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兩”的今字。亦作“輌”。
2.
量詞。乘。用于車輛。古代的車一般有兩個輪子,故車一乘即稱一兩,后來寫作“輛”。
1.出自《水滸傳》前后擁出五十輛火車,車上都裝蘆葦引火之物。
2.出自《儒林外史》莊紹光從水路過了黃河,雇了一輛車,曉行夜宿,一路來到山東地方。
3.出自《上海的早晨》那輛黑色小汽車真的開到廠門口來了。
3.
量詞。頂。用于轎子。
1.出自《移行·歡迎會》再前面是二三十輛轎子--萬巡視員的打頭。
4.
量詞。雙。用于鞋襪等成雙的東西。
1.出自《浩然齋視聽抄》平生能著幾輛屐,長日惟消一局棋。
2.出自《紫釵記·曉窗圓夢》四娘,咱夢來,見一人似劍俠非常遇,著黃衣。分明遞與,一輛小鞋兒。
3.出自《堅瓠九集·鞋襪稱兩》無名氏《踏莎行》詞末云:“夜深著輛小鞋兒,靠著屏風立地。”輛、??、兩,古今字也。
5.
與“車”連用,車輛,車的統稱。參見“車輛”。
1.出自《元史·百官志六》器物局,秩從五品。掌……帳房車輛,金寶器物。
2.出自《兒女英雄傳》這公子一直等一行車輛人馬都已走了,又讓那些送行的親友先行,然后才帶華忠并一應家人回到莊園。
3.出自《文匯報》車輛保養不是越勤越好,廠家規定的里程數是基于對車身性能的充分了解而設置的最佳時間。
6.
猶駕。謂準備好車轎。
1.出自《陳母教子》孩兒休背馬,輛起兜轎,著四個孩兒抬著老身,我親見大人去來。
2.出自《老生兒》張郎,輛起車兒,著婆婆和姐姐先回去。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中大人出了宮門,傳命輛起犢車,赍了圣旨,就抱南陔坐在懷里了,徑望王家而來。
1.見"遒逸"。
剛勁飄逸筆力遒逸|詞藻遒逸。
1.剛勁而飛動。
1.急躁。
1.美好而有光澤。
1.筆力遒勁的文章。
1.謂書畫詩文的筆力剛健嚴整。
1.美好清正。
1.剛強正直。
1.超逸的意旨。
1.雄健。
1.急速貌。
1.猶言政事危急。
1.即蠼螋。俗稱蓑衣蟲。
1.皮衣穿破,錢財用完。謂窮困落拓。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亦作"裘敝金盡"。
1.裘葛。泛指四時衣服。絺,細葛布。
1.衣裘和印綬。
1.裘,冬衣;葛,夏衣。泛指四時衣服。
2.借指寒暑時序變遷。
1.粗陋衣服。
2.泛指御寒衣服。
3.借指高人隱士。
1.皮裘的衣領。比喻事物要領。
1.輕裘肥馬。形容生活豪華。語出《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朱熹集注"言其富也。"
1.謂生活富裕,放逸不羈。語出唐杜甫《壯游》詩"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1.像裘毛一樣的草叢。
1.裘和帽。指御寒服裝。
1.衣大裘而冠冕。古代天子祭祀所定的六種冕服之一。大裘,黑羔裘。
1.裘皮上的柔軟細毛。常用以形容蓬松散亂。
1.相傳孔子初相魯,魯人謗誦之曰"麛裘而韠,投之無戾;韠而麛裘,投之無郵。"及三年政成,化行,民又作誦曰"袞衣章甫,實獲我所;章甫袞衣,惠我無私。"事見《回氏春秋.樂成》﹑《孔叢子.陳士義》。麛裘,古時常服。韠即蔽膝,古時朝祭之服。二者不共用◇以"裘韘"比喻不為時人所習慣的政令。
1.皮衣和毛織物。指華美的御寒服裝。
1.相傳為晉王獻之的筆筒名。
1.見"蝤蠐領"。
1.亦作"蝤蝥"。
2.即梭子蟹。
1.菜肴名。烤梭子蟹。
1.見"蝤蛑"。
1.方言。螃蟹。
1.蝎蟲。天牛的幼蟲。色白身長。多比喻美女之頸。
1.即蝤蠐領。
1.比喻女子潔白豐潤的頸項。語出《詩.衛風.碩人》"領如蝤蠐。"
1.即蝤蠐領。
1.蝤蠐與蚯蚓。
1.鼻塞不通。
1.鼻塞不通,氣逆作咳。
1.亦作"鼽?"。
2.指鼻出血和流清涕。
1.鼻窒塞。
1.俗稱傷風。鼻黏膜因受刺激而打噴嚔。
1.受窒塞不通之苦。
1.鼻塞不通。
1.鳥名。
1.手舉。
1.糕類食物。
1.將米麥炒熟,搗粉制成的食品。
2.泛指干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