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烙鐵或熨斗壓燙衣物等使平。
1.
“尉”的今字。
2.
燙平的。
1.出自《晚步吳故城下》詩醉紅匝地斜曛暖,熨練涵空漲水寒。
2.出自《牛渚望青山》詩峰色如橫黛,江光似熨羅。
3.
燙烙;烘烤。
1.出自《搜神后記》鄭茂病亡,殯殮訖,未得葬。忽然婦及家人夢茂云:“己未應死,偶悶絕爾,可開棺出我,燒車??以熨頭頂?!比缪阅嘶?。
2.出自《石田雜記》砟糞箕環於樹上,砟下便熨彎,若停久則性硬多爆折。
3.出自《人民文學》那不是蚊蟲的叮咬,不是陽光的灼射,而像是一股比體溫略高的熱力在烙熨。
4.
按壓使平直。
1.出自《愛日齋叢鈔》晏元獻公凡書簡首尾空紙皆手翦熨,置幾案以備用。
2.出自《艾嫂子》把茶盤擱下,劉艾珍坐在一把小竹椅子上,斜對著我們,用手熨一熨微卷的衣角。
5.
按揉;撫摩。
1.出自《至后入城道中雜興》詩老夫細熨?松眼,卻是青原隱霧中。
2.出自《困獸記》“好幾天沒有刮臉了呢!”他忽然自言自語,用手掌熨了熨臉和下巴。
6.
緊貼。
1.出自《世說新語·惑溺》荀奉倩與婦至篤,冬月婦病熱,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
2.出自《牡丹亭·硬拷》我為他偎熨的體酥融,我為他洗發的神清瑩。
3.出自《霜葉紅似二月花》她……忽然把那玳瑁貓抱起來,熨在胸前,就像抱了一個嬰兒。
7.
使感到涼爽或寒冷。參見“熨手”、“熨齒”。
1.出自《題盧秘書夏日新栽竹二十韻》拂肩搖翡翠,熨手弄瑯玕。
2.出自《宿武連縣驛》詩鞭寒熨手戎衣窄,忽憶南山射虎時。
3.出自《和正月六日沈文通學士遺溫柑》誦句擘露囊,香甘冷熨齒。
8.
熨斗。
1.出自《太平御覽》火斗曰熨。
9.
用熨斗之類燙平衣物。
1.出自《南史·何敬容傳》衣裳不整,伏床熨之。
2.出自《四時詞》象床素手熨寒衣,爍爍風燈動華屋。
3.出自《紅樓夢》那塊綢子角兒還不好呢,再熨熨罷。
4.出自《青春之歌》大姐回過頭來向江華示意,于是江華順手拿起床上的一疊洗熨好了的衣服,慢慢地、不慌不忙地向門外走去。
10.
指施加壓力使人轉變、順從。
1.出自《蜃中樓·龍戰》當初是令侄女執拗,不肯與小兒成親,故此罰他牧羊,是要熨他性子的。
1.藥草名。即術。
2.芥菜。
1.猶山區。
1.《山海經》的簡稱。
2.泛指記錄山脈的輿地之書。
1.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
1.傳說中的山間怪獸。
2.藥草名。術的別名。
3.藥草名。生長年久的何首烏。
1.同"山徑"。
2.山間小路。
1.指山中。
1.即斑鳩。
1.山村所釀之酒。
1.居住于山中。
2.山中的住所。
1.猿猴。
1.石山和水濱。泛指荒僻的處所。
1.芎?的異名。
1.野菊花。
1.山中之橘。
2.金橘的別名。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金橘》。
1.杜鵑花。
1.見"山菌子"。
1.竹雞的別名。
1.指偏僻的郡縣。
1.山上的佛龕。
1.偏僻的山村。
1.隱士。
2.居住在山中的人。
3.躑躅的雅稱。
1.山岡,山崖。
1.山與山交會的隘口。
2.山中洞口。
3.琵琶﹑三弦之類樂器上端架弦處。簫管的吹竅也稱"山口"。
日本電影演員。女。十四歲始走紅日本歌壇。1970年底從影,參加松竹電影公司《妙齡》演出。先后與三浦友和合作主演《伊豆的舞女》、《潮聲》、《絕唱》、《霧之旗》等影片。1980年拍攝《古都》后息影。
1.謂山中草木枯萎。
1.極言年代久遠。
1.五代時一種用膠泥燒制而成的劣質錢。
1.《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節縮。喻功敗垂成。
1.傳說中的山中獨腳怪獸。
1.山柰的別名。
1.山間的聲音。
1.山中的霧氣。
1.漢代宿衛郎。凡能出錢供宮中財用者,則給以文書,允許出宮購物。此郎官稱為"山郎"。
1.山中人家釀造的濁酒。
1.見"山樂官"。
1.鳥名。
1.古代刻有山云圖紋的盛酒的祭器。也稱"山尊"。
1.山腰。
1.山楂的變種。其果實比山楂略大。
1.象高山一樣屹立不動。
1.偏僻地區的小吏。
1.晉山濤為吏部尚書,善甄拔人才◇以"山吏部"借稱善于甄拔人才之官。
1.舊時西南山區民間約定的懲處條例。
1.栗的一種。子實較板栗稍小,可食。
1.山中棚屋。
1.指登山穿的木屐。
1.泛指封建時代以描述山林景物為主的講求駢偶格律﹑堆砌典故詞藻﹑內容晦澀的文學作品。
1.山神。
2.山間出產的珍異食物。
3.昆蟲名。
1.連綿的高山。亦泛指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