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聚集,特指聚集材料編書。
2.
名詞
整套書籍或連續出版物的一部分。
3.
量詞
整套書籍、資料等按內容或發表先后次序分成的各個部分。
1.
亦作“揖”。
2.
斂,收斂。
1.出自《書·舜典》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輯五瑞。
2.出自《禮記·喪大記》授大夫世婦杖。子大夫寢門之外杖,寢門之內輯之。
3.出自《入寺》詩曳杖入寺門,輯杖挹世尊。
3.
和悅;和睦。
1.出自《詩·大雅·板》辭之輯矣,民之洽矣。
2.出自《后漢書·劉焉傳》韙因人情不輯,乃陰結州中大姓。
4.
安定;使安定。參見“輯睦”。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下》時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餉,率十余鐘致一石,散幣于邛僰以輯之。
2.出自《南史·毛喜傳》淮左新平,邊人未輯,周氏始吞齊國,難與爭鋒,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長之術也。
3.出自《周書·文帝紀上》西輯氐羌,北撫沙塞,還軍長安,匡輔魏室,此桓文舉也。
4.出自《賦四相詩·門下侍郎平章事王縉》北征戮驕悍,東守輯攜貳。
5.出自《歸田瑣記·〈滬瀆唱和詩〉序》公則秉和以輯眾心,主靜以孚眾志。
5.
成。
1.出自《國語·魯語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以《那》為首,其輯之亂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事有恪。”
2.出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
3.出自《南史·宋紀上·武帝》義眾既集,文武爭先,咸謂不有一統,則事無以輯。
6.
聚合,集聚。
1.出自《韓非子·說林下》左史倚相謂子期曰:“雨十日,甲輯而兵聚,吳人必至,不如備之。”
2.出自《漢書·薛宣傳》加詆欺,輯小過成大辟,陷死刑,違明詔,恐非法意,不可施行。
3.出自《文選·何晏〈景福殿賦〉》鳩經始之黎民,輯農功之暇豫。
7.
纂集;編輯。
1.出自《國語·晉語八》及為成師,居太傅,端刑法,輯訓典,國無奸民。
2.出自《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3.出自《四逸園集序》泗州王蒙修先生既以其身殉國難,閱三十余年而其孫某輯其詩與文若干篇,雕刻之以行於世。
4.出自《中國歌謠·歌謠釋名》楊慎輯《古今風謠》,杜文瀾輯《古謠諺》。
5.出自《群經平議·國語二》輯訓典,謂集合先代之訓辭及其典禮也。
8.
整修,補合。
1.出自《漢書·朱云傳》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御史將云下,云攀殿檻,檻折……及后當治檻,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
9.
通“緝”。連綴。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
10.
通“楫”。劃船的槳。參見“輯濯”。
1.出自《漢書·元后傳》后又穿長安城,引內灃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立羽蓋,張周帷,輯濯越歌。
11.
通“戢”。參見“輯首”。藏頭的樣子。
1.出自《聊齋志異·青鳳》〔小狐〕望見生,依依哀啼,??耳輯首,似乞其援。
12.
車輿。
1.出自《列子·湯問》推於御也,齊輯乎轡銜之際。
13.
指整套書籍的一部分。
1.出自如:這部叢書分為十輯,每輯五本。
1.亦作"演艸"。
2.猶演算。
1.練習本,草稿本。
1.闡明,闡發。
1.講唱。演釋唱誦。
2.謂表演戲曲﹑歌曲。
1.詳細陳述。
1.猶促成。
2.形成。
1.謂世代繼承。
1.演變而出,演變而來。
2.偷偷地出行。
3.表演。
1.也稱"臺本"。專指經過導演處理而作為舞臺演出底本的劇本。
1.演說詞。
1.演詞。
1.謂繼承推廣。
1.演變進展。
1.宣講教義。
2.謂傳布教義的方式。
1.講解佛經。
1.演說的稿子。
1.起草詔令。
演變星體的演化|生物的演化。
1.蒙騙,迷惑。
1.推算紀元。
1.表演的技巧。
1.演變發展。
1.講解佛經。
1.演戲。
2.演出的劇目。
1.清時新登仕籍者在引見前一天須赴吏部演習引見時的禮節,稱為演禮。
1.施展謀略。
1.謂起草誥命。
1.戰國宋城門名。
1.猶演略。
1.分支;分流。
1.占卜的一種。以星﹑禽推測人的祿命吉兇。其書有《演禽通纂》﹑《演禽圖訣》等。
1.方言。勾搭,引誘。
2.方言。指男女間對對方有意。
1.以評書﹑小說等形式講述史事。宋周密《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有"演史"。
1.利用實驗或實物﹑圖表把事物的過程顯示出來,讓人認識或理解。
1.演習試驗。
1.闡述,解釋。
1.表演敘述。
2.講述。
①根據原意論述解說演說佛經|皆為一一演說,咸究其根本。②面向聽眾發表意見,說明事理競選演說|就職演說|練習演說。
1.誦讀。
1.按照一定的原理或公式計算。
1.舞臺。
1.演變。
1.練習武藝。
1.練武的場所。
1.練武場的廳堂。
1.表演戲劇。
1.發抒感懷。
1.猶實行。
1.猶演漾。
1.綿延,廣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