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逃走,逃避。
2.
動詞
隱藏;消失;回避。
1.
亦作“遯”。
2.
逃亡;逃跑。
1.出自《書·微子》自靖,人自獻于先王,我不顧行遁。
2.出自《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諸侯救鄭,楚師夜遁。
3.出自《漢書·蕭何傳》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
4.出自《東周列國志》子華穴墻謀遁,鄭伯殺之。
5.出自《蜃中樓·獻壽》黑漫漫云起陰陽混,亂紛紛魃走魍魎遁。
6.出自《西江月·井岡山》詞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3.
走;跑。
1.出自《呂氏春秋·高義》﹝子囊﹞不復於王而遁。
2.出自《長潭王公墓志銘》戶曹葬于剡,剡之南,胡塍官塘西,上金西北小遁數十百里,大抵王氏家也。
4.
隱匿。
1.出自《楚辭·離騷》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2.出自《從登香爐峰》詩高世伏音華,綿古遁精魄。
5.
隱避;隱居。
1.出自《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贊》郭欽、蔣詡好遁不污,絕紀唐矣!
2.出自《后漢書·郅惲傳》﹝郅惲﹞遂系須冬,會赦得出,乃與同郡鄭敬南遁蒼梧。
3.出自《隸釋·晉右軍將軍鄭烈碑》蹈明哲之高尚,嘉肥??而不問。
4.出自《復志賦》進既不獲其志愿兮,退將遁而窮居。
5.出自《隱居》詩謹謝塵機遁海門,盈盈一水帶孤村。
6.出自《兩地書·致許廣平十五》可惜眾寡不敵,終被逼上午門,此后則遁入公園,避去近于“帶隊”之厄。
6.
躲避;回避。
1.出自《四子講德論》是伯牙去鐘期,而舜禹遁帝堯也。於是欲顯名號、建功業,不亦難乎!
7.
放縱;淫逸。
1.出自《呂氏春秋·本生》世之貴富者,其於聲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則遁焉。
2.出自《淮南子·本經》凡亂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
3.出自《文心雕龍·風骨》於是習華隨侈,流遁忘反。
4.出自《救亡決論》一及事功,則淫遁诐邪,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矣。
8.
失。
1.出自《呂氏春秋·報更》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士其難知,唯博之為可,博則無所遁矣。
2.出自《后漢書·劉平趙孝等傳序》存器而忘本,樂之遁也;調器以和聲,樂之成也。
3.出自《厲君墓志銘》學惟遠而聞無狹,師惟久而業弗遁,不淑其身不止。
9.
欺。
1.出自《管子·法禁》卑身雜處,隱行辟倚,側入迎遠,遁上而遁民者,圣王之禁也。
2.出自《淮南子·繆稱》世莫不舉賢,或以治,或以亂,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
3.出自《原強》然其流弊之極,至于懷詐相欺,上下相遁,則忠孝之所存,轉不若貴信果者之多也。
10.
遷移。參見“遁思”。
1.出自《說文·辶部》遁,遷也。
①充滿;到處都是煙霧彌漫|黃沙彌漫的山野。②漫遠路途彌漫。
1.蔓延。
1.猶言迷茫﹑廣遠。
1.猶稍稍;逐漸。
2.連續。
3.滿溢貌。
4.有光澤貌。
1.猶彌漫。充滿;布滿。
1.猶遼遠。
1.細纻布。
1.高年。
2.經年;終年。
1.按轡徐行。彌,通"弭"。
1.終日。
1.連日連夜,夜以繼日。
散布彌散在周圍的是令人難耐的沉默。
1.滿山遍野。
1.更加厲害。
1.遠甥;外甥之子。
1.謂歷時久。
1.古指中士﹑下士。
1.愈加從事于。
1.經年;終年。
1.耳孫,遠孫。
1.指釋子;高僧。
1.亦作"彌陁"。
2.阿彌陀佛(amit?bha)的省稱。意譯為無量壽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化之主。與釋迦﹑藥師并稱三尊。
1.即彌勒榻。民間誤稱彌勒佛為彌陀佛,故有此稱。
1.見"彌陀"。
滿目春色彌望|彌望蕭然。
1.大枷的別名。
1.彌加文飾。多指禮制。
2.指后人理想化了的古代禮制或繁復瑣細的禮數。
3.謂夸飾之辭。
4.謂富于文采。
1.紛紜雜沓貌。
1.滿十天。
1.蔓延;滿溢。
1.地形平坦延綿貌。
1.更加。
1.垂翼。喻退隱。
1.布滿廳堂。楹,廳堂前部的柱子,借指廳堂。
1.久長。
2.越加長久。
1.久遠。
①也稱滿月”。嬰兒初生滿一月彌月禮。②整月彌月不雨|飲之醉,彌月乃解。
1.更甚;備至。
1.古官名。掌彌災兵,兼主諸侯疾病醫藥之事。彌,通"弭"。
1.《后漢書.文苑傳下.禰衡》"[禰衡]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刺,既而無所之適,至于刺字漫滅。"后因以"禰刺"謂士人耿介有節操。
1.漢孔融《薦禰衡疏》"鷙鳥累百,不如一鶚。"后因以"禰鶚"喻指英才。
1.父廟。或稱考廟?!抖Y記.祭法》所稱五廟之一。
1.指禰衡。
1.父與祖的廟。
1.見"迷暗"。
1.迷途。
2.迷茫的河岸。
1.亦作"迷闇"。
2.迷惑暗昧。
1.迷亂衰敗。
1.《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何晏集解引馬融曰"言孔子不仕,是懷其寶也;知國不治而不為政,是迷邦也。"后因以"迷邦"指不肯從政,隱居不仕。
1.迷惑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