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食物堵住食道。
2.
動詞
因為迎風或濃煙刺激,使呼吸一時不暢。
3.
動詞
〈方〉用言語頂撞人或使人受窘沒法兒接著說下去。
1.
咽喉梗塞。
1.出自《詩·王風·黍離》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2.出自《答制問事·賢不可疑科》有人以食噎而得病者,欲絕食以去病。
3.出自《月食》她吃得太猛,噎住了,說不出話,只好點了點頭。
2.
積聚不散;阻塞。
1.出自《管子·度地》夏有大露,原煙噎,下百草,人采食之,傷人。
2.出自《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城門噎不得關,敵乃自斫殺己民,然后得闔。
3.出自《回中作》詩夜來霜重西風起,隴水無聲噎不流。
4.出自《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二)》怒氣噎住了她未完的話。她完全在一種可怕的拘攣中。
3.
哽咽。
1.出自《夷堅甲志·鹽官孝婦》〔張氏〕夢神人以宿生事責之曰:“明當死雷斧下。”覺而大恐,流淚悲噎。
4.
說話頂撞人或使人受窘不能繼續說下去。
1.出自《紅樓夢》史湘云道:“你不說你的話噎人,倒說我性急。”
2.出自《四世同堂》他的話永遠極鋒利,極不客氣,把人噎得出不來氣。
3.出自《青春之歌》〔鄭德富〕扭過頭瞧著道靜慢吞吞地說:“你到這兒干什么?”那聲音是那么枯燥、冷淡,真噎得人好像喉嚨里插上了棒槌。
5.
飽嗝。
1.出自《雷雨》魯貴坐在左邊一張破靠椅上,喝得醉醺醺的,滿眼紅絲,像個猴子,望著侍萍打著噎。
2.出自《黃金海岸》錢二爺打著酒噎,笑咪咪地聽著。
6.
象聲詞。參見“噎噎”。
1.出自《試院中五絕句》蕭蕭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啼草根。
2.出自《兒女團圓》到的二十里巡鋪上,則聽的那里面噎噎的啼哭。
7.
謂氣逆不能呼吸。
1.出自《琵琶記·書館悲逢》聽伊言語,怎不痛傷噎倒。
2.出自《紅樓夢》探春沒聽完,氣的臉白氣噎,越發嗚嗚咽咽的哭起來。
3.出自《四世同堂》哭一會兒,她們噎住,要閉過氣去。四大媽急忙給她們捶背。
8.
謂使哽咽。
1.出自《贈章默》詩章子親未葬,余生抱羸疾。朝吟噎鄰里,夜淚腐茵席。
1.謂將私房財產﹑奴婢作為各房公產。
1.謂外族進入中原作統治者。
1.語出唐韓愈《原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于老,則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意謂崇信一種說法,必然排斥另一種說法,以己所崇信者為主,以所排斥者為奴◇因以"入主出奴"指持有門戶成見。
1.舊歷計月,以朔為初一,子初交朔為"入轉"。
1.納錢財以贖罪或取得官爵功名。
1.古代稱隨改嫁的母親到后父家中的子女。《周禮.地官.媒氏》"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孫詒讓正義"入子謂再嫁而攜其女入后夫之家者。"一說"入子"謂嫁女。參閱鄭司農注。
1.謂刻印書籍。梓,刻板。
1.謂入朝向君主進言或上書。
1.入朝繼承皇位。
1.入朝繼承皇位。
1.亦作"入座"。
2.就座。
1.見"入坐"
1.頒賜;廣施。
1.潮濕。
1.溽暑的烈日。
1.繁多的露水。溽,通"縟"。
1.濕熱。
1.濕潤。
1.指盛夏氣候潮濕悶熱。
1.濕熱的夏天。
1.濕熱。
1.亦作"縟彩"。
2.絢麗的色彩。借指繁華的文采。
1.見"縟采"。
1.繁瑣的細節。
1.繁復的禮儀。
1.謂煩瑣的禮儀。
1.繁飾華麗。
1.絢麗的錦繡。亦用以喻文采。
1.草名。有采色。
1.病名。婦女產后所患。
1.見"蓐蟻"。
1.接生婆。
1.打攪吵鬧。
1.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進餐。謂早餐時間很早。《左傳.文公七年》"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史記.淮陰侯列傳》"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裴髎集解引張晏曰"未起而床蓐中食。"清曹寅《宿華陽》詩"最是衰脾慵早起,不堪蓐食徧津梁。"一說"蓐食"為飽食。見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上》。
1.古代傳說中的西方神名,司秋。
1.《戰國策.楚策一》"安陵君泣數行而進曰'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鮑彪注"愿為蓐以辟二物。蓐,陳草也。"謂愿舍身而為王效勞于地下◇因以指對帝王忠心耿耿。
1.置備;置辦。
2.指辦理。
1.一種主要的墊料。
2.墊料的別名。
1.指因長期受壓迫而引起身體局部壞死潰爛的瘡瘍。也稱席瘡。常見于重病長期臥床者,多發于腰骶﹑肩胛﹑枕﹑肘和足跟等處。
1.蒙在褥子上的布。也叫褥單子。
1.出門時裝被褥等的布套。反面中間開口,兩頭各有一個兜兒,可搭在肩上或牲口背上。
1.鼠名。
1.坐臥時的墊具。用棉胎或獸皮等制成。
1.遷就﹐將就。
2.協調﹐竅。
3.勞碌。
4.安舒。
5.溫存體貼。
1.擦洗。
1.縱情地溫存。
1.指河邊的田地。
1.宮外的矮墻。
1.指阮步兵。阮籍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
1.晉阮孚﹐字遙集﹐官至太子中庶子。平日蓬發縱飲﹐不以王務嬰心。任黃門侍郎時﹐嘗以金貂換酒﹐為所司彈劾﹐帝宥之。見《晉書.阮孚傳》◇因以"阮貂換酒"為帝王偏愛臣下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