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最初的,開始的。
2.
副詞
屬性詞。原來;本來。
3.
形容詞
沒加工的。
4.
名詞
(Yuán)姓。
5.
動詞
諒解,寬容。
6.
名詞
寬廣平坦的地方。
7.
同“塬”。
8.
形容詞
本來的;沒有改變的。
9.
名詞
本來的樣子。
10.
名詞
事物的根本或開端。
1.
亦作“厡”。“邍”的今字。
2.
本原;根本。
1.出自《荀子·非十二子》佚而不惰,勞而不慢,宗原應變,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
2.出自《漢書·敘傳上》《詩》《書》淫亂之戒,其原皆在於酒。
3.出自《送王秀才序》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離散,分處諸侯之國,又各以所能授弟子,原遠而末益分。
4.出自《對策》溯厥字原,廣其音訓。《爾雅》之間,是其權輿;《說文》為詞,乃其解詁。
5.出自《原強》其論一事,持一說,必根據理極,引其端於至真之原,究其極於不遁之效。
3.
推究;考究;研究。
1.出自《荀子·儒效》俄而原仁義,分是非,圖回天下於掌上而辨白黑,豈不愚而知矣哉!
2.出自《漢書·劉向傳》原其所以然者,讒邪并進也。
3.出自《應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原其本末,或因水旱不熟,或因公私債負,遂相典帖,漸以成風。
4.出自《夢溪筆談·雜志一》磁石之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5.出自《應詔陳言治安疏》臣上原天意,下究民心。
6.出自《巧團圓·原夢》當初那個奇夢被我原出來了。
4.
原本;起初。
1.出自《醒世恒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絳》他原是個真念佛,假修行,愛風月,嫌冷靜,怨恨出家的主兒。
2.出自《紅樓夢》他原該來的,只因無人看家,所以不來。
3.出自《書信集·致劉峴》歐洲木刻,在十九世紀中葉,原是畫者一人,刻者又是一人,自畫自刻,僅是近來的事。
5.
原樣,老樣。
1.出自《水滸傳》魯智深見了包裹,依原背了。
2.出自《吶喊·孔乙己》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
6.
依舊。
1.出自《西游補》沙僧道:“如今又不做丞相了;另從一個師父,原到西方。”
2.出自《海上花列傳》〔趙樸齋〕心想陸秀寶如此無情,倒不如原和王阿二混混,未始不妙。
3.出自《香稻米》承蒙你胡先生的好意,來買我們谷子,每擔多出兩角錢,可是定要用漕法秤,比公秤大得多,教我們在稱頭上原要吃虧!
7.
指未經加工的。參見“原木”、“原油”。
1.出自《彭城晚報》如果時裝界流行復古,推崇千鳥格外套、喇叭褲和丁子鞋,那么,廚柜界的復古,就是原木材質的回歸。
2.出自《東莞日報》在“地板門”事件發生之后,家居健康再次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原木家裝的環保和審美得到市民的廣泛認可,成為家裝市場的寵兒。
3.出自《石油頭》從干油泉,就是老君廟油田露頭的那兒滲出來的原油,順石油河水,漂流而來。
4.出自《拳拳寸草心》指揮部選擇了一個區塊實施了這個方案,結果原油日產量一下子提高了三百噸。
8.
寬廣平坦之地。
1.出自《詩·大雅·綿》周原膴膴,堇荼如飴。
2.出自《新唐書·突厥傳下》賀魯先擊原上軍,三犯,軍不動。
3.出自《〈送伍廣州詩〉序》廣之去京師,其遠則數千里也。或航於波,或騎于原,或輿於山,其久則數月也。
4.出自《沁園春·雪》詞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5.出自《登雁塔》回到原上看,那兩棵白楊的上截高過原面一丈左右。
9.
計量;計度。
1.出自《漢書·劉向傳》棺槨之麗,宮館之成,不可勝原。
2.出自《漢書·東方朔傳》其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類之物,不可勝原。
10.
寬恕;原諒。參見“原省”。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城降,令出罵者斬之,不罵者原之。
2.出自《三國志·魏志·張魯傳》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
3.出自《新唐書·李林甫傳》至德中,兩京平,大赦,唯祿山支黨及林甫、楊國忠、王??子孫不原。
4.出自《問方子公病》詩貧病知何極,高天也不原。
5.出自《圣武記》老師糜餉,誤國病民,情罪重大,在他人尚不可原,況王、貝勒等國家同休戚之人乎?
6.出自《書信集·致許壽裳》然據中以言,則此次風濤,別有由緒,學生之哄,不無可原。
11.
免;蠲免。
1.出自《陳書·高祖紀下》晚訂軍資未送者并停,元年軍糧逋余者原其半。
12.
再。
1.出自《易·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
2.出自《禮記·文王世子》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
3.出自《后漢書·張衡傳》曩滯日官,今又原之。
4.出自《日知錄·元》衡為太史令,去官五載,復為太史令,故曰原之。然則原官,乃再官之義也。
13.
古國名,姬姓。初在今山西沁水,后東遷至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晉文公攻原。
14.
通“螈”。
1.出自《周禮·考工記·梓人》以胸鳴者
15.
通“羱”。參見“原羊”。羱羊。又稱北山羊。
1.出自《后漢書·鮮卑傳》又禽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為弓,俗謂之角端弓者。
16.
通“騵”。參見“原馬”。駿馬。原,騵。
1.出自《鹽鐵論·取下》原馬被山,牛羊滿谷者,不知無孤豚瘠犢者之窶也。
17.
姓。春秋時魯有原壤。見《禮記·檀弓下》。
1.出自《廣韻·元韻》原,姓。孔子弟子有原憲。
18.
“源”的古字。水源。
1.出自《左傳·昭公九年》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2.出自《荀子·君道》官人守數,君子養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
3.出自《漢書·西域傳上》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河有兩原:一出蔥嶺山,一出于闐。
4.出自《初除中丞札子》臣聞澄其原則流清,固其本則末茂。
19.
指來源或起因。
1.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論》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2.出自《修建廣平府廟學記》圣人之道原於人心之同。
3.出自《重讀殷夫遺稿〈寫給一個哥哥的回信〉》他和哥哥的決裂,所以拖得那么久才解決,就是原于對母親的愛。
1.謂佩印作官。紱,系官印的絲帶。
1.同"紆回"。
2.曲折;迂回。
1.同"紆回"。
2.曲折;回環。
1.迂回;緩慢。
1.同"紆回"。
2.曲折;回環。
1.同"紆回"。
2.曲折;回旋。
1.猶屈駕。請人或稱人來訪之敬辭。
1.郁積不暢。
1.佩帶金印紫綬。謂身居高位。
1.曲折。
1.身佩印綬。謂身居高位。金,指印;紫,指綬色。
1.回車。
1.佩帶青綬。謂作高官。
1.見"紆青拖紫"。
1.謂身佩印綬。形容地位尊顯。
1.迂回曲折。
1.回環縈繞。
1.屈身相就。
1.盤曲險阻。
1.曲折而行。
1.從容寬舒貌。
2.謂文辭委婉舒緩。
1.委屈己意而奉承他人。
1.謂情意縈回難解。
2.謂山水回環旋繞。
1.迂回曲折。
2.形容人有才氣從容不迫。
3.謂歌曲文章曲折有致。
1.抑郁,郁積。
2.曲深貌。
1.迂回曲折。
①迂回曲折路紆軫而多┘瑁紆軫其詞。②抑郁而痛苦心郁結而紆軫|望墳思紆軫。
1.曲直。
1.佩朱綬,懷金印。形容身居高位。
1.亦作"紆朱曳紫"。
2.形容地位顯貴。朱﹑紫指高官所佩印綬之顏色。
1.見"紆朱拖紫"。
1.佩紫綬。指身居高位。
1.系佩官印。謂身居官位。
1.見"紆尊降貴"。
1.謂地位高的人,謙卑自抑,屈尊俯就。
1.迂闊而高傲。
1.迂腐古板。
1.猶言環繞掩蔽。
1.迂腐淺薄。
1.敬詞。猶枉駕,屈駕。
1.謂才能迂拙。
1.猶迂誕。
1.迂拙愚笨。
1.迂闊荒誕;不合事理。
1.猶繞道。
2.斜路。引申指不正當的途徑或手段。
1.迂拙遲鈍。
1.宋司馬光自稱。
2.迂拙的丈夫。
1.迂腐的讀書人。
1.指神怪。
2.迂闊怪誕。
1.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