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唘”的今字。“啔”的今字。亦作“啟”。亦作“闙”。
2.
開;打開。
1.出自《書·金縢》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
2.出自《感春》詩宮門一鎖不復啟,雖有九陌無塵埃。
3.出自《黃竹子傳》竹子方擁彗……擲一囊促使者歸。生啟之,斷發尺許。
4.出自《窮愁》遂啟其甕,甕裂紋如蛛網,探其手中,出青蚨三百,其生計之母財也。
3.
分開。
1.出自《大戴禮記·夏小正》啟灌藍蓼。啟者,別也,陶而疏之也。
2.出自《夏小正箋》啟灌,謂開別其藂雜也。
3.出自《夏小正經傳集解》張氏爾岐曰:“種藍之法,先蒔於畦,生五六寸許,乃分別栽之,所謂啟也?!?/p>
4.
開拓;開創。
1.出自《詩·魯頌·??宮》大啟爾宇,為周室輔。
2.出自《韓非子·有度》齊桓公并國三十,啟地三千里。
3.出自《為賈謐作贈陸機》詩三雄鼎足,孫啟南吳。
4.出自《石闕銘》惟帝建國,正位辨方,周營洛涘,漢啟岐梁。
5.出自《梁父吟》俾君父之啟魏兮,相祀事而勿失。
5.
通;開通。
1.出自《梁書·元帝紀》鑿河津于孟門,百川復啟;補穹儀以五石,萬物再生。
6.
開導;啟發。
1.出自《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p>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天誘其衷,啟敝邑之心。
3.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五·賽從儉》賽氏當世科第,天啟之也。
7.
指門戶;道橋。參見“啓塞”。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年》春,新作南門。書,不時也。凡啟塞,從時。
8.
古時指立春、立夏。參見“啓閉”。
1.出自《左傳·昭公十七年》青鳥氏,司啟者也。
9.
始;開始。
1.出自《冊魏公九錫文》君則攝進,首啟戎行。
2.出自《在懷縣作》詩初伏啟新節,隆暑方赫羲。
3.出自《顏氏家訓·慕賢》群小不得行志,同力遷之;既代之后,公私擾亂,周師一舉,此鎮先平。齊亡之跡,啟於是矣。
4.出自《東園叢說·諸子言性》起諸子紛紛之論者,蓋自孟軻啟之。是說何其淺也!
5.出自《文史通義·言公下》窟巢托足,遂啟璇雕;毛葉御寒,終開組纂。
10.
招致;引發。
1.出自《左傳·文公七年》今臣作亂,而君不禁,以啟寇仇,若之何?
2.出自《雜詩》金風扇素節,丹霞啟陰期。
3.出自《后漢書二十八將傳論》夫崇恩偏授,易啟私溺之失;至公均被,必廣招賢之路。
4.出自《漱華隨筆·五經中額》長浮偽而啟幸心,殊非加中五經之本意。
11.
啟奏;稟告。
1.出自《商君書·開塞》今日愿啟之以效。
2.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
3.出自《上鄭尚書相公啟》愈啟: 伏蒙仁恩,猥賜示問。
4.出自京劇《楊門女將》啟夫人,當日元帥就在此下馬。
12.
泛指奏疏,公文,書函。
1.出自《太平御覽》官信曰啟。
2.出自《文心雕龍·奏啟》至魏國箋記,始云啟聞。奏事之末,或云謹啟……必斂飭入規,促其音節,辨要輕清,文而不侈,亦啟之大略也。
3.出自《寓簡》秦熺狀元及第,汪彥章以啟賀會之。
4.出自《看云隨筆·文飯小品》今年春天在北平總算找到一部,據說是從山東來的,凡五卷……卷一為致詞、尺牘、啟……騷、賦。
13.
先鋒。參見“啓行”。
1.出自《周禮·地官·鄉師》軍在前曰啟,在后曰殿。
14.
引申指先進的,前頭的。
1.出自《商君書·境內》其先入者,舉為最啟;其后入者,舉為最殿。
15.
指軍隊的左翼。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啟,牢成御襄罷師,狼蘧疏為右。
2.出自《張武略》詩兩軍鼓行屋瓦墜,殺聲直上蒼天聞。牙張距趯開復合,左啟右胠煙坌接。
16.
跪;危坐。參見“啓處”。
1.出自《爾雅?釋言》啟,跪也。
17.
視。后作“?”。
1.出自《廣雅?釋詁一》?,視也
18.
馬之一種,稱前右足白者。參見“啓服”。
1.出自《爾雅·釋畜》前右足白,啟。
19.
姓。
1.出自《通志·氏族四》啟氏,姓姒,夏后啟之后也,后燕有啟侖。
1.近口。沾唇;接觸口。
①副詞。一向;從來向來如此|向來心直口快|向來不吸煙。②原來失向來之煙霞。
1.將盡。
1.指含而不露。
1.以往的規則;慣例。
又稱外積”、叉積”。兩向量a與b的向量積是向量,用c=a×b表示。其長度等于以a、b為邊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圖中陰影部分),即|c|=|a×b|=|a|·|b|sinθ(0≤θ≤π);方向垂直于與,而且、、三向量成右手系(用右手的拇、食、中三手指分別表示)。
假使向令周密計劃,怎會陷于被動。
1.舊稱結伙攔路搶劫的強盜。因馬系鈴有聲,故稱。向,通"響"。
1.向陽。
2.引申為朝南。
3.天色微明;黎明。
1.傍晚。
1.往年。
1.即羅盤。因用以定方向,故名。
1.東漢高士向長字子平,隱居不仕,子女婚嫁既畢,遂漫游五岳名山,后不知所終。見《后漢書.逸民傳.向長》◇以"向平"為子女嫁娶既畢者之典。
1.見"向平之愿"。
《后漢書·向長傳》載東漢人向平隱居不愿做官,待子女婚嫁完畢,就出外游覽名山大川,不再顧問家里的事◇因稱子女的婚嫁之事為向平之愿”。
1.向慕追求。
1.先前;從前。
2.猶將來。
1.向使;如果。
1.猶今后,以后。
1.朝著太陽;面對太陽。
2.往日;從前。
1.謂植物滋長茂盛。
2.比喻事物興旺發達。
1.假如。
1.語出《莊子.秋水》"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若,海神◇因以"向若而嘆"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嘆不如。
1.謂犯上。
2.朝著高處,往上。
3.以上。表示數量超過某個基數,或程度超過某一標準。
4.上進。
5.猶前邊,上邊。指前文或前言所及。 6.向上攀。謂夠不上;不足。
計算機系列中,較低檔的計算機上的硬件或軟件可移植到較高檔的計算機上使用的性能。為滿足兼容性的要求,計算機在結構上的改進往往受到很大的約束,但向上兼容后,在更新計算機時可充分利用原有計算機的資源。
1.佛教禪宗謂不可思議的徹悟境界。
1.向往虛名而不求實際;注重傳聞而背離事實。
1.從前;昔時。
假使;假如向使能自戒(戒戒備)|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1.往事。
1.拂曉。
1.順遂,順從。
2.謂好的趨向。
3.歸順;投降。
4.偏向;偏袒。
1.原路。謂來時路。
1.復制古人書畫墨跡之法。將古字畫貼在窗戶上,用白紙覆在上面,就明處勾勒出原筆畫,再以濃墨填充。
1.朝外面。
2.以外;開外。
1.傍晚。
因敬仰羨慕而希望能得到或達到一心向往|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1.向慕想望。
1.古亭名。地在今江蘇丹陽縣。
1.臨近中午。
1.先前之物;原物。
1.傍晚;薄暮。
1.底下。
2.朝下。
3.往后;往下面。表示動作繼續下去。
1.拂曉。
1.猶歸心。謂內心歸服。
1.立志求學;好學。
1.古籍所載的一種特異現象。向,通"響"?!稌x書.五行志中》"吳孫休時,烏程人有得困病,及差,能以響言者,言于此而聞于彼。自其所聽之,不覺其聲之大也。自遠聽之,如人對言,不覺聲之自遠來也。聲之所往,隨其所向,遠者所過十數里……言不從之咎也。"后用為建言諷喻而使在上者明察下情的典故。
1.面對太陽;朝著太陽。
2.比喻蒙受恩遇。
1.向往仰慕。
1.歸附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