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懶惰,松懈。
2.
形容詞
輕慢;不恭敬。
3.
形容詞
疲倦。
1.
懈怠;懶惰。
1.出自《書·大禹謨》汝惟不怠,總朕師。
2.出自《羽獵賦》丞民乎農桑,勸之以弗怠。
3.出自《文心雕龍·養氣》夫學業在勤,功庸弗怠,故有錐股自厲,和熊以苦之人。
4.出自《送薛存義序》今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5.出自《典故紀聞》怠心一生,庶務壅滯,貽患不可勝言。
2.
謂松弛。
1.出自《長笛賦》眾音猥積,以送厥終,然后少息暫怠,雜弄間奏,易聽駭耳,有所搖演。
2.出自《天祿閣外史·至關》后有治關者,必以吾一人之故,而怠其譏,無乃亂禁乎!
3.
輕慢;怠慢。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怠禮,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亂也。
2.出自《漢書·楚元王劉交傳》可以逝矣!醴酒不設,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將鉗我於市。
3.出自《新五代史·一行傳·石昂》士無遠近,多就昂學問,食其門下者或累歲,昂未嘗有怠色。
4.出自《明史·崔亮傳》﹝牛諒﹞是年怠職,降主事。
4.
疲倦;困憊。
1.出自《高唐賦》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
2.出自《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怠而后發,游於清池。
3.出自《下灘作》詩隔船聞和歌,沽酒慰疲怠。
4.出自《妾薄命》詩車倦馬怠不辭,但歌不醉無歸。
5.
通“殆”。疑惑。
1.出自《公羊傳·文公十二年》惟????善竫言,俾君子易怠。
6.
通“殆”。危險。
1.出自《新唐書·哥舒翰傳》翰病且耄,賊素知之,諸軍烏合不足戰……若師出潼關,變生京師,天下怠矣。
1.頭朝下腳朝上豎立。
2.指事物的位置上下顛倒。
3.武術﹑雜技的一種項目。
1.散了架子。形容失去威風﹑威勢或坍臺﹑出丑。
1.明代北京地區稱彈唱人為倒儠匠。
1.傾倒出糧倉中全部儲藏。比喻罄其所有﹑盡其所知。
1.水從下游流向上游。
2.比喻時光或其他事物倒退回來。
1.一種把酒從壇子里倒吸出來的器具。
1.比喻雖已輸理,嘴上卻硬撐著不肯認錯。
1.急于出迎,把鞋子穿倒。形容熱情迎客。
1.搗亂。倒,通"搗"。
1.跌倒墜落。
2.指撲倒,跌倒。
3.破落。
1.垮臺;失敗。
1.砍倒出賣。
2.轉手買賣,從中牟利。
1.見"倒霉"。
1.見"倒霉蛋"。
1.亦作"倒楣"。亦作"倒痗"。
2.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1.亦作"倒楣蛋"。
2.對時運不濟的人的戲稱。
1.見"倒霉"。
1.見"倒沫"。
1.亦作"倒抹"。
2.方言。絮絮叨叨地糾纏不休。
1.猶言反戴。
1.傾囊,倒出囊中所有的錢物。亦喻慷慨助人。
1.猶顛倒。
1.向后斜視。
1.常綠小喬木,可用以染色。亦寫作"倒捻子"。
1.猶折騰。倒,通"搗"。
1.把整個店鋪全部存貨作價盤售。亦指生意因虧損而破產。
1.猶倒貼。謂女子以財物貼補所戀的男子。
2.倒過來賠償,謂受方因某種原因反而向應支付的一方提供補償。
1.猶言倒閉。
1.收篷。喻收束其事。
1.倒轉著展開。
1.謂人臨死前出氣多,進氣少,呼吸急促。
1.倒植荷梗。
1.倒出箱子中所有的東西,謂傾其所有。
1.同"傾筐倒篋"。
2.形容傾其所有。
1.傾囊倒篋。形容傾盡其所有。
1.謂盡出倉中所貯糧米。
1.使太陽返行。極言力大而能勝天。典出《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為之反三舍。"
1.猶顛三倒四。謂說話﹑做事顛倒錯亂。
1.指戲曲演員嗓音變啞,不能發出圓潤的聲音。
1.形容摧毀破壞極大。
1.把衣服穿倒,形容倉促﹑慌忙。
2.倒提衣裳。
1.謂全村社的人都出動。
電影攝影機內的膠片,經過片門時,以反方向運轉拍攝物體運動過程的攝影方法。倒攝的影片畫面,以正方向運轉的放映機放映時,就可獲得與實際運動方向相反的效果。如倒攝汽車從懸崖倒駛,放映時就造成汽車急駛至懸崖突然剎住的驚險場面。
1.躺下身體。
2.傾倒身體。
3.置身,插足。
1.草木由下向上長枝葉,故稱草木為"倒生"。
2.謂樹木向下生長。
1.損失。
1.不合理地使用。
1.副詞。表示同一般情理相反,猶言反而,反倒。
2.副詞。表示想的﹑說的同事實相反。
3.副詞。表示出乎意料。
4.副詞。表示轉折。
5.副詞。表示讓步。 6.副詞。用以舒緩語氣。 7.副詞。表示追問或責備。
1.顛倒。
1.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