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按;摸。
1.
執持,按住。
1.出自《詩·大雅·抑》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2.出自《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要余和增怪又煩,雖欲悔舌不可捫。
2.
指蒙住。
1.出自《菱溪石》詩嗟予有口莫能辨,嘆息但以兩手捫。
2.出自《夫妻倆》“哎呀!”那女人連忙跑過去捫住他的嘴。
3.
撫摸。
1.出自《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后﹞嘗夢捫天體,蕩蕩正青滑,有若鐘乳。
2.出自《競渡》詩庶類咸在下,九霄行易捫。
3.出自《度閩關》詩手如天上捫,聲落山下風。
4.出自《堅瓠廣集·頂上千拜》按暹羅國,凡臣之見其君者,先捫其足者三,復自捫其首者三,謂之頂上。
4.
攀;挽。
1.出自《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瀨茂林修竹》詩苔滑誰能步,葛弱豈可捫。
2.出自《升天行》堯攀已徒說,湯捫亦妄陳。
3.出自《入瞿唐登白帝廟》詩峭壁空仰視,欲上不可捫。
5.
揩拭。
1.出自《一切經音義》﹝捫﹞經文有作抆。《字林》:抆,拭也。
2.出自《第一階段的故事》潘先生笑了起來,潑了一手的酒。他將手在壁紙上捫一下。
1.用豺肉煮成的羹湯。
1.豺的俗名。
1.謂兇狠暴虐的人造成禍亂。語本漢王粲《七哀詩》"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1.豺與虎。泛指猛獸。
2.喻兇狠殘暴的寇盜﹑異族入侵者。
1.比喻惡人聚集的處所。
1.豺與毒蛇。比喻兇殘的惡人。
1.豺在深秋時殺獸以備冬糧,陳于四周,有似人之陳物而祭,故稱。
1.五加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五加》。
1.俗稱狗為豺舅。
1.豺與狼。皆兇獸。
2.比喻兇殘的惡人。
比喻壞人掌權。
1.見"豺狼當道"。
1.見"豺狼當道"。
1.像豺一樣豎立的眼睛。形容惡人的相貌。
1.五加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五加》。
1.比喻兇惡殘忍者的聲音。
2.指兇殘的人。
1.豺和野豬。兩者均為兇殘的獸類,因以比喻兇狠殘暴的惡人。
1.詈語。猶言黃鼠狼。
1.豺與兕。皆兇獸。
2.比喻兇猛的敵人。
1.豺祭和獺祭。初春,河水解凍,獺開始大肆捕殺魚類;深秋,鳥獸長成,豺大量殺獸以備冬。古人因以附會其為捕獵前的祭祀,并且以此作為人類魚獵季節的開始。
1.像豺一樣貪婪。
1.指兇猛如豺的武夫。
1.比喻殘暴狠毒的心腸。
1.豺狼的牙齒。多以形容惡人的兇相。
1.中藥蒺藜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蒺藜》。
1.漢宮殿名。在未央宮內。
2.白芷和杜若,皆香草名。
1.即白芷。
1.蠆尾之毒。亦比喻禍害﹐毒害。
1.語本《詩.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卷發如蠆。"鄭玄箋"蠆﹐螫蟲也﹐尾末揵然﹐似婦人發末曲上卷然。"孔穎達疏"彼都人君子之家﹐女乃曲卷其發末如蠆之尾﹐言其容儀有法也。"后用以稱女子頭發末梢上卷的發型。亦泛指蜷曲的頭發。
1.蠆尾的毒刺。比喻兇惡的氣焰。
1.見"蠆芥"。
1.亦作"蠆介"。
2.猶蒂芥﹐芥蒂。積在心里的小小不快。
1.蠆尾的毒刺。
1.傳說商紂時的一種酷刑﹐置毒蛇﹑毒蟲于坑﹐放入罪人﹐任蛇蟲咬噬。
2.引申為痛苦的環境。
1.即蠆發。
1.蠆的尾部。蠆尾末端有毒鉤。比喻毒之所在。
2.借指蝎子。
3.即蠆發。
4.比喻書法上的"趯"筆。亦泛指書法遒勁。
1.蝎子。
1.謂筆力遒勁的書法。
1.比喻書法遒勁。
1.載有皇帝命令的文書。
1.皇帝賜的匾額。
1.亦作"勑誡"。
2.告戒,訓戒。
1.見"勑戒"。
1.謂畫符念咒以制伏鬼神。
1.告戒勉勵。
1.皇帝頒示的詔令。
1.整飭己身。謂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1.皇帝的使者。
1.皇帝慰諭公卿﹑誡約朝臣的文書。
1.宋代大臣或貴戚死亡,皇帝遣內侍監護葬事,稱"勑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