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握手。
2.猶買主。
1.見"康強"。
〈書〉寬闊平坦的大路。
1.離人的思緒﹔離別的情懷。
2.離開母體。
1.猶渙散。
1.即黃鸝。一種有名的觀賞鳥。
1.太陽的光輝。喻帝王的恩澤。
1.綿延不絕貌。
1.兩國意見不合的集會。
2.唐代新中進士在曲江舉行的宴會。
1.指遠游他鄉的旅人。
2.指游子的思緒。
3.脫離軀體的靈魂。
1.見"離魂倩女"。
1.據《太平廣記》卷三五八引唐陳玄佑《離魂記》載﹕唐張鎰居衡州﹐其幼女名倩娘﹐"端妍絶倫"。其甥王宙"幼聰悟﹐美容范"﹐鎰甚器重﹐常說﹕"他時當以倩娘妻之。"后鎰忽以女別字﹐"女聞而郁抑。"宙亦磙﹐托言赴京﹐買舟遽行。至山郭數里﹐夜半倩娘忽至﹐遂絜與俱遁。五年后﹐宙攜妻﹑子歸衡州。宙詣鎰謝罪。鎰大驚﹐以其女倩娘臥病在床﹐數年未離閨閣。使人驗之﹐果見倩娘在舟中。"顏色怡暢。"迎女歸﹐與臥床之倩娘"翕然相合為一體"。元鄭光祖有《倩女離魂》雜劇演此事◇以"離魂倩女"喻指癡情美女。
1.佛教語。指軀殼。
1.不急不忙﹐時斷時續。
1.謂背離憎恨。
1.猶離間。
1.分開堅和白。公孫龍學派的著名辯論題﹐與《墨經》的"盈堅白"相對立。名家認為﹐一塊石頭放在面前﹐"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由此斷言﹐石頭的堅和白兩種屬性是互相分離的。
1.先秦"離堅白"和"合異同"兩大哲學命題的并稱。比喻善辯﹑詭辯。語出《魯連子》﹕"齊辯士田巴﹐服徂丘﹐議稷下﹐毀五帝﹐罪三王﹐服五霸﹐離堅白﹐合同異﹐一日服千人。"
從中挑撥使不團結、不和睦挑撥~。
1.借指離人的思緒或離別的情懷。
1.即行都﹐行在。
1.猶言離經辨志。
2.脫離正軌。
1.分析經籍義理﹐讀斷文句﹐辨別學習之意向。
1.分析經籍義理﹐讀斷文句。
原指不遵循經書所說的道理,背離儒家的道統。現多比喻背離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或傳統。
1.謂思想﹑言行背離儒家經典和規范。
2.指背離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和行為規范。
1.即離旗。
1.離別時飲的酒。
1.遭遇災難。
1.離開居處﹐流離失所。語出《書.盤庚下》﹕"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孔穎達疏﹕"播蕩分析﹐離其居宅﹐無安定之極。"
2.散處﹔分居。
3.猶離房﹐別室。
4.猶放棄﹑停止。
5.指隱居者。
1.開始獨立生活的馬駒。
1.遠離自己的部屬﹔離開職守。
1.分崩離析﹔渙散。
2.阻止﹐挫敗。
1.距離。
1.分和合﹐聚和散。
1.亦作"離決"。
2.猶分離。
1.猶訣別。
1.亦作"?玦"。
2.雕有螭形的玉玦。離﹐通"螭"。
1.分離斷絕﹔離開。
2.猶懸殊。
跟人、物或地方分開離得開ㄧ離不開ㄧ魚~了水就不能活ㄧ他已經~北京了。
1.指離人乘的馬匹。珂﹐馬勒飾品。唐杜甫《春宿左省》詩有"因風想玉珂"句﹐后因以借指馬。
1.離家外出的人。
1.佛教語。脫離苦難。
1.丈夫離家﹐婦人獨處。
2.形容孤獨。
1.猶闊別。
1.謂彼此不相合﹐乖戾。
1.濃密挺拔貌。
1.方言。目光呆滯。
1.方言。猶稀稀拉拉。
1.方言。猶言清爽舒服。
1.草木茂盛郁勃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