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氣溫下降時,在接近地面的空氣中,水蒸氣凝結成的懸浮的微小水滴。
2.
名詞
像霧的東西。
1.
亦作“雺”。亦作“霚”。亦作“霿”。
2.
霧氣。氣溫下降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點,懸浮在接近地面的空氣中,能使視野模糊不清。
1.出自《管子·度地》風、霧、雹、霜,一害也。
2.出自《旦發漁浦潭》詩漁潭霧未開,赤亭風已揚。
3.出自《踏莎行》詞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4.出自《如蘇》有些銀粉色的朝霧,流動在沿海山上與大海水面上。
3.
霧氣極易消失,故亦引申謂消散。
1.出自《封禪文》旁魄四塞,云布霧散。
4.
云氣。
1.出自《莊子·大宗師》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
2.出自《楚辭·遠游》叛陸離其上下兮,游驚霧之流波。
3.出自《文選·左思〈魏都賦〉》陽靈停曜於其表,陰祇蒙霧於其里。
5.
比喻輕細之物。參見“霧縠”。
1.出自《女冠子》詞玉堂虛。細霧垂珠佩,輕煙曳翠裾。
6.
喻濃密、盛多。參見“霧集”、“霧鬢”。
1.出自《南郊頌》架殿星羅,重宮霧出。
2.出自《郊廟歌辭·享太廟樂章·文舞》圖書霧出,日月清懸。
3.出自《滕王閣序》雄州霧列,俊彩星馳。
7.
霧狀的許多小水滴。如:噴霧器。
8.
通“騖”。飛翔。
1.出自《文選·木華〈海賦〉》群飛侶浴,戲廣浮深。翔霧連軒,泄泄淫淫。
1.描繪形象,寫生。
2.指畫像。
1.謂描繪傳神。
1.謂盡目力之所及,縱情觀覽。
1.抒發思念之情。
1.謂上古人寫原始文字。以其似鳥跡,故云。
1.佛教語。謂傳法無遺漏,如水之從此瓶瀉于他瓶。語出《大般涅盤經》卷四十"我所說十一部經,一經于耳,曾不再問,如寫瓶水,置之一瓶。"
1.抒發感情。
1.書寫。
2.指書法﹑繪畫﹑文章等。
3.兼指書畫。
1.傾瀉滋潤。借指帝王所施的恩澤。
1.抒發思想感情。
2.畫像。畫像要求逼真傳神,故云。
繪畫術語。以實物為觀察對象直接加以描繪的作畫方式。既可作為創作的手段,又常用于練習技法和搜集素材。在中國畫中,描繪動植物的畫也叫寫生”。
1.直接以實物或風景為對象所作的畫。
中國畫。五代黃荃作。絹本橫卷。設色。畫面上有鳥雀、昆蟲等動物二十四只。鳥有白愈恕白頭翁、大山雀等,蟲有蚱蜢、蟬、蜜蜂等,另有烏龜兩只。用雙勾填彩法畫成,質感很強。
1.傾吐情實。
2.據事直書;真實地描繪事物。
1.在文學藝術創作上,主張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派別。
1.現實主義的舊譯。
1.抄手,抄胥。
2.擅長寫字或寫文章的人。
1.抄寫書籍。
2.今亦稱著書為寫書。
1.和尚﹑道士拜懺時焚化的祝告文,上面寫有主人家姓氏和拜懺的緣由等。又名"疏頭"。
1.敘述;描述。
1.初學兒童在印好的紅色楷字上描摹習字,謂之"寫順朱兒"。又稱描紅。
1.抒發情思。
1.猶寫真。
1.指書法真紀拓本。
1.縱目遠望。
1.描繪人或物。
1.畫像。
2.鑄像。
1.臨摹。
1.傾注排泄。
1.抒發內心感情。
2.謂描寫人的內心世界。
3.舒心,開心。
1.謂從外形審察病人。
2.畫像,圖寫形貌。
1.寫生畫。
1.猶閃耀。
1.漢代擬定和發出文件謂之寫移。
俗稱粗筆”。與工筆”相對。中國畫技法名。通過簡練放縱的筆致著重表現描繪對象的意態風神的畫法。
1.中國畫的一種。用寫意手法作的畫。
1.畫像;作畫。
2.謂真實的反映,寫照。
1.猶映照。
1.發抒排除憂悶。語出《詩.邶風.泉水》"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1.吳彩鸞書寫《唐韻》的故事。傳說仙女吳彩鸞于唐大和末,遇書生文簫于鐘陵郡,相互愛悅而成夫婦。文簫貧,彩鸞為寫孫愐《唐韻》,售以為生◇二人皆乘虎仙去。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三三引唐裴铏《傳奇.入仙壇》。清吳騫《扶風傳信錄》"憶別深宮七百年,幾經塵劫兩相捐。踏燈忽漫春攜手,寫韻曾看夜擘箋。"或謂吳彩鸞寫《唐韻》為實有其人其事。又后人傅會傳說,于鐘陵建"寫韻亭",或稱"寫韻軒"。宋洪明有《寫韻亭》詩,見宋呂本中《紫薇詩話》。
1.見"寫韻"。
1.見"寫韻"。
1.描畫。
畫人像傳神寫照。引申為真實的刻畫、描寫長城,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寫照。
①畫人的面容、肖像寫真自古難,神藝有深造。也指所畫的肖像不忍重看舊寫真。②對事物如實描繪、逼真表現。
1.用照相方法所制的印刷版。如銅版。
1.照相機。
1.照相機。
1.攝影師。
1.畫像。
2.指描繪實在景物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