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預(yù)定的時日;日期。
2.
動詞
等候所約的人,泛指等待或盼望。
3.
動詞
約定時間。
4.
量詞
用于分期的事物。
5.
名詞
一段時間。
1.
會;會合。
1.出自《國語·周語中》火之初見,期於司里。
2.出自《文選·馬融〈長笛賦〉》薄湊會而凌節(jié)兮,馳趣期而赴躓。
3.出自《寄虔州江陰二妹》詩貢水日夜下,下與漳水期。
2.
邀約;約定。
1.出自《詩·鄘風(fēng)·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2.出自《史記·留侯世家》與老人期,后,何也?
3.出自《世說新語·方正》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4.出自《陶庵夢憶·菊海》兗州張氏期余看菊。去城五里,余至其園……真菊海也。
5.出自《今世說·德行》﹝王湛﹞與人期,終始不爽。
3.
希望;企求。
1.出自《書·大禹謨》刑期于無刑,民協(xié)于中,時乃功。
2.出自《論衡·程材》夫論善謀材,施用累能,期于有益。
3.出自《哭楊兵部凝陸歙州參》詩人皆期七十,才半豈蹉跎。
4.出自《謝講和赦表》臣愿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
5.出自《說山》蓋天下事,期之者過甚,大率不能如吾之意。
6.出自《老實人·在私塾》﹝爹﹞知道期我把書念好是無望,終究還須改一種職業(yè)。
4.
預(yù)知;料想。
1.出自《荀子·不茍》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
2.出自《洛神賦》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jìn)止難期,若往若還。
3.出自《八月十六夜月》詩難期一年事,到曉泥詩章。
4.出自《裴度還帶》不期傅彬使過官錢一萬貫,后來事發(fā)到官。
5.出自《紅樓夢》不期這一哭,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鳥棲鴉一聞此聲,俱忒楞楞飛起遠(yuǎn)避,不忍再聽。
5.
機(jī)運;際會。
1.出自《隸釋·漢淳于長夏承碑》於穆皇祖,天挺應(yīng)期。
2.出自《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皇矣能仁,撫期命世。
3.出自《南史·王茂傳論》若非天人啟期,豈得若斯之速乎。
6.
限,限度。
1.出自《莊子·則陽》今計物之?dāng)?shù),不止於萬,而期曰萬物者,以數(shù)之多者號而讀之也。
2.出自《呂氏春秋·懷寵》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7.
必,必定。
1.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期死,非勇也。
2.出自《漢書·路溫舒?zhèn)鳌?/span>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
3.出自《續(xù)世說·方正》陛下必欲面釋此僧,請先殺臣,然后取之。不然,臣期不奉詔。
4.出自《答祿將軍射虎行》將軍聞之毛發(fā)豎,拔劍誓天期殺虎。
8.
期限。
1.出自《詩·王風(fēng)·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2.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與息者,與為期。
3.出自《文選·謝靈運〈過始寧墅〉詩》揮手告鄉(xiāng)曲,三載期歸旋。
4.出自《丁晉公談錄》無了期,無了期,營基才了又倉基。
9.
百歲曰期。亦泛指老,高壽。
1.出自《書·大禹謨》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于勤。
2.出自《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3.出自《贈白馬王彪》詩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fā)期。
10.
預(yù)定的時間;選定的日子。
1.出自《易·系辭下》既辱且危,死期將至。
2.出自《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朱明之期,已復(fù)至矣。
3.出自《歙州黟縣令朱君墓志銘》仆將葬祖父于真,有期矣。敢以銘煩于君,其毋拒!
4.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士階條例》每年於正月即行考試士子等,未免用功無期。
11.
待;看待。
1.出自《莊子·寓言》無經(jīng)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
2.出自《北齊書·文襄帝紀(jì)》時人雖聞器識,猶以少年期之,而機(jī)略嚴(yán)明,事無凝滯,於是朝野振肅。
3.出自《中州集·雷御史淵小傳》生平慕田疇、陳元龍之為人,而人亦以古人期之。
4.出自《再辭恩命疏》奉圣旨“卿以古人自期,致君安國,不計爵祿,朕所深信”。
12.
相當(dāng);相合。
1.出自《書·大禹謨》皋陶,惟茲臣庶,罔或于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
2.出自《祭呂衡州溫文》積乎中不必施於外,裕乎古不必諧於今。二事相期,從古至少。
13.
常。
1.出自《史記·萬石張叔列傳》仁為人陰重不泄,常衣敝補(bǔ)衣溺袴,期為不絜清,以是得幸。
14.
見“期期”。口吃結(jié)巴貌。
1.出自《史記·張丞相列傳》昌為人口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2.出自《賢奕編·應(yīng)諧》其妹期期曰:“姊而裳火矣。”姊目攝妹亦期期言曰:“父屬汝勿言,胡又言耶!”
3.出自《夜譚隨錄·章佖》章再三期期之,猶訛兩字。
4.出自《古屋》好像受了猝不及防的一擊,孫宏蔭一怔,期期地半晌說不出話。
15.
地質(zhì)學(xué)上小于“世”的地質(zhì)時代單位。
16.
量詞。用于分期的事物。
1.出自如:廣播英語講座已經(jīng)辦了兩期;《歷史研究》1990年第2期。
17.
通“綦”。極。
1.出自《荀子·富國》仁人之用國,將修志意,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期文理。
18.
通“旗”。
1.出自《禮記·射義》旄期稱道不亂。
2.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四》中期推琴。
19.
通“惎”。教。
1.出自《淮南子·要略》發(fā)號施令,以時教期。
20.
通“夔”。參見“期牛”。即夔牛。古代蜀地產(chǎn)的一種大牛。
1.出自《古文苑·揚(yáng)雄〈蜀都賦〉》其旁則有期牛兕旄,金馬碧雞。
21.
姓。參見“期思”。
1.出自《廣韻?之韻》期,姓。《風(fēng)俗通》有期思國。
22.
指一段時間。
1.出自如:學(xué)期、假期、潛伏期。
1.選擇人材。論﹐通"掄"。
1.計較財物。
1.論究裁決。
1.佛教三藏之一。指佛以自問答的方式論辨法相為經(jīng)﹐佛弟子及諸菩薩又據(jù)此解釋經(jīng)義﹑論辨法相的有關(guān)著作。梵名阿毘達(dá)磨藏﹐義譯為"論藏"。
1.有所論議的奏疏。
1.猶策論。宋代以來各朝常用作科舉考試的項目之一。
1.談?wù)摲饘W(xué)。
1.見"論長說短"。
1.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
1.猶論年。
1.論罪斥逐。
1.答謝。
2.議論。
1.鹽賢才﹐任用官吏。論﹐通"掄"。
1.判定處分。
1.議論之辭。
2.談?wù)撐霓o。
1.論定編次。
1.議論和譏刺﹔議論和指責(zé)。
1.謀慮治國的政令。
2.議論﹑闡明道理。
1.指備顧問之官。
1.研究治國之道﹐以經(jīng)營治理國家。
1.評判品德的高下。
2.論贊天子的功德。
1.鹽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論﹐通"掄"。
1.判處抵罪。
議論中所持的觀點以及支持這一觀點的理由文章論點鮮明。
議論的傾向;論點(多含貶義)彼此論調(diào)相同|這種論調(diào)應(yīng)予批駁。
1.經(jīng)考校定評。
2.對一個人一生的功過是非作出結(jié)論。
3.編次確定。
4.判決。
論文名。愛因斯坦著。發(fā)表于1905年德國《物理學(xué)紀(jì)事》第4系列,第17卷上。由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出發(fā),提出時間、空間相對性的嶄新概念,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和相對論運動方程。牛頓力學(xué)只是狹義相對論在低速下的近似。
1.言論篤實。亦指言論篤實的人。
2.確當(dāng)?shù)脑u論。
1.爭論的原由。
1.見"論長說短"。
1.推論判斷。
2.指論證斷定。
3.判決罪案。
1.討論法律。
2.依法處置。
3.論說推理的法則。
1.議論事情的反面。
1.撰述鋪敘。
1.南朝梁江淹《雜體》詩序﹕"至于世之諸賢﹐各滯所迷﹐莫不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意為說到甘甜的就忌諱辛辣的◇因以"論甘忌辛"比喻有所好而偏執(zhí)。
1.論述的總綱。
1.言論高超﹐投合者少。
1.論列罪狀上告。
2.論著和告身(授官文憑)。
1.論贊歌頌。
1.議論的根據(jù)。
1.研究軍事工藝。
1.評定功勞之大小。
1.評定功勞﹐接受賞賜。
1.評定功勞之大小給予封賞。
1.猶論功行封。
劉少奇作于1939年7月。編入《劉少奇選集》上卷。共九節(jié)。提出革命者要在實踐中進(jìn)行自我修養(yǎng)和學(xué)習(xí)。修養(yǎng)方法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xué)習(xí)同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相結(jié)合。共產(chǎn)黨員思想意識上的修養(yǎng),在根本上就是用共產(chǎn)主義世界觀去同自己的各種非共產(chǎn)主義世界觀進(jìn)行斗爭。分析了黨內(nèi)各種錯誤思想及其產(chǎn)生的根源和正確處理的方法。
1.論罪。
1.選用使任官吏。論﹐通"掄"。
1.論告彈劾。
1.研究考核。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