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舍去,扔掉。
2.
名詞
(Qì)姓。
1.
亦作“棄”。
2.
指厭棄;唾棄;嫌棄。
1.出自《書·西伯戡黎》惟王淫戲用自絕,故天棄我。
2.出自《孔子家語·刑政》是故爵人必於朝,與眾共之也;刑人必於市,與眾棄之也。
3.出自《雙鸚志》洎使得罪竄逐,嫗以賤不見殺,放從于良,將求其匹,人則棄其老也。
3.
廢,廢除。
1.出自《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
2.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
3.出自《請除濫刑疏》棄無用之費(fèi),捐不急之官……此救弊之術(shù)也。
4.出自《明良論》刪棄文法,捐除科條,裁損吏議。
4.
忘記。
1.出自《左傳·昭公十三年》南蒯、子仲之憂,其庸可棄乎?
2.出自《答顏延年》詩結(jié)游略年義,篤顧棄浮沈。寒榮共偃曝,春醞時獻(xiàn)斟。
3.出自《災(zāi)異陳十失劾奏魏忠賢客氏疏》濫功而誤國喪師者蒙蔭,棄勞而血守孤城者薄酬,賞罰未章,士多隳志,此二失也。
5.
違背。
1.出自《左傳·宣公二年》棄君之命,不信。
2.出自《韓非子·解老》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行邪僻則身死夭,動棄理則無成功。
6.
指背叛。
1.出自《水經(jīng)注·清水》﹝曹操﹞以魏種為河內(nèi)太守,守之。兗州叛,太祖曰:“惟種不棄孤。”
7.
離開。
1.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楚王使陳軫之秦。秦王謂陳軫曰:”子秦人也,寡人與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親國事也,故子棄寡人事楚王。”
2.出自《漢書·霍去病傳》﹝霍去病﹞為票姚校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shù)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dāng)。
3.出自《七哀詩》復(fù)棄中國去,遠(yuǎn)身適荊蠻。
4.出自《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5.出自《紅樓夢》且說黛玉自那日棄舟登岸時,便有榮府打發(fā)轎子,并拉行李車輛伺候。
8.
人名。即后稷。
1.出自《書·舜典》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谷。”
2.出自《論衡·初稟》棄事堯?yàn)樗抉R,居稷官,故為后稷。
9.
曠,耗費(fèi)。參見“棄日”。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於是酒中樂酣,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大奢侈!朕以覽聽余閑,無事棄日。”
2.出自《北史·甄琛傳》﹝琛﹞舉秀才,入都積歲,頗以奕棋棄日,至乃通夜不止。
3.出自《〈玉臺新詠〉序》孌彼諸姬,聊同棄日。
10.
拋棄。
1.出自《書·大誥》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棄基。”
2.出自《韓非子·難勢》夫棄隱栝之法,去度量之?dāng)?shù),使奚仲為車,不能成一輪。
3.出自《秋懷》詩敗虞千金棄,得比寸草榮。
4.出自《題西山紅葉》詩伸手摘紅葉,我取紅透底。淺紅與灰紅,棄之我不取。
11.
“棄”的古字。拋棄。
1.出自《左傳·襄公四年》勞師于戎,而楚伐陳,必弗能救,是棄陳也。
2.出自《圉人傳》汧侯有馬,悍戾不可乘服,以為無用,將棄之野。
1.即銅虎符。唐人避唐高祖之祖李虎諱﹐改"虎"為"獸"。
1.魚名。又名"姜公魚"。
1.用銅拉制成的線狀成品。電機(jī)線圈﹑工業(yè)用篩等多用銅絲制成。
2.用銅絲絞制的纜繩。
1.方言。舊時稱面值為一分之銅幣。
1.剛勁蒼郁的松樹。
1."銅雀臺"的省稱。
2.唐杜牧《赤壁》詩﹕"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馮集梧注引《許彥周詩話》﹕"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臺上也。"后因以"銅臺"借指囚禁才女之所。
1.見"銅雀瓦"。
1.指螻蛄。
1.神道的形狀。
1.見"銅頭鐵額"。
1.形容異常勇猛強(qiáng)悍﹐刀槍不入。
1.亦作"銅駝"。
2.銅鑄的駱駝。多置于宮門寢殿之前。
3.即銅駝街。
4.借指京城﹐宮廷。
1.同"銅駝荊棘"。
1.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故洛陽城中。以道旁曾有漢鑄銅駝兩枚相對而得名。為古代著名的繁華區(qū)域。
語出《晉書·索靖傳》索靖有遠(yuǎn)見,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后因以銅駝荊棘”指變亂后的殘破景象。
1.即銅駝街。
2.常借指繁華﹑游樂之區(qū)。
1.借指洛陽。
1.即銅駝街。
1.見"銅駝"。
1.比喻老門檻﹑風(fēng)月中人。是宋元時勾欄中對于老狎客的切口。
1.銅制小球。《漢書.史丹傳》﹕"建昭之間﹐元帝被疾﹐不親政事﹐留好音樂。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臨軒檻上﹐雙銅丸以擿鼓﹐聲中嚴(yán)鼓之節(jié)◇宮及左右習(xí)知音者莫能為。"后用為深諳音律﹐樂技極精之典。
2.比喻清圓的詩句。
1.謂堅(jiān)固的圍墻。
1.比喻堅(jiān)固的陣勢。
1.春秋晉邑名。在今山西省沁縣南。晉平公曾筑銅韑宮于此『置縣﹐治所在今山西省沁縣南。北魏以后屢有遷移。明洪武初廢入沁州。
2.春秋晉離宮名。
3.指襄陽。
4.曲名。
5.亦作"銅鍉"。復(fù)姓。春秋時有銅鍉伯華。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1.即《白銅韑歌》。也稱《襄陽蹋銅蹄》。樂府清商曲名。
1.銅制的烏形測風(fēng)儀器。亦稱相風(fēng)烏。
1.銅制的盥洗器。
1.銅制的環(huán)狀物。
2.見"銅環(huán)"。
1."金銅仙人"的省稱。
1.舊時指電報(bào)。
1.見"銅像"。
1.亦作"銅象"。
2.銅鑄的神像或人像。
3.比喻為人供奉而無發(fā)言權(quán)的偶像。
1.形容人的意志堅(jiān)定。
1.指銅的臭味。
1.謂用銅嵌砌的紋彩。
1.采銅的坑穴。
1.銅制的鴨形香爐。
1.見"銅牙弩"。
2.一種藥石的名稱。
1.弓上的銅制機(jī)栝。
1.用銅制機(jī)栝發(fā)箭的弓。
1.見"銅雀硯"。
1.見"銅雀硯"。
1.謂冶銅鑄幣。
1.薄銅片。
2.借指茶盞。
1.指銅制的候風(fēng)地動儀。
1.銅器的響聲。形容洪亮的聲音。
1.銅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階『代祿六百石以上佩之﹐南朝諸州刺史多用銅印﹐唐諸司﹑宋六部以下用銅印﹐清府﹑州﹑縣皆用銅印。
1.銅制的裝有印泥﹑印色的盒子。
1.見"銅魚符"。
2.借指太守的官職。
1.銅制的魚形符信。古代官員用以證明身份和征調(diào)兵將的憑證◇周世宗顯德六年廢除﹐但后世仍以"銅魚符"﹑"銅符"作為郡縣長官或官職的代稱。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