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劤”。
2.
強健有力。
1.出自《孫子·軍爭》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
2.出自《荀子·非相》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
3.出自《韓非子·觀行》有烏獲之勁,而不得人助,不能自舉。
4.出自《石曼卿墓表》幽燕俗勁武,而曼卿少亦以氣自豪。
3.
戰斗力強。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前茅慮無,中權,后勁。
2.出自《宋書·索虜傳》籍荊雍之勁,攬群師之銳,宜由武關,棱威震??。
3.出自《宋史·岳飛傳》兀術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官軍不能當。
4.
勢力強大。
1.出自《戰國策·韓策一》夫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乃欲西面事秦,稱東藩……夫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過此者矣。
2.出自《唐闕史·崔相國請立太子》崔公春秋鼎富,譽望云高,朝野人情,謂可以繼汾陽王二十四考矣……時同列惡其太勁,有以飛語巧中者。
3.出自《秋興客長安作》詩近說西羌諸部勁,秋深牧馬過邊來。
5.
風勢強勁。
1.出自《歲暮》詩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2.出自《羌村》詩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
3.出自《采桑子·重陽》詞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6.
筆法遒勁。
1.出自《續書譜》然而真以轉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勁,不可不知也。
7.
剛強。
1.出自《韓非子·孤憤》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
2.出自《書屏記》人之格狀或峻,其心必勁;心之勁,則視其筆跡,亦足見其人矣。
8.
堅固,堅硬。
1.出自《韓非子·十過》于是發而試之,其堅雖菌簵之勁弗能過也。
2.出自《寓簡》其堅實不變者,勁如金石,是為沈水香。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豕〕毛疏而勁,冬極苦寒。
9.
加強。
1.出自《史記·楚世家》裂其地不足以肥國,得其眾不足以勁兵。
1.抗拒。
1.見"拒虎進狼"。
1.北斗第四星星神名。
1.猶拒轍。
1.用木交叉架成的欄柵。
1.古代用以抵御敵人馬隊的防守工具。
1.門閂。
1.抗命,不服從命令。
1.違抗。
拒絕接受聘請。
1.亦作"拒卻"。
2.拒絕;推卻。
1.見"拒人于千里之外"。
1.在千里之外就把人擋住。形容對人態度傲慢。語出《孟子.告子下》"距人于千里之外。"距,通"拒"。
1.扼守邊關。拒絕;阻遏。
1.據險堅守。
1.花名。木芙蓉的別稱。冬凋夏茂,仲秋開花,耐寒不落,故名。
1.違抗。
1.拒絕外物。謂不與外界接觸。
1.據守險要;憑借險要以拒敵。
1.攻城時筑的土壘。
1.抵御抗擊。
1.抗拒。
1.方正貌。
1.《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后以"拒轍"比喻不自量力。
1.阻塞,遏止。
1.叩頭蟲的幼蟲。黃褐色﹐生活在土壤里﹐吃作物的根莖﹐是農業害蟲。
1.唐白居易有《白氏金針詩格》三卷。見《宋史.藝文志八》。金元好問《論詩》詩之三﹕"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因謂把某種技藝的秘法﹑訣竅傳授給別人。
1.猶言一針見血。比喻說話簡短﹐切中要害。
1.金質純真。比喻品行貞正純粹。
2.猶真詮。指道教教義。
1.可貴的教言。
1.金黃色的大旗。
1.堅固的兵陣。
1.水仙的別名。
1.五行官之一。古代傳說中的神。
2.指秋官。
1.即金正。
2.財政。
1.一種黃金飾品。常施于樂器之上。
2.指代樂器。
1.亦作"金巵"。
2.金制酒器。亦為酒器之美稱。
1.金屬的溶液。
2.用金放入水中煮取的汁液。
3.糞清。
1.金色芝草。古代傳說中的一種仙藥。
1.見"金卮"。
1.帝王子孫的貴稱。
2.飾金的燈。
1.見"金枝玉葉"。
舊指皇族,也指出身高貴的公子小姐。
1.見"金祇"。
1.佛骨﹐仙骨。
1.一種黃金飾品。婦女套于大指外之四指﹐使其修長美觀。
1.昆蟲名。形似西瓜子﹐黑褐色﹐觸角呈絲狀﹐后肢強壯﹐善于跳躍﹐雄的鳴聲似小鐘﹐供玩賞。
1.清末山東義和團的一個分支。言其能避槍炮﹐故名。
2.武術的一種。謂運用氣功﹐體外如有金鐘覆罩﹐不易受傷。
1.指華麗的車子。
2.道教書卷的美稱。
1.謂貴族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