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空間或時間上延續不斷。
2.
名詞
(Gèn)姓。
1.
亦作“亙”。
2.
綿長;綿延。
1.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經途所亙,五千余里。
2.出自《文選·謝朓〈敬亭山詩〉》茲山亙百里,合沓與云齊。
3.出自《武昌起義談》此時全營轟動,槍聲隆隆亙半時,蓋漢奸亦放槍攙混其間也。
3.
遍。
1.出自《文選·王?〈頭陀寺碑文〉》亙丘蔽陵,因高就遠。層軒延袤,上出云霓。
2.出自《瑮亭詩》瑯瑯縣圃英,亙野多瑰奇。
4.
引,縈繞。
1.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朱闕雙立,馳道如砥。樹以青槐,亙以綠水。
2.出自《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其四門外,皆樹以青槐,亙以綠水。
5.
橫度;貫穿。
1.出自《后漢書·張衡傳》伏靈??以負坻兮,亙螭龍之飛梁。
2.出自《文選·左思〈魏都賦〉》丹梁虹申以并亙。
3.出自《懷香記·相思露意》云霓亙漢,將為貫日之光。
4.出自《六哀詩·譚君嗣同》長虹亙白日,青鋒拂蒼溟。
6.
經歷。
1.出自《石門沖記》此怪偉幽邃之區,在於荒山僻壤,亙數千百年來,無有識其奇者。
7.
窮盡;終極。
1.出自《文選·班固〈典引〉》扇遺風,播芳烈,久而愈新,用而不竭,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疇能亙之哉?
2.出自《文選·張衡〈南都賦〉》貯水渟洿,亙望無涯。
3.出自《伯夷頌》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
1.見"明珠暗投"。
1.古時祭祀用的燭。
2.明亮的燭。
3.明亮地照耀。
4.引申為明察。
1.賢明的君主。
1.清亮婉轉。
1.亦作"明紁"。
2.明麗的妝飾。
1.明確的準則﹑規矩。
1.祭祀用的清酒。
1.鮮明顯著。
2.宣揚。
3.明白著錄。
1.明艷的姿態。
1.唐代官府手工業中出資雇用的有精湛技藝的工匠。其中尤為特殊的,又稱巧兒匠。
1.亦稱"明齯"。亦稱"明齊"。
2.古代祭祀所用的谷物。
1.松明。
1.唐代科舉取士的科目名稱。主要考試關于書學的知識。參見"明法"。
1.發出悲哀的鳴叫聲。
1.大聲鳴叫。
1.猶悲鳴。
1.謂古代帝王出行時扈從喝道開路。
1.謂在壁根鳴叫。
1.敲擊鞞鼓。
1.謂揮鞭。揮鞭策馬,動則有聲,故稱。
2.指揮鞭打人。
3.古代皇帝儀仗中的一種,鞭形,揮動發出響聲,使人肅靜,故又稱靜鞭。
1.謂在風中鳴響。
1.猶言葉落歸根。
1.木制的馬。
2."木牛流馬"的省稱。
3.指加馬鞍的獨輪車。
4.冰上滑行的工具。
5.建筑工地上用的木架子,形似高腳長凳。 6.體操運動器械。有兩種背上安雙環的叫鞍馬,沒有環的叫跳馬。 7.兒童游戲器械,形狀象馬,可以坐在上面前后搖動。
即特洛伊木馬”。希臘神話故事。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得愛神阿佛洛狄忒之助,誘走斯巴達王后海倫,因而引起特洛伊戰爭。戰爭的第十年,希臘英雄奧德修斯獻計,將一批精兵埋伏在城外的一匹大木馬腹內,佯作退兵。特洛伊人以為敵兵已撤,將木馬移入城內。夜間伏兵跳出,打開城門,希臘兵一涌而入攻下特洛伊城。
1.木制馬桶。
2.軍中防御用具。上面一橫木,下置三足(或四足),高三尺,長六尺,縱橫布置營陣之外,以阻敵騎。
1.葉脈。
1.木蓮的別名。
1.古代一種裝有木板作掩護的攻城車。
1.木制的捕鼠器。
1.植物名。懸鉤子的別稱。
1.木魅。
1.舊指老樹變成的妖魅。
1.木制的門。
2.春秋晉國邑名。
3.谷名。在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
1.蟲名。幼蟲初出如白蛆,成蟲形如蠅而較大,夏秋間群飛,吮牛馬血。因寄生于木葉,故稱。
1.枳椇的別名。
2.蜜香的別名。
3.棗子的別名。
1.見"木棉"。
1.木刻藝術的一種。在木的縱剖面上雕刻。參見"木口雕刻"。
1.樹梢。
1.樹梢。
1.《初學記》卷十七引晉孫盛《逸人傳》"丁蘭者,河內人也。少喪考妣,不及供養,乃刻木為人,仿髴親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后因稱漢代丁蘭所刻其母之木像為"木母"。
2.泛指所刻生母之木像。
3."梅"字可拆為木﹑母二字﹐故以稱梅。
1.癡呆貌。
1.神情麻木的樣子。
1.[英monarch]君主,最高統治者。
①古代埃及人為使人的尸體能長久不壞,對它加以防腐處理后制成的干尸”。這與古埃及人的宗教觀念有關。也反映了他們高超的醫學水平。②比喻僵化的事物。
1.寶珠名。又寫作"莫難"。
1.方言。猶言木頭腦袋,形容呆笨。
質樸而不善言辭為人木訥,不好榮利。
1.界尺的別稱。
1.古代一種運載工具。即獨輪車。
2.一種耕具。
3.一種攻城器械。
1.三國蜀諸葛亮創制的運載工具。即獨輪車與四輪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