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澆漓”。(風俗等)不樸素敦厚。
2.
名詞
漓江,水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
3.
見“淋漓”。①形容濕透或濕得往下滴。②形容酣暢、盡情。
1.
澆薄;淺薄。
1.出自《讒書·伊尹有言》唐虞氏以傳授得天下,而猶用和仲、稷??,以醞釀風俗。堙洪水,服四罪,然后垂衣裳而已,百姓飲食而已,亦時之未漓,非天獨生唐虞之能理也。
2.出自《篇海類編?地理類?水部》漓,澆漓,薄也。
3.出自《青衫淚》中間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等,尤以做詩做文,誤卻政事,若不加譴責,則士風日漓矣。
4.出自《明史·孝宗紀贊》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
5.出自《淇仙毛君墓志銘》后之為詩者,寫情則偏於賦,詠物則偏於比,玩景則偏於興,而詩之味亦漓矣。
2.
沾濕或滲滴貌。
1.出自《河東賦》云霏霏而來迎兮,澤滲漓而下降。
2.出自《江鄰幾雜志》煮鹽用蓮子為候,十蓮者,官鹽也。五蓮以下,鹵水漓,為私鹽也。
3.
同“醨”。薄酒。
1.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漓?
2.出自《超然臺記》??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
4.
用同“離”。背離;喪失。
1.出自《散曲叢刊·曲諧·花影集小令》吾每謂宋自南都,去北地遠,慢詞攤衍至二百余字,而詞之原真乃盡漓。
2.出自《文史通義·答客問下》所征故實,多非本文,而好易字句,漓其本質,以致學者甯習原書,怠窺新錄。
3.出自《〈謝亦囂詩集〉序》六朝至陳隋之間,創為宮體,詩教為之一變,率皆浮靡之詞,華而不實,與性情相漓。
5.
見“漓淋”。充盛貌。
1.出自《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元人唱口,元氣漓淋,直與唐詩宋詞爭衡。
6.
水滲流貌。
1.出自《戰國策·東周策》夫鼎者,非效?壺醬甀耳,可懷挾提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漓然止於齊者。
7.
下落貌。
1.出自《京師春盡夕大雨書懷曉起柬比鄰李太守吳舍人》詩山桃海棠落皆半,東皇漓然下春霰。
8.
下垂貌。參見“灕虖”。
1.出自《漢書·揚雄傳上》蠖略蕤綏,漓虖???。
9.
見“灕灕”。水波連綿貌。
1.出自《府試水始冰》詩薄薄流澌聚,漓漓翠瀲平。
2.出自《樂神》詩青山歷歷神欲歸,湘水漓漓日腳西。
10.
水名。漓水。今稱漓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湖廣一·山川險要》。
11.
見“灕灕”。形容文辭滔滔不絕。
1.出自《西郊落花歌》西方浄國未可到,下筆綺語何漓漓。
12.
水名。在今甘肅省境內,通稱大夏河。
1.出自《水經注·河水二》河水又東,與漓水合。
13.
水名。即漓江。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
1.出自《水經注·漓水》漓水與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
2.出自《自柳至平樂道中書事》詩遠觸蒼梧瘴,初乘漓水槎。
1.離散。
1.亦作"攜畔"。
2.背叛。
1.見"攜叛"。
1.古代帝王的近臣。
1.提挈;帶領。
1.攜帶被褥。指出嫁。
1.亦作"攜取"。
2.攜帶﹐拿取。
1.高攀冒認。
1.有二心而散去。
1.亦作"攜手"。
2.手拉著手。
3.形容齊心。
4.指共同奮斗﹐聯合。
5.指聚首﹐聚會。
1.樂府歌曲名。屬雜曲歌辭。
1.離心。
1.提攜。
1.相攜共賞。
1.猶嫌隙。
1.離心。
1.攜帶同行。
1.古代宦官無子﹐收養他人為子﹐謂之"攜養"『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曹操﹞父嵩,乞丐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后多用為指斥曹魏之詞。
1.同"扶老攜幼"。
1.謂男女歡合。
1.攜帶拯救。
1.磁石。
1.摘取。
1.采集。
1.玉的斑痕﹑黑點。亦比喻事物的缺點﹑毛病。
1.美石;美玉。
1.缺點﹑過失。
2.猶怨尤,指摘。
1.比喻優點和缺點同時存在。
1.亦作"瑕擿"。
2.猶瑕適。指過失。
1.見"瑕適"。
1.見"瑕摘"。
1.瑕垢,毛病。
1.因其有細小缺點而加以指摘﹑詆毀。
1.以模子澆鑄金子。
1.以模子澆鑄銅。
1.以模子澆制黏土。借指仿效。
1.古代一種刑具。
1.管轄。
1.我國五代時西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
1.所管轄的地方。
1.指主管官吏。
1.管轄統領。
1.謂所管轄的范圍以內。
1.隸屬的城鎮。
1.管束。
1.管束。
1.一高一下。
1.礦物名。即硇砂。
1.鱗次重疊貌。
1.亦作"霞杯"。
2.盛滿美酒的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