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伙食。
2.
名詞
同伴,伙計。
3.
名詞
合伙,結伴,聯合起來。
4.
量詞
用于聚合的人群。
5.
副詞
共同;聯合。
6.
名詞
(Huǒ)姓。
1.
聚集;聯合;糾合。
1.出自《七命》鳴鳳在林,伙於黃帝之園。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駙馬家里見女壻既死,來接他郡主回去。說道萬家家資多是都尉府中帶來的,伙著二三十男婦,內外一搶,席卷而去。
3.出自《儒林外史》兩個人伙著大罵簾官、主考不通。
4.出自《虎符》你伙結著那一批無業的游民,專門干些說長道短,挑撥離間的勾當。
5.出自《停止辦公》這是他和辦公室主任伙種的,一共四畝地。
2.
由同伴組成的集體。
1.出自《水滸傳》吳用道:“我等有的是金銀,送獻些與他,便入伙了?!?/p>
3.
量詞。用于人群。
1.出自《水滸傳》誰想這伙官員,貪濫無厭,循私作弊,尅減酒肉。
2.出自《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原來興哥在廣東販了些珍珠、玳瑁、蘇木、沉香之類,搭伴起身,那伙同伴商量,都要到蘇州發賣。
3.出自《儒林外史》金有余擇了個吉日,同一伙客人起身,來到省城雜貨行里住下。
4.
眾多;盛多。
1.出自《上林賦》魚鼈讙聲,萬物眾伙。
2.出自《應間》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3.出自《新唐書·突厥傳上》秦地曠而人寡,晉地狹而人伙。
4.出自《燕京歲時記·祭財神》初二日,致祭財神,鞭炮甚伙,晝夜不休。
5.出自《興中會時期之革命同志》蘇復生即書樓司事,故結識志士最伙。
5.
嘆詞。表示驚羨。參見“夥頤”。
1.出自《漢書·陳勝傳》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伙,涉之為王沈沈者!”
2.出自《避暑錄話》伙,吳楚發語驚大之辭,亦見於今。
3.出自《助字辨略》伙,驚嘆亂也。
6.
見“伙伴”。元魏時軍人以十人為火,共灶飲食,故稱同火者為火伴。引申為同伴之意。后多寫作“伙伴”。參見“火伴”。
1.出自《雙尖山》詩童年時候的伙伴,陪我攀登雙尖山。
2.出自《小城春秋》我很高興,她會成為我們的好同志,也會成為你最好的伙伴。
7.
見“伙伴”。共同參加某種組織或從事某種活動的人。
1.出自《鸞??記·挫權》小弟昨因送行醉酒,今日起遲,恐怕趕不上伙伴。
2.出自《兒女英雄傳》那女子又復一笑說:“只有你說的還有個伙伴在后邊這句話倒是實話。”
3.出自《艷陽天》一會兒就找到了蘭蘭,找到了栓柱,找到一群小伙伴,就能捉到小鳥了。
8.
伙食,飯食。參見“伙房”、“伙食”。
1.出自如:起伙、包伙。
9.
見“伙器”。即火器。舊時指槍炮等武器。
1.出自《上逢天義劉大人稟》洋人所恃者槍炮耳……茍有敢死之士,突入其間,令掣其肘,則隊伍忽亂,而槍不及發,伙器雖精,亦何所用。
10.
見“傢伙”。指家具、器皿等物件。
1.出自《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只與他四腳小床一張,和幾件粗臺粗凳,連好家火都沒一件。
2.出自《紅樓夢》鳳姐先忙著要乾凈家伙來,替寶玉揀菜。
11.
見“傢伙”。戲曲所用樂器等物。
1.出自《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清唱以笙、笛、鼓、板、三弦為場面,貯之于箱。而氍毹、笛床、笛膜盒、假指甲、阿膠、弦線、鼓箭具焉,謂之家伙。
2.出自《劉二和與王繼圣》〔二和〕便向他說:“你打家伙吧!”戲開了,滿囤用兩根放牛棍在地下亂打,嘴念著“冬倉冬倉……”
12.
見“傢伙”。指武器。
1.出自《雷雨》那我現在再沒有什么旁的保證,你口袋里那件殺人的家伙是我的擔保。
13.
見“傢伙”。指牲畜。
1.出自《暴風驟雨》你打有勁的,它能往死里拉,一頭頂三頭。你打那差勁的家伙,打死也不頂事。
14.
見“傢伙”。對人的憎稱、蔑稱或戲稱。
1.出自《亂彈·老虎皮》這些“強橫霸道下流作惡”的披著老虎皮的人,現在對于中國紳商大人才真正是可怕的家伙了
2.出自《星》她覺得這些人都是些卑污,下賤的,太可笑的家伙。
3.出自《擠垮它》我們偵察員可有些愣家伙,有時候偽裝得活像一棵樹,就鉆到敵人的側后去。
15.
“夥”的簡化字。
1.非法販賣。
2.指非法販賣之人或非法販賣之事。
1.亦作"盜匪"。
2.泛指搶劫﹑叛亂﹑破壞社會治安的人。
1.指盜賊活動的勢頭。
1.比喻潛在的盜賊意識。
1.植物名。即旋覆花。
1.私自耕種;非法耕種。
1.偷食的狗。
2.殺狗。
1.猶拐騙。
1.盜賊作亂。
1.竊取國家政權。
1.亦作"盜汗"。
2.中醫指睡中汗出﹑醒時即止的病癥。
1.漢文帝時有人盜高廟座前玉環,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廷尉張釋之案律盜宗廟服御物者為奏,奏當棄市。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以"盜環"指犯上反叛。
1.盜劫的禍害。
1.亦作"盜火"。
2.盜賊所放的火。
3.竊取火種。希臘神話傳說普羅米修斯從天上盜取火種帶到人間,因此觸怒主神宙斯,被鎖在高加索山崖,但他寧受折磨,堅毅不屈。
1.結聚成伙的盜賊。
1.盜賊的行跡;盜竊的痕跡。
1.謂過量痛飲。
1.亦作"盜劫"。
2.盜竊掠奪。
3.搶劫殺害。
1.竊取克扣。
1.非法截留。亦指非法截留的財物。
1.《淮南子.泛論訓》"齊人有盜金者,當市繁之時至掇而走,勒問其故曰'而盜金于市中何也?'對曰'吾不見人,徒見金耳。'"后用為自欺欺人的典實。
2.《漢書.直不疑傳》"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覺,亡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告歸者至而歸金,亡金郎大慚。"后用為無端見疑的典實。
1.亦作"盜警"。
2.謂發生盜賊劫掠事件。
1.竊據。
1.為盜之具。指謀取私利的手段。
1.割據;強占。
1.私自開通水道;非法決裂堤岸。
1.亦作"盜掘"。
2.猶盜發。
1.謂營私舞弊以亂軍。
1.非法征收賦稅。
2.見"盜賊課"。
1.猶盜匪。
1.猶盜巢。
1.猶盜魁。指取富貴或名位不以其道者。《老子》"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王弼注"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則皆邪也,邪則盜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竊位也。故舉非道,以明非道財皆盜夸也。"魏源本義"盜夸《韓非子》作'盜竽'。案古韻虞﹑麻通用,則'竽'﹑'夸'皆協韻?!墩f文》'竽'﹑'夸'皆虧聲。蓋篆文'于'作'虧',是以形近致誤。"高亨正詁"'夸'﹑'竽'同聲系,古通用。據韓說,盜竽猶今言盜魁也。竽以樂喻,魁以斗喻,其例正同。"一說,強盜為服飾以夸于人∮上公注"百姓不足而君有余者,是由劫盜以為服飾,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親戚并隨也。"參見"盜竽"。
1.亦作"盜夸"。
2.猶盜夸。
1.盜賊首領;大盜。
2.指取富貴或名位不以其道者。
1.古代傳說周穆王八駿之一。頸細,色淺黑。
2.泛指良馬。
1.《谷梁傳.哀公四年》"《春秋》有三盜微殺大夫謂之盜,非所取而取之謂之盜,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后以"盜例"指《春秋》書盜的義例。
1.見"盜鈴掩耳"。
1.同"盜鐘掩耳"。
1.竊取祿位。亦指竊取祿位之人。
1.懲辦盜賊的法律。
1.竊盜與叛亂。語本《論語.陽貨》"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2.盜匪之亂。
1.盜竊掠奪。
1.春秋時,秦穆公出游,其右驂亡失,穆公自往求之,見人已殺其馬,方共食,穆公不罪食馬人,而賜其酒,以佐食◇秦晉戰于韓原,晉軍圍穆公乘,食馬者三百馀人奮力救之,遂破晉軍,虜晉惠公。事見《呂氏春秋.愛士》◇用為賞罪臣而終得其力的典實。
1.亦作"盜買"。
2.非法購買。
1.亦作"盜賣"。
2.盜竊出賣;私自出賣。
1.私自吞沒。
1.竊取名聲。
2.盜賊之名。
1.亦作"盜名欺世"。
2.竊取名聲以欺騙世人。
1.竊取名義和稱號。
1.猶掠美。謂竊取他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