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果木名。
1.出自《爾雅·釋木》櫠,椵。
2.出自《和襲美謝友人惠人參》五葉初成椵樹陰,紫團峰外即雞林。名參鬼蓋須難見,材似人形不可尋。
3.出自《香祖筆記》椵木葉似桐,甚大而陰多。人參生其陰。
4.出自《人參詩》三椏五其葉,獨與凡卉異。結子蓮米紅,分陰椵樹翠。
1.明清制度,從布政使到知州﹑知縣等各級地方官皆用正方印,故稱"正印官"或"印官"。其他臨時差委以及非正規系統官員,則用長方印。
1.即印匣。
1.官印和官號。
2.猶今之商標。
1.印盒,模子。
2.印證契合。
1.模子。
2.盛印章的盒子。
1.痕跡。
1.舊時一種用于緘封公文的憑證。
2.謂將花紋或圖案印到紡織品等物上。
3.謂印有圖案或花紋。
4.指印花稅。
5.指印花稅票。由政府出售,貼在契約﹑憑證等上面,作為稅款的一種特制印刷品。
以經濟活動中簽立的各種合同、產權轉移書據、營業帳簿、權利許可證照等應稅憑證文件為對象所課征的稅。印花稅由納稅人按規定應稅的比例和定額自行購買并粘貼印花稅票,即完成納稅義務。
1.謂帝王在詔令或奏章上用印畫可。猶今言批準。
1.香灰。
1.痕跡,蹤跡。
1.見"印譜"。
1.公章;圖章。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有《敘古今公私印記》。
2.蓋章的印跡。
3.痕跡;標記。
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三大文化之一。由居住在今南美安第斯山區的印加人創造。13世紀印加人定居于今秘魯庫斯科谷地◇大舉擴張,至16世紀初形成包括今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智利部分地區的龐大國家。1533年被由皮薩羅率領的西班牙殖民者滅亡。印加文化吸取了古代南美各種印第安文化成就,農業發達,紡織和金屬加工技藝高超,有嚴密的行政管理系統◇被西班牙殖民者破壞。
1.古代書信的蓋印封緘處。
留給有關方面供核對用的印章底樣,以防假冒取款時的圖章要與印鑒相符。
1.蓋有印章的保證文書。結,表示負責或承認了結的字據。
2.指出具印結所得的酬金。
1.印造佛經的機構。
1.見"印譜"。
1.圖章所印的痕跡。
1.佛家謂經印證而認可,禪宗多用之。亦泛指同意。
1.在牲畜或器物上燙火印。
2.比喻留下不易磨滅的痕跡。
1.語本《漢書.佞幸傳.石顯》"顯與中書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為黨友,諸附倚者皆得寵位。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綬若若邪!言其兼官據勢也。"顏師古注"累累,重積也。若若,長貌。"后以"印累綬若"形容官吏身兼多職,權勢顯赫。
1."印紙歷子"的省稱。
2.泛指官府發的憑證。
1.猶印盒。
1.古代烙有印記的馬匹。
1.在臉上刺出斑痕,以毀其容。
2.指圖章刻有印文的一面。
1.猶印刷。
1.古代裝印信的口袋。
1.見"印鈕"。
1.將印和令牌。
2.清初頒發的一種戶口登記牌。
1.官印。古人常將官印佩帶在腰間,故稱。
1.舊時官方頒發的券證。
1.官府蓋印認可的田宅契據。
1.宋代商稅的一種。民間典賣田宅,限兩月內赴官府在契約上加蓋官府印信,并交納印契錢。
1.即印子錢。
1.謂在身上刺上字及其他花紋。
1.深刻記取。
1.指蓋有官印的憑證。
1.紡織品的印花和染色。
1.篆刻家。清周亮工撰有《印人傳》,清汪啟淑撰有《續印人傳》,近人葉為銘匯集二書,增補為《廣印人傳》。
1.即印泥。
1.謂刻印佛經,廣為布施。
1.猶印記。
1.見"印譜"。
1.印刷工人。
1.印信和系印信的絲帶。古人印信上系有絲帶,佩帶在身。
2.借指官爵。
1.謂蓋印簽押。
將文字、圖畫、照片等原稿經制版、施墨、加壓等工序,使油墨轉移到紙張、織品、皮革等材料表面上,呈現原稿內容的技術。有紙張印刷、塑料印刷、皮革印刷和紡織品印刷等。最常用的為紙張印刷。
1.印刷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