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珊瑚”。許多珊瑚蟲的石灰質(zhì)骨骼聚集而成的東西。形狀有樹枝狀、盤狀、塊狀等,有紅、白、黑等顏色。可供玩賞,也用作裝飾品。
2.
見“瑚璉”。古代宗廟中的祭器;比喻有才能、有本領(lǐng)的人。
1.
亦作“鍸”。
2.
見“珊瑚”。由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zhì)骨骼聚結(jié)而成的東西,狀如樹枝,多為紅色,也有白色或黑色的。鮮艷美觀,可做裝飾品。
1.出自《西都賦》珊瑚碧樹,周阿而生。
2.出自《本草綱目·金石八·珊瑚》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謂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軟,見風(fēng)日則曲而硬,變紅色者為上,漢趙佗謂之火樹是也。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謂碧者為青瑯玕,俱可作珠。許慎《說文》云:“珊瑚色赤,或生於海,或生於山。”據(jù)此說,則生於海者為珊瑚,生於山者為瑯玕,尤可征矣。
3.
見“珊瑚”。指珊瑚珠。參見“珊瑚珠”。
1.出自《清史稿·輿服志二》朝服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佛頭、記念、背云、大小墜珠寶雜飾惟宜。
4.
見“珊瑚”。喻俊才。
1.出自《沁園春·贈次功》詞羨珊瑚照耀,詞源似海,珠璣錯落,筆陣如流。
2.出自《鏡花緣》從此珊瑚在網(wǎng),文博士本出宮中;玉尺量才,女相如豈遺苑外?
5.
見“珊瑚”。鳥名。又名山呼、山胡。參見“山胡”。
1.出自《山堂肆考》山胡,一名山呼,一名珊瑚,出嶺南,巧聲之鳥。
6.
古宗廟盛黍稷的禮器。
1.出自《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夏后氏之四連,殷之六瑚,周之八簋。
1.捉俘虜。
1.陷害無罪之人為有罪者抵死。
2.殺一生物為病者消災(zāi)的巫術(shù)。
1.舊指捕役或緝訪的人。
1.握手。
2.猶買主。
1.抽頭。設(shè)賭的頭家抽取頭錢。
1.見"捉掐"。
1.唐時受命主管郵遞的人。
1.見"捉影捕風(fēng)"。
1.亦作"捉風(fēng)捕影"。亦作"捉風(fēng)捕月"。同"捕風(fēng)捉影"。
1.傳說唐李白酒醉泛舟當(dāng)涂采石,俯捉江中月影而溺死。
1.桌子與幾案。
1.鋪在桌面上做裝飾或保護(hù)用的布或類似布的片狀物。
1.即臺燈。
1.即桌布。
1.比喻公開的或應(yīng)酬性的場合。
1.擺在桌上作為裝飾的小屏風(fēng)。
1.即桌幃。
1.用以墊平桌案腳的片狀物。
1.亦稱"桌帷"。亦稱"桌圍"。
2.圍在桌子邊的裝飾物,多以布或綢緞做成。
1.見"桌幃"。
1.猶席次,坐位。
1.泛指一般的家具。
1.鋪在桌面上以起保護(hù)﹑裝飾作用的氈子。
1.上有平面,下有支柱,面上用以放東西或供做事情用的器物,一般用為家具。
1.修飾,潤色。
1.木杖。
1.古代一種刑罰。墨刑于額。
2.地名。故城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南。《莊子.盜跖》"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成玄英疏"涿鹿﹐地名﹐今幽州涿鹿郡是也。"清唐孫華《夏日園居雜詠》之九"戰(zhàn)壘荒涼余涿鹿﹐邊關(guān)容易賣盧龍。"一說﹐山名。
1.精工雕刻。涿,通"琢"。
1.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車車爾勒格南部。
1.古時城門上嵌裝的尖圓形木橛。
在河北省中部,鄰接北京市,在京廣鐵路線上。1986年設(shè)市。人口1079萬(1995年)。手工藝品以金絲掛毯著名。為河北中部新興城市之一。古跡有永濟(jì)橋、智度寺塔、云居寺塔。
1.梁上短柱。
1.佩玉貌。
1.獨(dú)木小橋。
1.流星。
1.中醫(yī)療法之一。燃燒艾絨熏灸人體一定的穴位。
1.謂佛教徒燃艾或線香燒炙頭頂背脊。
1.燒炙手臂,剃去頭發(fā)。佛教徒表示自我懺悔的一種方式。
1.灸療。
1.謂因燒焦而脫落。
1.光輝燦爛。
1.焦急悲痛。
1.焦慮貌。
1.烘烤大地。
1.明亮貌。
1.焚燒。
1.古代燒灸甲骨以占卜吉兇。
1.謂燃骸骨以炊爨。
1.照耀。
1.燃火。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