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精品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七里香社区在线看,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4949澳门今晚开奖结果

刷刷題

【兩】的拼音、怎么讀

兩

拼音: liǎng

繁體:兩

筆畫:7

部首:一

五筆:gmww

結構:獨體

五行:火

基本釋義

1.

數詞

數目,一般用于量詞和“半、千、萬、億”前。

2.

數詞

表示雙方(多用于書面語或固定格式)。

3.

量詞

表示很少量的不定的數目,相當于“幾”。

4.

名詞

(Liǎng)姓。

5.

量詞

質量或重量單位,10錢等于1兩,舊制16兩等于1斤,1兩合31.25克;后改為10市兩等于1市斤,1兩合50克。

6.

名詞

指稱某些成雙或被認為成雙的親屬關系或事物。

詳細釋義

1.

亦作“両”。

2.

表示不定數,多與“一”或“三”前后連用,義為少量。

1.出自《西征賦》纖經連白,鳴桹厲響。貫鰓??尾,掣三牽兩。

2.出自《池州春送前進士蒯希逸》詩楚岸千萬里,燕鴻三兩行。

3.出自《駱駝祥子》弄好了,也許一下子弄個一塊兩塊的;碰巧了,也許白耗一天,連“車份兒”也沒著落,但也不在乎。

3.

兩個人或兩件事物。

1.出自《莊子·人間世》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2.出自《桃花扇·入道》你看他兩分襟,不把臨去秋波掉。

3.出自《文選·潘岳〈射雉賦〉》逸群之俊,擅場挾兩。

4.

指聯系、協調雙方的人或事物。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藪,以富得民。

5.

加倍;翻一番。

1.出自《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2.出自《漢書·律歷志上》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

6.

兩次;兩度。

1.出自《七月七日夜詠牛女》詩昔離秋已兩,今聚夕無雙。

2.出自《送李公擇》詩比年兩見之,賓主更獻酬。

3.出自《書信集·致許壽裳》府校邇來大致粗定,藐躬窮奇,所至顛沛,一遘於杭,兩遇於越。

7.

同時兼具兩方面。

1.出自《荀子·解蔽》身盡其故則美,類不可兩也。

2.出自《荀子·解蔽》自古及今,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

3.出自《呂氏春秋·權勛》利不可兩,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則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則大忠不至。

8.

等同;比并。

1.出自《管子·禁藏》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有成敗,而意不能同;行有進退,而力不能兩。

2.出自《逸周書·小開》貴而不傲,富而不驕,兩而不爭。

3.出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君后三歲而侯。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貴重矣,於人臣無兩。

4.出自《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雖然蓬頭垢面,那玉貌花容,從來無兩。

5.出自《贈萬舉人壽祺》詩何人诇北方,處士才無兩。

9.

猶言分散不統一。參見“兩政”。

1.出自《呂氏春秋·執一》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

10.

整治,修飾。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吾聞致師者,左射以叢,代御執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

2.出自《周禮·夏官·環人》環人掌致師

11.

重量單位。古制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今市制折合國際單位制0.05千克,十錢一兩,十兩一斤。

1.出自《淮南子·天文訓》十二粟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

2.出自《漢書·律歷志上》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

12.

全;都。

1.出自《猛虎行》三吳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隨。

2.出自《春雪間早梅》詩那是俱疑似,須知兩逼真。

13.

量詞。用于鞋、襪等成對使用的衣物。

1.出自《詩·齊風·南山》葛屨五兩,冠??雙止。

2.出自《齊民要術·種桑柘》十五年,任為弓材,亦堪作履

3.出自《憶原上人》詩一兩棕鞋八尺藤,廣陵行遍又金陵。

4.出自《茅山道士》詩道人自有愛山癖,蠟屐平生幾兩穿。

5.出自《池北偶談·談獻五·癖》阮方吹火蠟屐,嘆曰:“未知此生當著幾兩屐!”

14.

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二十五人為一兩。

1.出自《周禮·地官·小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

2.出自《尉繚子·兵教下》自伍而兩,自兩而師,不一其令。

15.

通“魎”。

1.出自《說苑·辨物》木之怪,夔罔兩。

16.

數詞。二。常用于成對的人或事物以及同時出現的雙方。

1.出自《詩·齊風·還》并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

2.出自《論語·八佾》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

3.出自《詩四首》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4.出自《洛中送冀處士東游》詩處士拱兩手,笑之但掉頭。

5.出自《駱駝祥子》這一派哥兒們的希望大概有兩個,或是拉包車,或是自己買上輛車。

17.

指對立的兩面或兩個極端。

1.出自《正蒙·太和》兩不立,則一不可見。

2.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九年》自宰相、執政、侍從、卿監、正員郎分為五等,除致仕遺表已議裁減外,將逐郊蔭補恩澤,每等降殺,以兩酌中,定為止數。

18.

量詞。用于兩股相交的物品。

1.出自《法言·孝至》由其德,舜禹受天下不為泰;不由其德,五兩之綸、半通之銅亦泰矣。

19.

量詞。猶匹。用于帛、錦。每兩四丈。

1.出自《禮記·雜記下》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

2.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夏,齊侯將納公,命無受魯貨,申豐從女賈,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適齊師。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太宗雍熙三年》令圖不虞其詐自以為終獲大功,私遺休格重錦十兩。

相同筆畫的字

相同部首的字

相同讀音的字

組詞

刈鉤

1.鐮刀之類。


刈獲

1.收割;收獲。


刈取

1.割取。


刈殺

1.謂芟割草木,開墾土地。


刈熟

1.指收割莊稼。


刈田

1.收割后的田地。


刈亡

1.鏟除,滅亡。


憶逼

1.抑逼,強逼。


憶莼

1.同"憶莼鱸"。


憶莼菜

1.猶憶莼鱸。


憶莼羹

1.猶憶莼鱸。


憶莼鱸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張翰]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蓀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晉書.文苑傳.張翰》作"乃思吳中菇菜﹑莼羹﹑鱸魚膾"。莼,同"莼"◇以"憶莼鱸"喻思鄉或歸隱之念。


憶戴

1.比喻想念友人。


憶鶴華亭

1.晉陸機,華亭人,遭讒被殺,臨刑前慨嘆"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晉書.陸機傳》◇用為被殺害前懷念家鄉的典故。


憶黃犬

1.秦丞相李斯受趙高陷害,被腰斬于咸陽,臨刑時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見《史記.李斯列傳》◇用為大臣受陷害被處死的典故。


憶記

1.記憶。宋梅堯臣有詩,題為"河陽秋夕,夢與永叔游嵩,避雨于峻極院賦詩,及覺,猶能憶記。俄而仆夫自洛來,云永叔諸君陪希深祠岳,因足成短韻。"


憶江南

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雙調五十四字,都押平聲韻。


憶菊

詩歌。聞一多作。1922年發表。通過描繪各種菊花的姿態、色澤之美,贊美如花的祖國。全詩以物寓情,移情于物,強烈地表達了身處異國的詩人對祖國的眷戀之情。


憶鲙

1.猶憶莼鱸。


憶戀

1.懷念依戀。


憶鱸

1.猶憶莼鱸。


憶鱸魚

1.猶憶莼鱸。


憶念

1.記憶。

2.回憶。

3.思念。

4.紀念。


憶秦娥(簫聲咽)

詞篇名。相傳為唐代李白作。寫傷心離別,清秋寂寥,引發出深沉的歷史感慨。末二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氣象雄渾,使本詞超越了普通的愁恨離別之作。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同被后人尊為百代詞曲之祖”。


憶識

1.記憶。


憶想

1.回想。


藝道

1.技巧。


藝高人膽大

1.謂人有真本事,始能勇往無畏。


藝極

1.準則。


藝妓

1.以歌舞為業的女子,如歌妓﹑舞妓。


藝齡

1.藝人從事藝術活動的年數。


藝名

1.亦作"萟名"。

2.從事藝術活動中獲得的名望。

3.藝人演出時所用的別名。


藝能

1.技藝才能。


藝圃

1.種植花卉園圃。

2.指著述之事或典籍薈萃之處。

3.指文學藝術界。


藝人

1.亦作"蓺人"。

2.耕種的人。

3.有才藝的人。

4.指戲曲﹑曲藝﹑雜技等演員。

5.手工藝工人。


藝士

1.有才能﹑技藝的人。

2.從事文學藝術的人。


藝事

1.技藝。

2.文學藝術之事。


藝術家

1.從事藝術創作或表演而卓有成就的人。


藝術品

1.藝術作品。一般指造型藝術的作品。


藝術哲學

一是作為美學的別稱。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美學是研究美的藝術的科學,即以藝術為主要對象,通過藝術來研究美,故美學應稱為藝術哲學。另一是從屬于文藝理論的范疇,即運用哲學的觀點探討藝術問題,它與前者有相通之處,但主要是藝術理論。


藝壇

1.猶文藝界。


藝徒

1.跟隨師傅學藝的人。


藝文

1.亦作"蓺文"。

2.六藝群書之概稱。

3.辭章;文藝。

4.見"藝文志"。


藝文監

1.官署名。元文宗時置,掌校刊圖書﹑翻譯典籍及鑒審文物之職。所屬有監書博士及藝林庫﹑廣成局各官◇改稱崇文監。


藝文志

1.我國歷代紀傳體史書﹑政書﹑方志等,將歷代或當代有關圖書典籍,匯編成目錄,謂之"藝文志"。區分類例,始于劉歆《七略》。班固《漢書》首著《藝文志》,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六略。其后《新唐書》﹑《宋史》﹑《明史》﹑《清史稿》亦相繼編纂《藝文志》。《隋書》﹑《舊唐書》改稱《經籍志》,性質則相同。其類例自《隋志》后大都改為經﹑史﹑子﹑集四部。清代學者對后漢﹑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遼﹑金﹑元各史原無藝文志者做了大量輯補工作,都另刊行世。藝文志的編纂,對研究歷代圖書文獻,考訂學術源流,頗具參考價值。方志中編輯收錄的詩文,亦多稱"藝文志"。亦省稱"藝文"。


藝學

1.指經學;文章典籍之學。

2.指技藝之學。如應用科學﹑自然科學等。


藝業

1.技藝;學業。


藝植

1.耕種;栽植。


藝祖

1.亦作"萟祖"。

2.有文德之祖。《書.舜典》"歸,格于藝祖,用特。"孔傳"巡守四岳,然后歸告至文祖之廟。藝,文也。"孔穎達疏"才藝文德,其義相通,故蓺為文也。"后用以為開國帝王的通稱。


仡佬年

也稱過年”。仡佬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夏歷三月初三。上午,人們到祖宗墳地,由長老點燃鞭炮和鐵炮,表示過年開始。然后跳蘆笙舞、對唱民歌、打篾蛋球、蕩秋千等。下午祭祖。祭品由各戶輪流提供,每年十戶出公、母雞各五只。祭畢,就地將雞煮熟,按長幼輩份入席會餐。

刷刷題
公司地址: 北京市昌平區龍域北街10號院1號樓C座5層A區0038(集群注冊)
? 2019 shuashuati.com 京ICP備20000060號-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0703

聲明: 本網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絡或網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移除相關內容 刷刷題對內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茌平县| 泰来县| 济源市| 金华市| 胶南市| 新泰市| 宾川县| 仪征市| 西安市| 安庆市| 浦县| 白城市| 郎溪县| 长沙县| 确山县| 旌德县| 黄浦区| 鹤山市| 江孜县| 棋牌| 安龙县| 古交市| 昔阳县| 章丘市| 沂南县| 五寨县| 文山县| 陆良县| 沽源县| 依兰县| 布尔津县| 汕头市| 东海县| 达州市| 崇文区| 宜黄县| 贺兰县| 甘孜| 大足县| 筠连县| 镇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