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量詞
①用于沒有專用量詞的名詞(有些名詞除了用專用量詞之外也能用“個”)。②用于約數的前面,使句子顯得語氣輕松、隨便。③用于帶賓語的動詞后面,有表示動量的作用(原來不能用“個”的地方也用“個”)。④用于動詞和補語的中間,使補語略帶賓語的性質(有時跟“得”連用)。
2.
形容詞
單獨的。
3.
名詞
人或物的體積的大小。
4.
名詞
用作后綴。①附在量詞“些”后面。②附著在某些時間名詞后。
1.
量詞。竹子的計量單位,猶竿。
1.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木千章,竹竿萬個。
2.出自《合江亭》詩樹蘭盈九畹,栽竹逾萬個。
3.出自《吳船錄》縣圃大竹萬個,流水貫之。
2.
量詞。用于沒有專用量詞的名詞。
1.出自《儀禮·士虞禮》舉魚臘俎,俎釋三個。
2.出自《禮記·大學》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
3.出自《漢書·刑法志》負矢五十個。
4.出自《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我丈夫不必煩惱,我同你去東岳還個香愿。
3.
指示代詞。這,這個;那,那個。
1.出自《聊齋志異·嬰寧》生注目不移,竟忘顧忌。女過數武,顧婢子笑曰:“個兒郎,目灼灼似賊?!?/p>
4.
如此;這般;這樣。
1.出自《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5.
語助詞。
1.出自《天下樂》詞枕衾冷得渾似鐵,祇心頭,些個熱。
2.出自《西廂記》昨夜個熱臉兒對面搶白,今日個冷句兒將人廝侵。
6.
正堂兩旁的屋舍。
1.出自《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陽左個。
2.出自《左傳·昭公四年》夫子疾病,不欲見人,使置饋于個而退。
3.出自《景福殿賦》右個清宴,西東其宇。
4.出自《救亡決論》戴、阮、秦、王,直闖許、鄭;深衣幾幅,明堂兩個。
7.
量詞。用于沒有專用量詞的事物。
1.出自《儀禮·士虞禮》俎釋三個。
2.出自《齊民要術·種榆白楊》??者,旋作獨樂及盞,一個三文。
3.出自《求追贈考妣狀》伏念臣自蒙恩改授京官,到今七年,除持服月日外,亦以四年余兩個月。
4.出自《人生哲學的一課》一間臨街小樓屋做的閱報室,沒個人在里面。
8.
量詞。用于帶賓語的動詞后,有表示動量的作用。
1.出自《儒林外史》他父子兩個,在上河澡堂子里洗了一個澡。
2.出自《亂世風光》東生跟著笑著,忽然發覺笑聲不對,立刻收斂笑容:“孫先生,孫先生!您要洗個澡?您喝一點酒提提神,好不好?”
3.出自《閉上眼睛就是天黑》百合說,武勝松,我到外面轉轉去,讓你好好睡個覺。
9.
量詞。用于約數的前面。
1.出自《最后列車》把耳朵貼到鐵軌上去聽了個什么七八次。
2.出自又如:他一天跑個百兒八十里的不在話下。
10.
量詞。用于動詞和補語中間,使補語略帶賓語的性質。
1.出自《水滸傳》高廉軍馬神兵,被宋江、林沖殺個盡絕。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老鹿既產,便把小鹿身上血,舐個乾凈了,然后倒地身死。
3.出自《奈何天·慮婚》看見我這副嘴臉,也就要嚇個半死。
4.出自《暴風驟雨》今年元茂鬧胡子,家里吃的、穿的、鋪的、蓋的,都搶個溜光。
11.
單個,單獨。參見“個別”、“個人”。
1.出自《駱駝祥子》個別的解決,祥子沒那么聰明。全盤的清算,他沒那個魄力。
2.出自《新當選的團支書》小何猶豫了一會,便決定不先進行個別談。
12.
指示代詞。這,此。參見“個中”、“個中人”、“個裏”。
1.出自《錦箋記·爭館》見飯飽自我個家傳,弗吃葷直耍?不但弗去過夏,亦且弗去過年,個還弗打緊,東家一有些訟事,駝擔衣巾就去向渠見官。
2.出自《對酒》詩個中妙趣誰堪語,最是初醺未醉時。
3.出自《劉行首》淡飯黃齏,才得個中味。
4.出自《新水令·許雪門觀察鴛湖返棹圖》套曲誰識個中懷抱,將一片如水臣心,寄與棕鞋桐帽。
5.出自《四世同堂》東陽的心里善于藏話,他不愿告訴個中的真意。
6.出自《春蕪記·定計》或者他曉得我也是個中人,要尋我去幫閑,也未可知。
7.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兄弟你也是個中人,怎學別人說淡話。
8.出自《隨園詩話》詩改一字,界判人天,非個中人不解。
9.出自《八聲甘州·夜窗話舊》套曲空窗一夜閑論講,個里悲歡有一萬場。
13.
助詞。相當于“的”。表示某種情況。
1.出自《贈張麗華》詩坐來生百媚,實個好相知。
2.出自《浣溪沙慢》詞真個若瞋人,卻因何、逢人問我?
3.出自《藝術底忠臣》詩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真個做了藝術底殉身者!
14.
助詞。相當于“的”用在定語后面。表示領屬。
1.出自《兒女英雄傳》我因為今年是你師母個正壽,所以又弄了倆人。
2.出自《海上花列傳》想來就是姓施個客人。
15.
表示不定數量的詞“些”的后綴。
1.出自《水滸傳》阮小七道:“教授胡亂吃些個?!?/p>
2.出自《最后列車》他們那么些個金子哪兒來的?
16.
用作某些表示時間的詞的后綴。
1.出自《風光好》昨夜個橫著片風月膽房中那親,今日個絕著柄冰霜臉人前又狠。
2.出自《謝金吾》聽漏沉沉才勾二更過,意懸懸盼不到來日個。
1.亦作"褒録"。
2.獎進錄用。
3.猶褒述。
1.亦作"褒美"。
2.嘉獎贊美。
1.亦作"褒勉"。
2.嘉獎勉勵。
1.亦作"褒明"。
2.衣名。長襦,也稱為袍。古人家居時的服裝。
1.亦作"褒命"。
2.褒賜的命令。
1.褒重敦睦。
1.亦作"褒納"。
2.贊賞收納,嘉許采納。
1.亦作"褒女"。
2.褒姒。
1.亦作"褒遷"。
2.褒獎升遷。
1.亦作"褒勸"。
2.獎勵勸勉。
1.亦作"褒榮"。
2.旌表并給予榮譽。
1.亦作"褒善"。
2.褒揚善良。
1.亦作"褒賞"。
2.嘉獎,賞賜。
3.稱贊賞識。
1.亦作"褒升"。亦作"褒升"。
2.褒獎進升。
1.亦作"褒圣侯"。
2.唐武德九年封贈孔子后代的爵號。
1.亦作"褒飾"。
2.猶夸美。
1.獎賞。
1.亦作"褒述"。
2.謂記述其功德予以表彰。
1.漢王褒﹑東方朔的并稱。
1.亦作"褒姒"。
2.周時褒國女子,姒姓。周幽王伐褒,褒侯進褒姒,為幽王所寵幸。性不好笑。幽王悅之萬方不得。乃舉烽火以召諸侯,諸侯急至,而無外敵入寇事,褒姒大笑。幽王遂數舉烽火,以博褒姒之笑◇申侯與犬戎攻周,幽王又舉烽火,諸侯以為戲,不至,幽王被殺。
1.亦作"褒頌"。
2.贊美,稱頌。
1.亦作"褒談"。
2.見"襧彈"。
1.亦作"褒嘆"。
2.嘉獎稱美。
3.夸耀吹噓。
1.亦作"褒慰"。
2.旌表撫慰;表揚安慰。
1.亦作"褒錫"。同"褒賜"。
1.亦作"褒賢"。
2.嘉獎賢人『桓寬《鹽鐵論》有《褒賢》篇。
1.亦作"褒顯"。
2.褒崇宣揚。
1.亦作"褒斜"。
2.見"襧斜道"。
1.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二水同出秦嶺太白山褒水南注漢水,谷口在今陜西省勉縣褒城鎮北,斜水北注渭水,谷口在今陜西省眉縣西南。通道山勢險峻,歷代鑿山架木,于絕壁修成棧道,舊時為川陜交通要道。
1.即褒斜道。
1.漢王褒﹑揚雄的并稱。
1.亦作"褒許"。
2.贊揚嘉許。
1.謂按等級﹑功績褒獎遷升。
1.猶褒序。
1.亦作"裒恤"。亦作"褒恤"。
2.褒獎撫恤。
1.褒獎的言詞。
1.周褒姒和閻妻的并稱。
1.指周褒姒。《后漢書.左雄傳》"及幽厲昏亂,不自為政,襧艷用權,七子黨進,賢愚錯緒,深谷為陵。"李賢注"襧艷,謂襧姒也。艷,色美也。"一說襧艷非一人。
1.亦作"褒揚"。
2.贊美表揚。
1.亦作"褒衣"。亦作"裒衣"。
2.賞賜的禮服。
3.寬大之衣。
1.亦作"褒衣博帶"。亦作"裒衣博帶"。
2.寬衣大帶。古代儒者的裝束。
1.亦作"褒異"。
2.謂特殊的褒揚嘉獎。
1.亦作"褒益"。
2.增廣補益。
1.亦作"褒引"。
2.嘉獎推薦。
1.亦作"褒優"。
2.嘉獎優遇。
1.亦作"褒語"。
2.褒獎的言詞。
1.亦作"褒諭"。
2.褒獎的諭旨。
1.亦作"褒譽"。
2.稱揚。
1.亦作"褒贊"。
2.褒美贊揚。
1.賞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