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黑色。
1.出自《太玄·守》上九。與荼有守,辭于盧首不殆。
2.出自《舒藝齋隨筆》齊謂黑為黸。案瀘,黑水;櫨,黑橘;獹,黑犬。或止作盧。又黑弓、黑矢為盧弓、盧矢。疑古本謂黑為盧,黸乃后起字。
2.
黑弓。參見“盧弓”、“盧矢”。
1.出自《戰國策·楚策第四》不知夫射者,主將修其??盧,治其繕繳,將加己乎百仞之上。
3.
獵犬。
1.出自《詩·齊風·盧令》盧令令,其人美且仁。
2.出自《說苑·善說》韓氏之盧,天下疾狗也。
3.出自《博物志》韓國有黑犬名盧。
4.出自《〈詩經〉稗疏·齊風》犬以盧名,因其色也。獵犬有取黑者,能揜禽於不見也;有取白者,令射者不致迷誤也。
4.
鸕鶿。一種黑色的水鳥。
1.出自《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箴疵?盧,群浮乎其上。
5.
瞳人。
1.出自《漢書·揚雄傳上》玉女無所眺其清盧兮,虙妃曾不得施其蛾眉。
6.
古時樗蒲戲彩名。擲五子全黑者稱盧,得彩十六,為頭彩。參見“盧雉”。
1.出自《晉書·劉毅傳》﹝毅﹞因挼五木久之,曰“老兄試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轉躍未定,裕厲聲喝之,即成盧焉。
2.出自《金樓子·雜記》世祖先擲得雉,喜謂必勝,師伯后擲得盧,帝失色。
3.出自《送馮狀元歸鄂州》詩下鞲連得俊,出手盡成盧。
7.
通“顱”。頭蓋骨。
1.出自《漢書·武五子傳贊》死人如亂麻,暴骨長城之下,頭盧相屬於道。
8.
通“壚”、“鑪”。酒家安放盛酒器的土壇。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車騎,買酒舍,乃令文君當盧。
9.
通“籚”。矛戟的柄。
1.出自《國語·晉語四》侏儒扶盧,蒙瞍修聲,聾聵司火。
10.
通“轤”。轆轤。
1.出自《禮記·喪服大記》凡封,用綍去碑負引
11.
通“廬”。簡陋的房屋。
1.出自《淮南子·說林訓》屠者羹藿,為車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處狹盧。
12.
古國名。約在今湖北省南漳縣東北。
1.出自《書·牧誓》嗟!我友邦冢君……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13.
春秋齊國地名。漢置縣,故治在今山東省長清縣西南。
1.出自《左傳·隱公三年》齊鄭盟于石門,尋盧之盟也。
14.
水名。源出山東省諸城市盧山。
1.出自《漢書·地理志上》浸曰盧濰。
15.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盧氏,姜姓。齊太公之后也……食采於盧,今齊州盧城是也,因邑為氏……又有盧蒲氏,出自桓公,亦為盧氏……河南后魏官氏志有莫盧氏,虜姓也,后改為蘆,復去草。又有范陽雷氏,以盧雷聲近,故亦改為盧焉。又有三原閭氏準制改為盧氏。又章仇大翼善天文,隋煬帝賜姓盧氏。
1.見"鉆燧"。
1.指大型鉆探機的鋼架。
地質勘探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技術手段。用鉆機從地表向下鉆進,在地層中形成圓柱形鉆孔,以鑒別和劃分地層。可從鉆孔中不同深度處取得巖心、礦樣、土樣進行分析研究,用以測定巖石和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和指標,提供設計需要。所用鉆機主要分為回轉式與沖擊式兩種。
用來鉆探水底地質結構的船。設有井架、鉆機,以及采樣、化驗等設備。可分為地質取芯船和海洋石油鉆探船。
1.比喻千方百計地投機鉆營。
1.一種點燃后升空爆炸的爆竹。亦指在高空爆炸的高射炮彈。
1.謂升為高官。語本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四﹕"北京留守王宣徽洛中園宅尤勝﹐中堂七間﹐上起高樓﹐更為華侈。司馬公在陋巷﹐所居才能芘風雨﹔又作地室﹐常讀書于其中。洛人戲云﹕'王家鉆天﹐司馬家入地。'"
1.落葉喬木。葉長形﹐有白粉。木質松軟﹐用于建筑。
1.謂升為高官。
1.落葉喬木。葉子三角形。結蒴果。木質松軟﹐供建筑和造紙用。
1.鉆﹑鉆床﹑鉆探機上的刀具。可在工件或巖石上造成孔洞。
1.猶言自投羅網。
1.比喻千方百計地尋找時機。
1.一種占卜術。鉆刺瓦片﹐并以火灼﹐視其裂紋以卜吉兇。
1.鉆研體味。
1.同"鉆穴逾墻"。
1.鉆入心中。常用來形容極度痛苦。
1.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玉米螟等幼蟲的統稱。也名蛀心蟲。
1.鉆入心里﹐侵入骨中。形容刺激極深。
1.鉆研進修。
1.鉆究玄理。
1.猶言鉆穴踰墻。
1.亦作"鑽穴逾墻"。
2.見"鉆穴逾墻"。
1.見"鉆穴逾墻"。
1.見"鉆穴逾墻"。
深入細致地研究鉆研學┦酰刻苦鉆研的精神。
1.深入研求。語本《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刑昺疏﹕"言夫子之道高堅﹐不可窮盡……故仰而求之則益高﹐鉆研求之則益堅。"
設法找門路,托人情,以謀求名利鉆營術|百計鉆營。
1.專心吟詠。
1.猶言鉆穴逾墻。
1.夤緣鉆營。
1.鉆研并閱讀。
1.猶言鉆謀。
1.穿洞鑿刻。
2.指黥刑。
1.喻指四處碰壁之人。
1.小而圓的鉆石。
1.見"鉆礪"。
1.古卜法。鉆龜里甲使薄﹐然后燃荊焞以灼所鉆處﹐使兆坼現于表面﹐藉以定吉兇。
2.比喻得禍。
3.猶鉆研。
1.以鐵制刑具束頸﹑鑿去髕骨的一種酷刑。
1.一種占卜術。鉆刺龜里甲﹐并以火灼﹐視其裂紋以斷吉兇。
1.勸酒,催人飲酒之辭。
1.亦作"蟕蛦"。
2.一種大龜。
1.見"蟕衟"。
1.古時口足之間飾有篆文的飲酒器。
1.高聳貌。《漢書.揚雄傳上》"于是大夏云譎波詭,嶊嶉而成觀。"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嶊嶉,材木之崇積貌也。"一說,嶊嶉即崔巍。王先謙補注"嶊嶉,即崔崣之同音變字,若今言崔巍矣。"
1.亦作"嶊崣"。
2.高大。
1.見"嶊嵬"。
1.嘴。
2.嘴部附近的部位。
1.頷骨;下巴骨。借指嘴臉;長相。
1.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