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煩悶。
1.出自《禮記·問喪》孝子親死,悲哀志懣,故匍匐而哭之。
2.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故濟北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懣,臣意告曰:“熱蹶也?!?/p>
3.出自《資治通鑒·唐懿宗咸通十年》龐勛憂懣不知所為,但禱神飯僧而已。
2.
憤慨。
1.出自《楚辭·嚴忌〈哀時命〉》幽獨轉(zhuǎn)而不寐兮,惟煩懣而盈匈。
2.出自《校書郎王公夷仲墓志銘》侍郎犒賞遲,又欲折支與,健兒懣。
3.
昏。
1.出自《中說·天地》子謂叔恬曰:汝不為續(xù)《詩》乎,則其視七代損益終懣然也。
4.
用同“們”。用于代詞或指人的名詞后,表示復數(shù)。
1.出自《春渚紀聞·隴州鸚歌》莫憶鸚哥也。娘子懣更各自好將息。
2.出自《跋姜氏〈上梁文稿〉》在敕局時,見元豐中獲盜推賞,刑部例皆節(jié)元案,不改俗語。有陳棘云:“我部領你懣廝逐去深州?!边吋疲骸拔译S你懣去。”懣,本音悶,俗音門,猶言輩也。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diào)》賊陣里兒郎懣眼不扎,道:“這禿廝好交加!”
《楚辭》篇名。西漢淮南王劉安作,一說為劉安的門客淮南小山作。內(nèi)容為陳說山中的艱苦險惡,勸告所招的隱士(王孫)歸來。
1.招呼﹑理睬。
1.招引迎接。
2.招呼接待。
1.招收使用。
1.招致他人的怪罪或怨恨。
1.召喚勸導。
2.招徠。
1.見"招喻"。
1.亦作"招諭"。
2.指帝王招撫敵對勢力的諭旨。亦指以帝王名義對敵對勢力進行招撫。
1.招攬而使人樂從。
1.招攬災禍。
1.招引災禍。
1.床上墊塞架柱的方形小木。
1.見"招展"。
1.亦作"招飐"。
2.飄揚;搖曳。
1.招呼貌。
2.億蕩漾貌。
3.長軟貌。
1.謂招來禍福。
2.招引;招致。
3.招贅。
1.招致擢用。
1.招供對證。
1.招貼。
1.猶指揮。
1.招旗。
2.比喻進行某種活動時所假借的名義。
1.箭靶。
1.招而使至;收羅。
2.引起;導致。多指不良的后果。
1.招募設置。
1.罪犯招供的文字記錄。
1.招女婿。
1.招降捕捉。
2.招親;婚聘。
1.招親。
1.招貼。
2.猶招牌。似今之廣告。
3.猶花招,辦法。
4.舊時死刑犯就刑時插在身后標明姓名與罪狀的紙牌。
1.招人租賃。
1.延攬尊崇。
1.猶光照;光耀。
1.明白地宣布;公布。
1.明察。
2.明顯。
1.明白曉暢。
2.明朗舒暢。
1.明顯;顯著。
1.昭示,垂示。
1.明白通達。
1.謂誠敬地向上天表示酬答。
2.謂上天顯示征兆以答人世。
1.清明的日子。
2.星名。
1.明德;美德。
2.宣揚美德。
3.漢代雅舞名『文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見《漢書.禮樂志》。又五代后晉天福五年,詔有司復修正至朝會二舞之制,以文舞為《昭德》之舞,武舞為《成功》之舞。見《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一.晉昭德成功舞歌》引《唐馀錄》。
1.彰明美德,杜絕錯誤。
1.揭露或昭示邪惡。
1.猶發(fā)揚。
1.謂昭然可居第二位。
1.明白地告知。
1.明確地分別。
1.宮殿名。相傳為周穆王時所建。
1.地名。在安徽省含山縣北,小峴山西。山勢險仄,因以為關。春秋時為吳楚界地,往來要沖。楚人伍子胥奔吳,曾經(jīng)此道。宋紹興中張浚嘗因山筑城,以抗金兵。
1.美好。
2.美玉名。
3.古代管樂器名。
4.古代池名。
5.古代皇宮內(nèi)女官名。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