦作"相仇"。
2.互相仇恨。
3.爭相出售。
1.謂推舉賢人。
1.舂谷時發出的號子聲。語本《禮記.檀弓上》"鄰有喪,舂不相。"
1.共同生活;相互交往。
2.彼此居處。
1.遞相傳授。
2.長期以來互相傳說。
1.舊時迷信,謂觀察船體可斷吉兇。
1.亦作"相佽"。依為次第;相繼。
2.將近。
1.見"相次"。
1.跟隨,在一起。
2.相交往;相合并。
1.接近;會合。
1.相互擠逼。
1.互相問候。
2.共活。
1.交錯。
2.交替;更迭。
1.互毆,打架。
1.對待。
2.招待;款待。
1.見"相蕩"。
1.相攜;相引。
1.亦作"相導"。向導,引導。
1.相配;相稱。
2.彼此投合。
3.互相聯絡。
4.會合。
1.謂互相配合﹑補充﹑更能顯出各自的長處。
互相配合得好,更能顯出各自的長處美人名士,相得益彰。
1.猶相同。
2.等待。
1.相當;相匹。
2.互相敵對。
1.互相抵觸。
2.互相抵消。
1.舊指以看風水為職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