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代;家族相承的順序。
2.
名詞
等;類(指人)。
3.
名詞
輩子;人一生活著的時間。
4.
名詞
(Bèi)姓。
1.
亦作“軰”。
2.
同一類群的人、事、物。
1.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
2.出自《游仙詩》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
3.出自《大唐新語·著述》《御覽》之輩,部帙既大,尋討稍難。卿與諸學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類相從,務取省便,令兒子等易見成就也。
4.出自《夢溪筆談·藥議》設若欲攻堅積,如巴豆輩豈得不為君哉。
5.出自《桃花扇·修札》在下柳敬亭,自幼無借,流落江湖,雖則為談詞之輩,卻不是飲食之人。
6.出自《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3.
行輩;輩分。
1.出自《論盛孝章書》今之少年,喜謗前輩。
2.出自《答侯生問〈論語〉書》愈昔注解其書,而不敢過求其意。取圣人之旨而合之,則足以信后生輩耳。
3.出自《黑籍冤魂》一家之中,尊長吃了煙,也難怪子侄輩學樣。
4.出自《子夜》大客廳里,姑奶奶在那里和小一輩的吳為成絮絮談話。
4.
比并,比類。
1.出自《后漢書·循吏傳序》邊鳳、延篤先后為京兆尹,時人以輩前世趙張。
2.出自《上東宮啟》雖每想南皮,書憶阮瑀,行徑北館,歌悼子矦,不足輩此深仁、齊慈舊愛。
3.出自《新唐書·鄭元璹傳》帝勞曰:“卿不辱於虜,可輩蘇武、張騫矣。”
5.
代;世代。
1.出自《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今番見蔣世澤帶個孩子到來,問知是羅家小官人,且是生得十分清秀,應對聰明,想著他祖父三輩交情,如今又是第四輩了。
2.出自《中共中央關于西藏工作方針的指示》在請愿書內批評了十四輩達賴,使達賴在政治上不負此次示威的責任。
6.
量詞。古代六十騎為一輩。
1.出自《六韜·均兵》三十騎為一屯,六十騎為一輩。
7.
量詞。個。多指人。
1.出自《新唐書·薛元賞傳》元賞到府三日,收惡少,杖死三十余輩,陳諸市。
2.出自《同陳子長坐氈帳中話吳門舊游愴然作歌》就中少年三五輩,徐郎顧子稱風流。
8.
量詞。批;群。
1.出自《史記·張耳陳馀列傳》使者往十余輩,輒死,若何以能得王?
2.出自《后漢紀·靈帝紀中》二月,角等皆舉兵,往往屯聚數十百輩,大者萬余人,小者六七千人。
3.出自《南柯太守傳》有群女,或稱華陽姑,或稱青溪姑,或稱上仙子,若是者數輩。
4.出自《隨園詩話》吏教促至再,扶鞭上馬,比至,則促召之使已四輩矣。
9.
量詞。度;次。
1.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
2.出自《新唐書·封常清傳贊》欲入關見天子論成敗事,使者三輩上書,皆不報,回斬于軍。
10.
量詞。艘。
1.出自《奉和襲美太湖詩·練瀆》戰艦百萬輩,浮宮三十余。
11.
量詞。頭;只。
1.出自《太平廣記》頃間,群象五六百輩,云萃吼叫,聲徹數十里。
2.出自《謝何十三送蟹》詩寒蒲束縛十六輩,已覺秋興生江山。
12.
量詞。塊。
1.出自《游鐘山記》復折而西,入碑亭,碑凡數輩。
13.
車百輛。亦指分行列的車。
1.出自《說文·車部》若軍發車百輛為一輩。
2.出自《風俗通·過譽·汝南陳茂》因詣府門,移辭乞恩,隨輩露首入坊中,容止嚴恪,須眉甚偉。
1.豁達;明達。
1.清晨。
1.高聲彈奏。
1.清亮的笛聲。
1.高調。謂高聲吟唱。
1.高聲諷誦。
1.見"朗個"。
1.亦作"朗格"。
2.方言。猶怎么。
1.蛤蜊的一種。
1.明亮開闊。
2.顯豁。
1.明鏡。
1.高尚的操守。
1.明凈。
1.明快;敏捷。
1.開豁的胸襟。
1.明凈。
1.明鏡。
1.見"朗儁"。
1.見"朗儁"。
1.亦作"朗雋"。亦作"朗俊"。
2.高雅俊秀。
1.見"朗抗"。
1.亦作"朗伉"。
2.高亢不馴。
1.指高人﹐高士。
①象聲詞,形容清晰響亮的聲音書聲~ㄧ笑語~。②形容明亮~星光ㄧ~乾坤。
1.謂誦讀詩文時的聲音響亮而順口。
1.明朗艷麗。
1.明白凝練。
1.明亮。
2.高潔剛烈。
1.爽朗超脫。
1.疏密。謂大小。
1.明亮。
1.英語rum的譯音。也稱老姆酒。是用甘蔗汁﹑糖蜜等經發酵﹑蒸餾而成的酒。酒精含量一般不超過65%。新酒透明無色﹐陳酒帶金黃色。國外以牙買加所產最為馳名﹐我國以廣東所產為上。
1.眼睛明亮。
1.高歌。
1.指明月。
1.清澈﹐清明。
1.光明貌。
2.亦作"杍然"。清澈貌;明白貌。
3.疏朗貌。
4.形容聲音響亮。
1.明亮的陽光。
1.明亮潤澤。
2.爽朗溫和。
3.謂聲音響亮圓潤。
1.穎悟贍詳。
2.清朗充足。
高聲;大聲~大笑。
1.明敏的識見。
1.爽朗;明朗。
1.無固定格律﹐以節奏明快﹑音調和諧為特色﹐適合于朗誦的詩體。
1.見"朗悟"。
1.明亮的月夜。
1.高聲嘯詠。
1.明察之心;光明之心。
1.清秀。
1.光明的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