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剩下,多出來(?!?/p>
2.
數(shù)詞
(用在數(shù)詞或數(shù)量詞后)表示大數(shù)后面有零頭。
3.
名詞
指某種事情、情況以外或以后的時間。
4.
名詞
(Yú)姓。
5.
代詞
〈書〉人稱代詞。我。
6.
“餘”另見“馀”。
7.
形容詞
剩余的;多出來的。
1.
我。
1.出自《爾雅?釋詁下》余,我也。
2.出自《詩·邶風·谷風》不念昔者,伊余來塈。
3.出自《左傳·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p>
4.出自《楚辭·離騷》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5.出自《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2.
指我們。
1.出自《左傳·閔公二年》衛(wèi)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zhàn),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zhàn)!”
3.
農歷四月的別稱。
1.出自《爾雅·釋天》四月為余。
4.
通“餘”。
1.出自《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
5.
姓。
1.出自《元和姓纂卷二》晉有余頠。
6.
食物馀剩,多出來。
1.出自《詩·秦風·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余。
2.出自《三國志·魏志·袁術傳》荒侈滋甚,后宮數(shù)百皆服綺縠,余粱肉。
3.出自《進士策問》耕者不多而谷有余,蠶者不多而帛有余。
7.
未盡;不盡;殘剩。
1.出自《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扶光迫西汜,歡余宴有窮。
2.出自《臨江仙》詞芰荷經雨半凋疏,拂堤垂柳,蟬噪夕陽余。
3.出自《古書疑義舉例·反言省乎字例》“嚚訟,可乎?”“乎”字已見於《堯典》,是古書未嘗不用“乎”字。然“乎”者,語之余也,讀者可以自得之。
4.出自《母親》“今天白天有幾個女人跑到學堂里來,問她找什么人,她說看看,怕就是奸細,探路的?!庇钟姓l也趕著說了,聲音還帶著余驚。
8.
豐足;寬裕。
1.出自《荀子·富國》為之鐘鼓、管磬、琴瑟、竽笙,使足以辨吉兇,合歡定和而已,不求其余。
2.出自《淮南子·精神訓》食足以接氣,衣足以蓋形,適情不求余。
9.
謂超過。
1.出自《清異錄·無心炙》段成式馳獵饑甚,叩村家。主人老姥出彘臛,五味不具,成式食之有余五鼎。
2.出自《〈庚戌集〉自序》庚戌冬盡,雨雪余十日而不止。
10.
長久。
1.出自《老子》脩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其德乃余;脩之鄉(xiāng),其德乃長。
11.
遺留。
1.出自《穀梁傳·桓公十四年》以為唯未易災之余而嘗,可也,志不敬也。
2.出自《諸葛武侯》詩豎子祖余策,猶能走強梁。
12.
遺漏。
1.出自《書·費誓》汝則有無余刑,非殺。
13.
其馀的;其他的。
1.出自《詩·大雅·云漢》周余黎民,靡有孑遺。
2.出自《資治通鑒·晉惠帝永興元年》自漢亡以來,我單于徒有虛號,無復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編戶。
14.
末;非主要的。
1.出自《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
2.出自《〈春秋公羊注疏〉序》恨先師觀聽不決,多隨二創(chuàng),此世之余事,斯豈非守文持論,敗績失據(jù)之過哉!
15.
之后;以后。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三去之余,獲其雄狐。
2.出自《戀情深》詞醉紅樓月,宴余香殿會鴛衾,蕩春心。
3.出自《宦官論》蓋輕其為廝役,薫刑之余,以為其惡不能有為。
4.出自《古屋》于失望之余,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反感。
16.
指后裔。
1.出自《左傳·昭公十二年》楚子謂成虎,若敖之余也,遂殺之。
2.出自《廣雅?釋詁三》余,皆也。
17.
遺棄。
1.出自《淮南子·精神訓》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適情而行,余天下而不貪,委萬物而不利。
18.
蓄積。參見“餘一餘三”。
1.出自《禮記·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民三年耕,則余一年之畜……三考黜陟,余三年食。
3.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王詔旨》朕又念前時天兵征剿,爾等四民畏懼天威,拋棄家產;今雖欣然就撫,各安農業(yè),際此新天新地之期,未有余一余三之積。
19.
鹽。
1.出自《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朱余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余。
20.
表示整數(shù)后馀計的零頭尾數(shù)。用于數(shù)詞或數(shù)量詞之后。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
2.出自《杜鵑》詩有竹一頃余,喬木上參天。
3.出自《茶香室叢鈔·瀧岡阡》石綠色,高丈余。
21.
代詞。同“余”。表示第一人稱。
1.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
22.
通“與”。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李園謂辛梧章》言之秦王,秦王令受之。余(與)楚為上交。
23.
姓。春秋吳有馀祭。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余氏,《風俗通》云,由余之后,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
1.指佛。天為人所尊﹐佛更為天所尊﹐故稱。
1.指鼻。參見"天中"。
1.指鼻。
1.上天鐘秀﹐上天所賦予。
2.見"天鐘"。
1.天的善意。
2.皇帝的心意。
3.指天地四方的中心。
1.《初學記》卷八引《荊州圖副記》"天門角上石生倒垂下一竹拂﹐謂之天帚。"因以稱山野倒拂的樹木為天帚。
1.上天誅罰。
2.帝王的征討或誅罰。
誅殺有罪的人。指為天地所不容而被殺滅若有私心,天誅地滅。
1.常綠灌木。羽狀復葉﹐小葉披針形﹐花小﹐白色﹐圓錐花序。果實球形﹐白色﹑淡紅色或紫色。根﹑莖﹑果實均入藥﹐根莖有清熱﹑通經作用﹐果實有止咳﹑平喘作用。參見"南天竹"。
2.星名。參見"天英"。
俗稱洋葵”、石蠟紅”。雙子葉植物,b028E6苗科。多年生草本。葉圓形或腎形,有特殊氣味?;ò?、紅等色不一。中國各地都有栽培,可供觀賞,也常用來做光合作用的實驗。
1.天然的光明。
1.指意大利。
也稱羅馬公教”。與正教、基督教新教并稱為基督教三大教派。基督教產生后不久,就逐漸分化為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派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派教會。1054年兩派正式分裂,西派教會自稱公教”,有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中世紀時在西歐各國占統(tǒng)治地位。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脫離天主教的基督教新教后,在歐洲部分國家中喪失統(tǒng)治地位。主要分布于意、法、比、西、葡、匈、波、美及拉丁美洲各國。12世紀末13世紀初傳入中國,后中斷。明萬歷十年(1582年)耶穌會會士利瑪竇到中國,天主教再次傳入。
1.天主教的教堂。
1.天性相連?!肚f子.山木》"或曰'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后因稱父子﹑兄弟﹑姊妹等有血緣關系之親屬為"天屬"。
1.天子的垂愛關注。
1.上天之佑助。
1.古代神話中的支天之柱。
2.比喻負重任者。
3.耳的別名。
4.山名。在山東平度縣北。
5.山名。又名霍山。在今安徽。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登其山﹐號為南岳﹐即此。 6.山名。在浙江省余杭縣北。 7.山名。陜西岐山的別名。 8.星名。屬于東方七宿中的角宿?!稌x書.天文志上》"三臺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經》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宮內﹐近東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氣也。"
又稱潛山”、皖山”。在安徽省潛山縣西北。主峰天柱峰,海拔1485米。奇峰峻峭,有四十二峰、十六巖、二十五洞、十三井、七關、八池、四十八寨等勝景。有三祖寺、馬祖庵、渡仙橋、煉丹臺等古跡。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1.指京師。
1.天生拙直。
1.猶天生。茁﹐草始生。
1.姿容。常指美艷的姿色。
2.指天然風姿。
3.天賦之資質;天然之材質。
4.猶言天性﹑秉性。
1.形容女子姿色絕美。亦指絕色女子。
1.古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
1.宋時民間稱貓為天子妃。
1.帝王頭上顯現(xiàn)的瑞氣。舊謂帝王出生或活動的地方有此氣。
古時用《千字文》的書編序號,書的第一句是天地玄黃”,把天”列為第一號◇借喻為最重要突出的人或事天字第一號戰(zhàn)┓福天字第一號大案。
1.見"天字第一號"。
1.指日月星辰。
2.指皇族。
1.亦作"天從"。天所放任﹐意謂上天賦予◇常用以諛美帝王。
2.閏月。
一種體育服務產業(yè)實體。設有體育活動場地、器材和技術指導人員,為群眾性體育活動提供物質的和技術的服務。
以體育運動為表現(xiàn)對象的攝影。主要表現(xiàn)運動員的技術技巧、優(yōu)秀成績、精神面貌和健美姿態(tài)等。
各種體育運動項目和鍛煉方法的總稱。按其性質可分為健身類、健美類、娛樂類、競技類和冒險類等。常用的有田徑、體操、球類、游戲、武術、氣功、舞蹈、野外活動,以及各種民間體育和國防體育項目。
群眾性業(yè)余體育組織。按系統(tǒng)或社區(qū)建立。其任務是組織本系統(tǒng)、單位或本社區(qū)的群眾性體育活動。
高等體育專業(yè)教育機構。實行教學、訓練、科研三結合。設有各種系科和附屬競技學校培養(yǎng)體育教師、教練員和運動員、體育科研人員、管理人員以及體育康復、體育新聞等專門人才。
中國對體育運動競賽實行統(tǒng)一規(guī)劃管理的制度。1958年由國家體委頒布施行。競賽制度將各級競賽分為綜合性運動會、單項錦標賽、等級賽、對抗賽、通訊賽、友誼賽、邀請賽等,并對各級各類競賽作出明確規(guī)定。
中國體育運動的最高榮譽獎。由國家體委頒發(fā)。授予世界紀錄創(chuàng)造者、世界冠軍和為體育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的運動員、教練員和其他人員。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上首次頒發(fā)。
1.謂以天地之元氣為本。
1.猶言體元居正。表正,儀表天下,法正萬國。
1.謂人君以天地之元氣為本,常居正道以施政教。多指帝王即位。語出《春秋.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晉杜預注"隱公之始年﹐周王之正月也。凡人君即位﹐欲其體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孔穎達疏"元正實是始長之義﹐但因名以廣之。元者﹐氣之本也﹐善之長也。人君執(zhí)大本﹐長庶物﹐欲其與元同體﹐故稱元年。正者﹐直方之間語也。直其行﹐方其義﹐人君當執(zhí)直心﹐杖大義﹐欲其常居正道﹐故月稱正也。"
1.指帝王即位。
1.見"體韻"。
1.禮儀規(guī)矩。體,通"禮"。
1.亦作"體制"。詩文書畫等的體裁﹑格調。
2.亦作"體制"。格局;規(guī)格。
3.亦作"體制"。猶結構。
4.組織制度。
5.禮制;規(guī)矩。
在我國,指克服現(xiàn)有體制中的弊端,使各種體制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是我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保證。
人的身體質量,即人體機能和形態(tài)相對穩(wěn)定的特征。包括身體形態(tài)發(fā)育狀況;各器官系統(tǒng)生理機能的水平;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水平;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心理素質等。是遺傳變異和后天鍛煉的結果。
對人體形態(tài)和機能的測評。學生體質測定通常包括(1)形態(tài)測定有身高、坐高、體重、臂圍、胸圍等項。(2)機能測定有肺活量、脈搏、血壓等指標;(3)身體素質測定有背力、握力、仰臥起坐、俯臥撐、引體向上、屈臂懸垂、立定跳遠、縱跳摸高、跳繩、跑等項。
1.指文章的氣勢韻致。
1.形體;形狀。
2.指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