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賮”。
2.
送行時贈送的財物。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
2.出自《太湖詩·太湖石》厚賜以琛贐,遠去窮京都。
3.出自《柳毅傳書》這薄禮呵請先生休見阻,送行者寧無贐?
4.出自《中憲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銘》數日天雨,圍者少怠,公親往西察院謂校尉曰:“可去矣!”饋之贐并死者之槥,宵行送之出境。
3.
進貢的財物。
1.出自《與章司空昭達書》百越之贐,不供王府,萬里之民,不由國家。
2.出自《獅子贊序》蓋蠻夷君長,歲時貢獻,或殊琛絕贐,實於內府;或異獸奇禽,擾於外囿。
3.出自《花月痕》市舶雖入其征,理藩未登其贐。
4.
泛指財貨。
1.出自《倡建澳門鏡湖醫院序》澳門地接寰中,界通域外,異贐奇琛之所薈萃,估帆商舶之所往來,一時聲價,并重雞林,萬里梯航,遠逾獅國。
5.
古代指會面時贈送的禮物。
1.出自《說文·貝部》贐,會禮也。
2.出自《漢書·高帝紀上》蕭何為主吏,主進
6.
奉獻,贈送。
1.出自《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九仙贐寶,百神聳職。
2.出自《贈刑部掾史鎦彥通使還京序》每食,蔬一器,飯一盂。饋之珍羞則辭,贐之財則艴然以怒。
3.出自《花月痕》郭公也留不住,只得厚贐數百金,派兩名得力家丁護送。
4.出自《夢蕉亭雜記》自慚京員清苦,無力厚贐。
1.拘留責罰。
1.拘泥于定例。
1.押系;束縛。
1.拱手。兩手彎轉,合抱致敬。
1.拘禁;系縛。
2.一種傷骨科醫療方法。捆縛身體的某一部位,使它得到固定。
3.猶拘守。
4.牽制。
5.管束。
1.拘留。
1.約束引導。
1.拘泥呆板。
1.痙攣。
2.羈絆;牽制。
1.服勞役。
1.即泃水。
1.吐出泡沫。
1.流涕。
1.伏伺行刺。
1.伏伺。
1.伺伏擒縛。
1.受驚而離去的樣子。狙,通"虘"。
1.狡黠。
埋伏在隱蔽地點伺機襲擊敵人~手。
1.伺察貌。
1.狡詐。
1.傳說背明國所產的一種麥。
1.昆侖山和華山的并稱。
1.獸名。即騩騜。
1.傳說古時七圣之一。
1.昆侖山之火。借指烈火。語本《書.胤征》"火炎昆岡,玉石俱焚。"
〈書〉兄弟(xiōngdì)。
1.指昆侖山上的閬苑,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
1.即昆明池。
1.即昆侖山。
1.即昆侖山。古代傳說為神仙所居之地。
1.即昆侖山。
1.亦作"昆侖"。
2.古代亦寫作"昆侖"。昆侖山。在新疆西藏之間,西接帕米爾高原,東延入青海境內。勢極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達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話傳說,昆侖山上有瑤池﹑閬苑﹑增城﹑縣圃等仙境。
3.古代西方國名。《書.禹貢》"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敘。"孔傳"織皮,毛布。有此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內。"一說此指昆侖山。孔穎達疏引鄭玄曰"衣皮之民,居此昆侖﹑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4.古代泛指中與島南部及南洋諸島各國或其國人。
5."昆侖奴"的省稱。 6.泛指奴仆。 7.特指昆侖奴磨勒。 8.古代稱皮膚黑色的人。 9.指玉制酒器。 10.酒名。"昆侖觴"的省稱。 11.道教語。指頭腦。 1
2.臍之別名。
1.古代南海諸國的商船。
1.指漢時汶上明堂的通道。
1.同"昆侖奴"。
1.茄子的別名。
1.礦物名。雌黃的一種。
1.亦作"昆侖奴"。古代豪門富家以南海國人為奴,稱"昆侖奴"。
2.亦省稱"昆奴"。特指昆侖奴磨勒。唐裴铏《傳奇.昆侖奴》有昆侖奴磨勒,負崔生逾十重垣,與紅綃妓相會,并幫助出奔的故事。見《太平廣記》卷一九四◇因以借指熱心助人婚事者。
1.亦作"昆侖丘"。
2.三重相疊的土山。
3.指昆侖山。
亞洲著名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橫貫西藏和新疆間,向東延入青海境內。主要支脈有阿尼瑪卿山、可可西西山、巴顏喀拉山等。拔5000~7000米,主峰木孜塔格山(7723米),在新藏邊境。其他高峰有公格爾山(7719米)、慕士塔格山(7546米)等。雪峰連綿。西段為中國最大的冰川區。
1.酒名。北魏時以河源水所釀的一種酒。
1.神話傳說中的西王母的使者。據《漢武帝內傳》載,武帝居承華殿,見一青衣子,自稱為西王母所使,自昆侖山來,傳命帝服清齋,絕人事,以待西王母來相會晤。
1.見"昆圃"。
1.昆侖山的基部。亦指昆侖山。
2.指方丈山。
1.昆侖山所產之竹。相傳黃帝取之以制律管。見《漢書.律歷志上》。
1.刻如人形的器玩。
1.見"昆侖丘"。
1.后代,后裔。
1.指漢代昆明池。
2.古代我國西南部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