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2.
名詞
尸體,人或動物死后的身體。
3.
動詞
空占著職位或拿著干薪不做事。
4.
動詞
〈書〉承擔;擔當。
1.
古代祭祀時代死者受祭的人。
1.出自《詩·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載起。鼓鐘送尸,神保聿歸。
2.出自《儀禮·士虞禮》祝迎尸,一人衰绖奉篚哭從尸。
3.出自《公羊傳·宣公八年》祭之明日也
4.出自《卜論》夫祭有尸,自虞、夏、商、周不變。戰國蕩古法,祭無尸。
2.
神主牌,以木為之。
1.出自《楚辭·天問》武發殺殷何所悒?載尸集戰何所急?
2.出自《鹽鐵論·復古》蓋文王受命伐崇,作邑於豐,武王繼之,載尸以行,破商擒紂,遂成王業。
3.
立神像或神主。
1.出自《莊子·庚桑楚》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2.出自《敕賜漢昭烈帝廟碑》凡有功烈於民者,宜不限以地,使天下皆得尸而祝之,以系其尚德慕義之心。
4.
擔任;承擔。
1.出自《書·康王之誥序》康王既尸天子,遂誥諸侯,作《康王之誥》。
2.出自《新唐書·魏玄同傳》又尸厥任者,間非其選。
3.出自《訓練革命軍人之講演·軍人精神教育》倘不能負此責任,坐視國家之因內擾而召外患,馴至於國亡種滅,其咎將誰尸邪?
5.
主持;執掌。
1.出自《詩·召南·采??》誰其尸之?有齊季女。
2.出自《觀海》詩誰尸造化功,鑿此天地源。
3.出自《老子》蓋生者尸之於自然,非人力之所得與矣。
4.出自《輟耕錄·造物有報復》既得罪,兄弟誅戮,家無噍類,但未知安安死所耳。靜而思之,若有尸於冥冥之中者,不知造物果何如也。
5.出自《魯隱公論》天下有惜其名而不足以成其事者,吾尸其事矣,不急居其名可也。
6.
主,主體。
1.出自《史記·蘇秦列傳》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2.出自《漢書·揚雄傳下》胥靡為宰,寂寞為尸。
7.
謂在其位而無所作為。參見“尸位”、“尸祿素餐”。
1.出自《辭門下侍郎第二札子》豈可以污高位,尸重任,使朝廷獲曠官之譏,微臣受竊位之責?
8.
享;居。
1.出自《文子·符言》老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倍道而任己。
2.出自《奏議·紀綱二》雖然,藩鎮尸士卒之上,而士卒依藩鎮以為名。
3.出自《庸庵筆記·史料二·謝忠愍公保衛天津》厥后謝公獨尸其名者,則以其慷慨激發,愿為前驅,成功指顧,旋以殺賊捐軀,合於能御大患以死勤事則祀之義。
9.
尸體。
1.出自《易·師》六三,師或輿尸,兇。
2.出自《為袁紹檄豫州》破棺裸尸,掠取金寶。
3.出自《順宗實錄四》親與弟舁尸以歸,葬於其居之側。
4.出自《上海的早晨》法院通知家屬去收尸。
5.出自《左傳?隱公元年》贈死不及尸。
10.
謂如尸體一般。
1.出自《論語·鄉黨》寢不尸,居不容。
11.
謂陳尸示眾。
1.出自《左傳·桓公十五年》祭仲殺雍糾,尸諸周氏之汪。
2.出自《大唐新語·酷忍》〔趙持滿〕遂死獄中,尸於城西,親戚莫敢視。
3.出自《推誠保德功臣贈太子太保韓公行狀》密發卒盡捕得百余人,尸於市,郡中震肅,訖公去不復有盜。
4.出自《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既而臣民犯顏,友邦側目……獎群盜為義民,尸鄰使於朝市。
12.
收尸。
1.出自《戰國策·齊策五》夫戰之明日,尸死扶傷,雖若有功也,軍出費,中哭泣,則傷主心矣。
2.出自《穀梁傳·僖公三十三年》我將尸女於是。
3.出自《后漢紀·獻帝紀一》勛被三創,前陣多死。勛使人書木表曰:“使國家尸我於此!”
13.
舒展。
1.出自《貞符》尸其肌膚,以達于夷途。
14.
詈詞。
1.出自《太平廣記》左右一人語曰:“俗尸何癡!此間三年是世中三十年。”
15.
通“夷”。
1.出自《淮南子·墬形訓》西方有形殘之尸,寢居直夢,人死為鬼。
2.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淮南子一》尸、夷古字通。金文凡言蠻夷之“夷”,均作“尸”……西方有形殘之夷,與上句東方有君子之國對文。
16.
姓。戰國有尸佼。
1.出自《廣韻?脂韻》尸,姓。秦有尸佼,為商君師,著書。
2.出自《續通志?氏族略六》尸氏,明尸聰、尸帛,永樂舉人。
1.糊窗。
1.泥搓的球形東西。
1.泥坑。
1.指泥塑神像。
1.株守;拘執。
1.土墩子。比喻呆板無用的人。
1.泥多佛像就塑得大。比喻根基深厚或附益者眾多則成就便大。
1.小泥人。指陶俑。
1.染而不黑。比喻潔身自好,不受壞的影響。泥,通"涅"。染黑。滓,通"緇"≮色。
1.古代一種酷刑。以泥封耳,以籠罩首。
1.方言。泥土塊。
1.用作肥料的淤泥。包括河泥﹑塘泥﹑湖泥﹑溝泥等。通常用為基肥。
1.古人封緘書函多用封泥封住繩端打結處,蓋上印章稱"泥封"。又書簡用青泥,詔書用紫泥,登封玉檢用金泥。亦借指書函。
1.比喻同類相勸‖有彼此一樣,誰也不必勸說誰之意。
1.比喻安于下位。
1.土山岡。
1.取泥的弓形工具。
1.爛泥淤積的水溝。亦用作比喻。
1.污泥。
1.拘守古代的成規或古人的說法。
1.拘守成規﹑舊說而不知變通。
1.指泥菩薩。
1.泥塑娃娃。
1."雪泥鴻爪"的略語。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
1.形容泥土稀爛。
1.泥濘。
2.鳥叫聲。
1.竹雞的別名。因其鳴聲如此,故名。
2.泥濘。
1.即涅盤。
1.灰土。
2.石灰﹑黏土等混和而成的建筑材料。
1.古人書函多以泥封,后因以借指書信。
1.泥土和水混合而成的半流體。
1.指農民。舊時多為對農民的蔑稱。
1.用泥金顏料繪畫于扇面的扇子。
1.用泥金涂飾的箋帖。唐以來用于報新進士登科之喜。
1.菊花名。
1.猶泥水。亦指視為污泥濁水;賤視。
1.猶嗜酒。
1.爛泥淤積的低洼地。多比喻難以自拔的困境。
1.爛醉。
2.污穢破爛。
1.見"泥犂"。
1.亦作"泥犁"。
2.佛教語。梵語的譯音。意為地獄。在此界中,一切皆無,為十界中最惡劣的境界。
3.船民用來固定鐵錨的一種工具。
1.泥塑龍像。古人用以祈雨。
2.喻無用之物。
1.阻塞干涸。
1.陷沒在泥中。
1.宋徽宗第九子康王構(宋高宗)再度使金,至磁州,留守宗澤勸留,不從。澤乃借神以止之,曰此間有崔府君廟,甚靈,可以卜珓。是夜人報廟中泥馬銜車輦等物填塞去路。康王因止不前。事見《宋史.宗澤傳》◇敷演為泥馬渡康王故事。
1.浙江濱海地區用在泥灘上滑行的器具。
1.拘守空名,不求實際。
1.古地名。春秋魯地,在今山東省金鄉縣東南。泥,或作"寧"﹑"寧"。
1.土木。指土木建筑工程。
1.道路泥濘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