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土堆。
2.
名詞
(~子、~兒)厚而粗的木頭、石頭等,座兒。
3.
量詞
量詞,用于叢生的或幾棵合在一起的植物。
4.
動詞
用拖把擦(地)。
5.
名詞
(Dūn)姓。
6.
名詞
叢生的草木。
1.
亦作“墪”。
2.
墩子;堆狀物。
1.出自《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詩唯有關河渺,蒼茫空樹墩。
2.出自《嶺外代答·斗雞》人之養雞也,結草為墩,使立其上,則足嘗定而不傾。
3.出自《山村詩人》﹝李老怪﹞用手端著門,猛一使勁兒把門從門墩上端了下來。
3.
量詞,用于叢生的或幾棵合在一起的植物。
1.出自《曉》詩霧中隱隱約約,有幾墩綠油油的矮樹。
2.出自《大刀記》雒金坡拿著扒下來的一墩地瓜,來到地窨子的洞口上。
4.
一種坐具。
1.出自《宋史·丁謂傳》遂賜坐。左右欲設墩,謂顧曰:“有旨復平章事。”乃更以杌進,即入中書視事如故。
2.出自《前漢書平話》﹝田子春﹞禮畢,大使賜墩而坐。
3.出自《紅樓夢》寶玉又磕頭謝了恩,在挨門邊繡墩上側坐,說了一回讀書作文諸事。
5.
用力猛地往下放。
1.出自《爭報恩》好說話將孩兒放了,只當不的他打甕墩盆喬樣勢。
2.出自《英烈傳》﹝耿炳文﹞就拖了他腳,奮起生平本事,把他墩來墩去,不下三五十墩。
3.出自《清風店》曹克星看看女兒的臉色,看看妻子的臉色,突然把粥碗一墩,嘩啦一聲,把筷子摔在桌子上。
6.
擊;打。
1.出自《羅李郎》軟肋上粗棍子搠,面皮上大拳墩。
2.出自《后庭花》常懷著心驚膽戰,滴溜著腳踢拳墩。
7.
顛簸,震動。
1.出自《醒世姻緣傳》晁大舍、珍哥怕墩得瘡疼,都坐不得騾車,從新買了臥轎,兩個同在轎內睡臥,雇了兩班十六名夫抬著。
8.
斥責。
1.出自《金瓶梅詞話》我惱他那等輕聲浪氣;他又來我跟前,說話長短,教我墩了他兩句,他今日使性子家去了。
9.
伸。
1.出自《微波》李先生朝飯桌看一眼,輕輕嘆一口氣,兩手撐在飯桌邊兒上,墩出了他那禿頂的油光光的頭,再看得仔細一些,然后落坐。
10.
豎立。
1.出自《翻古》鄉里墩起了旗桿子,做工人一群一群擁進地主家的門,打富濟貧,殺豬出谷,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11.
同“蹲”。
1.出自《水滸傳》李逵把雙斧拔放籮里,兩手去摸,底下四邊卻寬。一摸,摸著一個人,做一堆兒墩在水坑里。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令旨已下,隨有兩個力士將鋃鐺鎖了言寄華到那大糞窖邊墩著。
3.出自《儒林外史》那少年便痛得了不得,矬了身了,墩下去。
12.
土堆。
1.出自《北堂書鈔》江東呼堆為墩。
2.出自《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冶城訪古跡,猶有謝安墩。
13.
指烽堠。參見“墩堠”、“墩堡”。
1.出自《嘯亭雜錄·古長城》蜿蜒數千里,屯戍墩堠,猶有存者。
2.出自《明史·翁大立傳》邊關千里,悉遭洪水,墩堡傾頹,何恃以守。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