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重復,重疊。
2.
名詞
重疊的東西;重疊事物的一部分。
3.
量詞
①用于重疊、積累的東西。②用于可以分項、分步的東西。③用于可以從物體表面揭開或抹去的東西。
4.
名詞
(Céng)姓。
1.
重屋,樓房。
1.出自《棲隱寺碑》珠殿連云,金層輝景。
2.
重疊;重復。參見“層臺”。
1.出自《水經注·河水三》巖層岫衍,澗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蕩,濤涌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
2.出自《和圣俞庭菊》嚴霜發層英,益見化匠巧。
3.
累疊,堆疊。參見“層巢”。
1.出自《舊唐書·肅王詳傳》層磚起塔,始於天竺,名曰浮圖。
4.
高。
1.出自《水經注·沔水二》清暑臺,秀宇層明,通望周博。
2.出自《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鳳翔元氣,駕黃幄而層飛。
5.
深。參見“層壑”。
1.出自《度居庸關》詩層壑倒天影,半林漏晨光。
6.
量詞。重,級。用于重疊或累積的事物。
1.出自《老子》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2.出自《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7.
植物群落的結構單位。
1.出自如:喬木層;灌木層;草木層;地被層。
8.
地質學中自由使用的地層劃分單位。
1.出自如:沉積巖層;花崗巖層;玄武巖層。
9.
量詞。用于指事、理的層次。
1.出自《石遺室詩話》宋詩人工於七言絕句而能不襲用唐人舊調者,以放翁、誠齋、后村為最:大抵淺意深一層說,直意曲一層說,正意反一層說、側一層說。
2.出自《家》在她看來只要能夠做到這一層,就是她的莫大幸福了。
10.
量詞。用于覆蓋在物體表面上的東西。
1.出自《阿爾卑斯》她順手遞給我一顆,我接過來,但沒有剝掉最后一層透明的玻璃紙,因為我嘴里還叼著煙。
2.出自《白露為霜》臨畢業,白露曾來過學校一次,臉色不太好看,蒼白著,像蒙著一層薄薄的輕霜。
3.出自如:瓦上蓋了一層霜。
4.出自如:書的外面包了兩層紙。
1.謂入山采伐。
1.野菜。
2.茈胡苗。
1.野蠶。
1.山中的草。
2.猶言山野草莽。借指在野未仕。
1.山峰。
1.見"山楂"。
1.用山楂果實為主要原料熬制成的糕,紅色,味甜酸。
雙子葉植物,山茶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卵形或橢圓形,有光澤。冬春開花,紅、粉紅或白色。是著名觀賞植物。種子可榨油,供食用和工業用。花是傳統中藥,能涼血止血。
1.唐﹑五代時對山居講學者的敬稱。如唐代刺史孫丘于閬州古臺山置學舍,延尹恭初為山長;五代蔣維東隱居衡岳,受業者稱蔣為山長。事見宋馬永易《實賓錄》卷十一。宋元時為官立書院置山長,講學兼領院務;明清時改由地方聘請。清末改書院為學堂,山長之制乃廢。
2.隱者之稱。
1.見"山長水遠"。
1.明代官府設置的采伐和貯存柴炭的機構。
1.山中林場或田地。
2.泛指山地。
3.宋代為實行茶葉專賣而由政府設置的榷茶場。場區茶民稱園戶,由政府派官吏管理。園戶所產之茶除可折合充稅外,其余皆須售于官府,不得私賣。
1.山中巢穴。
1.傳說帝王有德,天下太平,則山車出現,古代以為祥瑞之物。
2.一種有棚的車。
1.山中出產的珍寶。
1.隱逸之士對君王的自稱。
1.依山而筑的城市。
2.指依山固守的營壘。
1.山間的路程。
2.指行路于山中。
1.指山上田地。
1.山怪。
1.山林池沼。
2.山中的水池。
1.方言。山間的平地。
1.山中禽鳥小獸之類的小動物。
2.老虎的別稱。
1.用野蠶絲制成的綢子。
1.山野人家的廚房。
1.山岳﹑江河。
2.借指景色。
3.指名山大川。
4.指名山大川之神。
1.見"山床"。
1.山風。
1.山邊。
1.猶山歌。
1.即雉。語本《論語.鄉黨》"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后以"山雌"借指雉。
1.亦作"山蔥"。
2.生于山地的野蔥。
1.逃藏于山中。
1.翠綠的山色。
1.山野間的村落。
1.堆疊如山。形容器物眾多。
1.指環繞峰巖的帶狀白云。
1.青蔥濃郁的山色。
1.百合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鱗莖卵形,白色。葉披針形。花紅色或紫紅色,供觀賞。鱗莖可供食用。
1.亦作"山?"。
2.海島。舊稱島為海中之山,故云。
1.山路。
1.[英santonin]從菊科植物蛔蒿的花中提取的化學物質。可作驅腸蟲劑。對驅蛔蟲有特效。現多制為驅蛔糖漿﹑驅蛔片等成藥。
1.山中的燈火。
2.元宵節夜扎制成山形的彩燈。宋時亦稱鰲山。
1.見"山磴"。
1.亦作"山嶝"。
2.有石階的山路。
1.山中的住宅。
1.山丘,高地。
1.山上的耕地。
2.多山的地帶。
1.山中別墅。
1.見"山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