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中止;停止。
1.
中途停止;中斷。
1.出自《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耰而不輟。
2.出自《太平廣記》樂山乃閉戶屏人,丁丁不輟。
3.出自《〈朝花夕拾〉小引》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
2.
廢止。
1.出自《荀子·天論》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
3.
舍棄;離開。
1.出自《祭十二郎文》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4.
撤銷;撤除。
1.出自《舊唐書·良吏傳下·倪若水》卿達識周材,義方敬直,故輟綱轄之重,委以方面之權。
2.出自《錢氏私志》宴罷,月將西沉,上命輟金蓮燭。
5.
讓,讓出。
1.出自《唐國史補》堯山令樊澤,將赴制舉,驢劣不能進。執易乃輟所乘馬,并囊中縑帛,悉與澤,以遂其往。
2.出自《劇談錄·韋顓梟鳴》有韋光者,待以宗黨,輟居所外舍館之。
6.
通“掇”。取。參見“輟俸”。
1.出自《老學庵筆記》卿輟由俸祿,恭備貢輸,遙陳稱賀之誠,知乃盡忠之節。
7.
通“綴”。參見“輟卷”。展開書卷。
1.出自《陶征士誄》晨煙暮藹,春煦秋陰,陳書輟卷,置酒弦琴。
8.
通“惙”。參見“輟輟”。憂郁貌。
1.出自《東周列國志》心輟輟兮若割,淚泫泫兮雙懸!
1.堅定的意志。
2.謂用心專一。
3.謂愿望迫切﹐態度堅決。
1.豐茂的辭藻。
1.猶細潤。
1.古代一種兵陣。陣如刀尖。
1.意志堅決﹐愿望迫切。
2.指堅決的意志。
1.顯示有才智。
1.指外眼角。
1.精銳的士卒。
1.聰慧超人的才能。
1.圣明之德。古代多用以稱頌帝王。
1.圣代的典章制度。
1.圣明的君主。
1.圣明的謀略。
1.聰敏。
1.智慧,聰明。
1.亦作"叡喆"。
2.神圣而明智。古代頌揚帝王的用語。
1.見"叡哲"。
1.亦作"叡智"。
2.智慧高明。
1.見"叡知"。
1.猶杰作。高明之作。
1.謂王朝正統發生偽變。
1.朝廷對京官定期以外的考察。
1.猶偽朝。
1.指設置閏月的方法。
1.指農歷一年和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相比所多馀的時日。
1.即變宮。五音惟宮征有變。
1.舊時指附于正集之后的僧﹑道﹑婦女等人的作品匯集。
1.謂繼承馀緒。
又稱跳秒”。為調整原子時與世界時兩者的差異,將標準時刻增加或減少的1秒,常稱正閏秒或負閏秒。由于地球自轉不均勻而導致兩種時間不同步,通過閏秒以解決這一矛盾。
歷法術語之一。如公歷中有閏日和夏歷中有閏月的年。公歷閏年的2月為29天,全年366天。夏歷閏年有十三個月,全年384天或385天。
1.指閏九月。
為調整歷年(歷月)長度,使之接近回歸年(朔望月)而增加的一日。儒略歷每四年增加一個閏日。公歷中,每四百年共置九十七個閏日。伊斯蘭歷每三十年為一個閏周,增加十一個閏日,規定在每周的2、5、7、10、13、16、18、21、24、26、29等年的12月末置閏日。
1.指官吏在正途以外的提升。
1.農歷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再閏稱為閏雙。
1.偽統治者。
1.非正統的帝位。
1.增多;增加。
1.漢語方言中所有而注音字母所缺的聲和韻。
1.農歷一年和一回歸年相比所多馀的時日。
2.指閏月。
3.指增添。
1.猶亂世。舊指運數不正常的時世。
1.即變征。詳"閏宮"。
1.《隋書.鄭譯傳》"上令內史令李德林立作詔書,高飃戲謂譯曰'筆干。'譯答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唐宋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潤筆物◇泛指付給作詩文書畫之人的報酬。
1.金錢花的別名。
1.猶潤筆資。
1.指由翰林學士升任的執政大臣。
1.指付給作詩文書畫的人的報酬。
1.謂虛浮不實之辭。
1.林木茂盛貌。
1.嬌嫩﹑豐滿貌。
1.潤色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