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両”。
2.
數詞。二。常用于成對的人或事物以及同時出現的雙方。
1.出自《詩·齊風·還》并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
2.出自《論語·八佾》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
3.出自《詩四首》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4.出自《洛中送冀處士東游》詩處士拱兩手,笑之但掉頭。
5.出自《駱駝祥子》這一派哥兒們的希望大概有兩個,或是拉包車,或是自己買上輛車。
3.
表示不定數,多與‘一’或‘三’前后連用,義為少量。
1.出自《西征賦》纖經連白,鳴桹厲響。貫鰓??尾,掣三牽兩。
2.出自《池州春送前進士蒯希逸》詩楚岸千萬里,燕鴻三兩行。
3.出自《駱駝祥子》弄好了,也許一下子弄個一塊兩塊的;碰巧了,也許白耗一天,連“車份兒”也沒著落,但也不在乎。
4.
兩個人或兩件事物。
1.出自《莊子·人間世》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2.出自《文選·潘岳〈射雉賦〉》逸群之俊,擅場挾兩。
3.出自《桃花扇·入道》你看他兩分襟,不把臨去秋波掉。
5.
指對立的兩面或兩個極端。
1.出自《正蒙·太和》兩不立,則一不可見。
2.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九年》自宰相、執政、侍從、卿監、正員郎分為五等,除致仕遺表已議裁減外,將逐郊蔭補恩澤,每等降殺,以兩酌中,定為止數。
6.
指聯系、協調雙方的人或事物。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藪,以富得民。
7.
加倍;翻一番。
1.出自《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2.出自《漢書·律歷志上》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
8.
兩次;兩度。
1.出自《七月七日夜詠牛女》詩昔離秋已兩,今聚夕無雙。
2.出自《送李公擇》詩比年兩見之,賓主更獻酬。
3.出自《書信集·致許壽裳》府校邇來大致粗定,藐躬窮奇,所至顛沛,一遘於杭,兩遇於越。
9.
同時兼具兩方面。
1.出自《荀子·解蔽》身盡其故則美,類不可兩也。
2.出自《荀子·解蔽》自古及今,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
3.出自《呂氏春秋·權勛》利不可兩,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則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則大忠不至。
10.
等同;比并。
1.出自《管子·禁藏》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有成敗,而意不能同;行有進退,而力不能兩。
2.出自《逸周書·小開》貴而不傲,富而不驕,兩而不爭。
3.出自《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君后三歲而侯。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貴重矣,於人臣無兩。
4.出自《贈萬舉人壽祺》詩何人诇北方,處士才無兩。
5.出自《逸周書·小開》貴而不傲,富而不驕,兩而不爭。
11.
猶言分散不統一。參見“兩政”。
1.出自《呂氏春秋·執一》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
12.
整治,修飾。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吾聞致師者,左射以叢,代御執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
2.出自《周禮·夏官·環人》環人掌致師
13.
重量單位。古制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今市制折合國際單位制0.05千克,十錢一兩,十兩一斤。
1.出自《淮南子·天文訓》十二粟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
2.出自《漢書·律歷志上》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
14.
量詞。用于鞋、襪等成對使用的衣物。
1.出自《詩·齊風·南山》葛屨五兩,冠??雙止。
2.出自《齊民要術·種桑柘》十五年,任為弓材,亦堪作履
3.出自《憶原上人》詩一兩棕鞋八尺藤,廣陵行遍又金陵。
4.出自《茅山道士》詩道人自有愛山癖,蠟屐平生幾兩穿。
5.出自《池北偶談·談獻五·癖》阮方吹火蠟屐,嘆曰:“未知此生當著幾兩屐!”
15.
量詞。用于兩股相交的物品。
1.出自《法言·孝至》由其德,舜禹受天下不為泰;不由其德,五兩之綸、半通之銅亦泰矣。
16.
量詞。猶匹。用于帛、錦。每兩四丈。
1.出自《禮記·雜記下》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
2.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夏,齊侯將納公,命無受魯貨,申豐從女賈,以幣錦二兩,縛一如鎮,適齊師。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太宗雍熙三年》令圖不虞其詐,自以為終獲大功,私遺休格重錦十兩。
17.
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二十五人為一兩。
1.出自《周禮·地官·小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
2.出自《尉繚子·兵教下》自伍而兩,自兩而師,不一其令。
18.
通“魎”。
1.出自《說苑·辨物》木之怪,夔罔兩。
19.
全;都。
1.出自《猛虎行》三吳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隨。
2.出自《春雪間早梅》詩那是俱疑似,須知兩逼真。
1.艷麗輕柔的舞衣。
1.指道家。
1.紅色頭巾。
1.像彩霞一樣明麗。
1.如霞光明艷﹐如玉色映現。形容光彩耀人。
1.見"霞佩"。
1.《新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司馬承禎﹞對曰﹕'國猶身也﹐故游心于淡﹐合氣于漠﹐與物自然而無私焉﹐而天下治。'帝嗟味曰﹕'廣成之言也!'錫寶琴﹑霞紋帔﹐還之。"后遂以"霞帔"稱道士服。
2.以云霞為服。帔﹐帔肩。
3.喻指輕柔艷麗的舞衣。
4.宋代以后命婦的禮服。
5.比喻彩霞。
1.絢爛光耀的旌旗。
1.彩霞為日光劈破。
2.謂披上霞光。
1.云片。
2.紅色薄片。指荔枝殼。
1.如霞光四射。
1.紅霞飛起。
1.艷麗多采如錦綺的云霞。
2.艷麗多采如云霞的錦綺。
1.猶云氣。
1.謂志向高遠。
2.謂如云霞之飛動。
1.以云霞為衾。
1.邊遠之地。霞﹐通"遐"。
1.以云霞為裙﹐明月為披肩。借指仙女或美女。
1.云霞繚繞。
1.仙人。
1.綢襖。
1.謂以云霞作褥墊。
1.指美女艷麗的容顏。
1.云霞的顏色。
2.彩色。
1.佛寺。
1.猶霞杯。
1.赤色的巖石。
2.礦物名‖有鋁和鈉的硅酸鹽。無色或白色﹐有時也呈灰色﹑綠色或紅色。有玻璃光澤﹐斷口呈脂肪光澤。可用來煉鋁﹐制造玻璃和陶器等。
1.云表。傳說中的仙境。
1.紅色的綬帶。
1.仙女。
1.雕畫精美的窗戶。
1.如彩霞舒展。形容事物輕柔美艷。
1.朝霞。
1.苦思冥想。
1.見"霞思天想"。
1.猶云海。
1.高高矗立。
1.如同云霞的止宿。指無固定的住所。
1.仙道的廳堂。
1.如云霞飛騰。
1.猶云梯。(1)喻升天成仙之路。唐李益《登天壇夜見海日》詩"霞梯赤城遙可分,霓旌絳節倚彤云。"唐司空圖《夢中》詩"幾多親愛在人間,上徹霞梯會卻還。"(2)喻高山石路。元吳萊《憶寄方子清時子清久留吳中》詩"龍居瞡雪瀑,虎路躡霞梯。"
2.喻顯達的仕途。
1.染件上系的小布條。上書物主姓名以資識別。
1.云外﹐高遠之處。
2.謂與世隔絕﹐遠離塵俗。
1.云霞盛起貌。
2.鮮明華美貌。
1.喻景物絢爛縟麗。
1.指絢爛的云彩。
1.落霞和孤鶩。語本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1.如霞的赤紅。
1.光艷鮮麗。
1.遐想。霞﹐通"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