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詞的后綴。用在人稱、物稱代詞或指人、指物的名詞后面,表示復數。
1.出自《史通·雜說中》渠們、底個,江左彼此之辭。
2.出自《惜奴嬌》詞盡□他們,劣心腸、偏有你。
3.出自《步步嬌·大揭帖》套曲朋友們知疼熱,負心的早回寧貼。
4.出自《儒林外史》中上得閑,還溜到門首同鄰居們下象棋。
5.出自《書信集·致韋素園》我對于你們幾位,毫無什么意見。
6.出自《家》可是蒼蠅們還常常釘在它們身上。
2.
詞的后綴。用于具體的人名后,表示“等人”、“之輩”。
1.出自《朱子語類》蔡京們著數高,治元佑黨只一章疏便盡行遣了。
2.出自《丟掉幻想,準備斗爭》艾奇遜們的欺騙做法在中國還有一層薄薄的社會基礎。
3.
詞的后綴。用在指示代詞后面,相當于“這么”、“那么”的“么”。
1.出自《劉弘嫁婢》著我出去,便出去了罷,受他這們閑氣做甚么!
2.出自《西游記》豬八戒見了就哭道:“可憐啊,那們個師父進去,弄做這們個師父出來也!”
3.出自《官場現形記》那一個不是從小讀著路先生的制藝,到后來才有這們大的經濟!
4.出自《天魔舞》城里那們多的精壯小伙子,為啥不弄去當兵,偏偏要向我們做田的窮人家來拉?
1.謙虛的真情。
1.見"謙尊而光"。
1.謂尊者謙虛而顯示其光明美德﹔謙虛。語本《易.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孔穎達疏﹕"尊者有謙而更光明盛大﹐卑謙而不可逾越。"阮元校勘記﹕"《集解》作'卑者有謙而不逾越'。"一說﹐尊﹐通"撙"。退讓。
1.誤了預定的旅程。
1.差錯,失調。
1.猶懈怠。
1.猶失誤。
1.謂因失誤而導致匱竭。
1.因過失而觸犯刑律。
《左傳·昭公四年》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愆陽冬天陽溫。伏陰夏天陰涼)后因以愆伏”指氣候失常,冷暖不調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
1.過失。
1.罪惡,罪過。
1.失和。
1.失時。
1.猶悔過。
1.罪過。
1.久旱。
1.謂疫癘等流行性疾病。
1.愆戾,罪行。
1.罪戾,罪過。
1.苛繁的法令。
1.久不見面,久違。
1.錯誤,過失。語本《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1.犯罪的條款。
1.誤期,失期。
1.久雨未晴。
1.過錯。
2.缺失。
1.過失。
1.失時。
1.謂越過原來計劃。語本《左傳.宣公十一年》"事三旬而成,不愆于素。"杜預注"不過素所慮之期也。"楊伯峻注"素謂原來計劃。《廣雅.釋詁》'素,本也。'"
1.過失,差錯。
1.違反,不遵守。語本《詩.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1.過失。
2.失時。
1.失職。
1.錯亂。
1.差錯。
1.過錯。
1.過失和邪惡。
1.過錯。
1.謂時序失調。語本《左傳.文公元年》"履端于始,序則不愆。"
1.見"愆陽"。
1.謂失期不至。
1.過失;災禍。
1.亦作"愆昫"。
2.陽氣過盛。本謂冬天溫和,有悖節令◇亦指天旱或酷熱。
1.失禮。
1.違反道義。
1.過失。
1.水災。
過失;罪責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1.過失和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