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謁見。
2.
名詞
(Yè)姓。
1.
稟告;陳說。
1.出自《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
2.出自《史記·蘇秦列傳》臣聞明王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臣請謁王之過。
2.
指告發。參見“謁過”。
1.出自《韓非子·五蠹》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
3.
請;請求。
1.出自《左傳·昭公十六年》宣子謁諸鄭伯。
2.出自《后漢書·廉范傳》隴西太守鄧融備禮謁范為功曹。
3.出自《新唐書·鄭珣傳》性嚴重少言,未嘗以私托人,而人亦不敢謁以私。
4.出自《〈戴楚望集〉序》楚望之子樞,裒其平生所為文百卷,謁予為序。
4.
晉見;拜見。
1.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唯雎亦得謁,雎請為君見於張君。
2.出自《單刀會》一年三謁臥龍岡,卻又早鼎分三足漢家邦。
3.出自《禪客》詩得與贊公成二老,懶隨貞白謁三峰。
4.出自《致張敬堯的公開信》越日往謁張伯濟,詰其不應者四事。
5.
特指臣子朝見的一種禮節。
1.出自《后漢書·逸民傳·周黨》及陛見帝廷,黨不以禮屈,伏而不謁,偃蹇驕悍。
2.出自《朱子語類》范升劾周黨“伏而不謁”。謁,不知是何禮數。
6.
名刺。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
2.出自《后漢書·孔融傳》楊賜遣融奉謁賀進,不時通,融即奪謁還府,投劾而去。
3.出自《賀知府某侍讀啟》向者叨被詔除,出分郡組,治任戒道,懷謁詣辭。
4.出自《送周明府詩序》先是為政者,務以平易近民,或奉贄納謁以身通,皆弗之拒,習為故常,人不訝也。
7.
掌管引進謁見者的近侍。
1.出自《新唐書·李訓傳贊》文宗偃然倚之成功,卒為閹謁所乘。
8.
姓。漢有謁煥。見《后漢書·方術傳上·廖扶》。
1.出自《后漢書?方術傳上?廖扶》太守謁煥,先為諸生,從扶學。
1.驚視不安貌。
2.眼目轉動求索貌。
3.勤謹貌。
1.指老和尚。
1.紫葳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紫葳》。
1.牛黃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牛黃》。
1.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葉對生,狹披針形。夏季開花,淡紅或白色,上部深裂如絲。子形如麥,故名。可入藥,亦可栽培供觀賞。
1.牛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牛》。
1.猶言瞠目結舌。形容吃驚恐懼的樣子。
1.暢厲貌;驚視貌。
2.驚駭貌。
3.驚喜貌;驚悟貌。
1.傳說中的鳥名。
1.古城名。故址在今四川省雙流縣東。相傳蠶叢氏所都。
1.傳說中的木名。
1.釋迦牟尼的姓。一譯喬答摩(gautama)。亦作佛的代稱。
2.借指和尚。
1.古關名。以位于瞿唐峽而得名。也稱江關。故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形勢險要。唐末王建將張武作鐵絙橫絕大江,立柵兩岸,稱為鎖峽;南宋末徐宗武于白帝城下巖穴投攔江鎖七條,故又稱鐵鎖關。
1.亦作"瞿塘峽"。
2.峽名。為長江三峽之首。也稱夔峽。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兩岸懸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勢險峻,號稱西蜀門戶。峽口有夔門和滟滪堆。
1.見"瞿唐峽"。
1.舊謂進川的商人。亦借指追求盈利﹑甘冒風險的商人。
1.灘名。在瞿唐峽。
1.見"瞿唐峽"。
1.謂聚飲所費的錢款。
1.湊份子。
1.籌集,湊集。
1.湊錢送行。
1.籌借。
1.集資,湊錢。
1.聚飲。
1.籌集款項。
1.湊錢聚飲。
1.按規定的標準湊錢聚飲。
1.湊錢,集資。
1.聚集宴會。
1.湊錢飲酒。
1.湊錢幫助。
1.亦作"醵資"。
2.籌集資金。
1.見"醵貲"。
1.清秀美麗。
2.指情操高尚。
1.清雅美好。
1.姿態柔美貌。
2.長曲貌。
3.明媚貌。
4.飄動貌。
5.同"涓涓"。緩流;細流。
1.秀麗。
1.清秀嫵媚。
1.秀美。
1.秀美動人。
1.美好精致。
1.古代善釣的人。
1.俊美;艷麗。
1.捐納出身的官吏。
1.死的婉辭。
1.同"舍本逐末"。
1.見"捐賓客"。
1.謂棄賓客而去。對居高位者死去的婉辭。
1.謂放棄殘暴和屠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