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代替;替換。
2.
動詞
代理。
3.
名詞
(Dài)姓。
4.
名詞
歷史的分期。
5.
名詞
朝代。
6.
名詞
世系的輩分。
7.
名詞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級,代以上為宙,如顯生宙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代以下為紀。跟代相應的地層系統分類單位叫作界。參看“地質年代簡表”。
1.
代替。
1.出自《書·皋陶謨》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2.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釋之從行,登虎圈。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十余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
3.出自《文心雕龍·誄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
4.出自《色盲》我代你說出來罷,你的苦悶的原因是戀愛!
2.
取代。
1.出自《書·多方》乃惟成湯,克以爾多方,簡代夏作民主。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王后有侍者,善舞,王幸之,王后欲令侍者與孝亂以污之,欲并廢兄弟而立其子廣代太子。
3.出自《新唐書·高祖紀》天賜生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為柱國,號“八柱國家”。
3.
更迭;交替。
1.出自《楚辭·離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2.出自《春秋繁露·如天之為》當生者曰生,當死者曰死,非殺物之任擬,代四時也。
3.出自《琴賦》拊弦安歌,新聲代起。
4.出自《資治通鑒·唐懿宗咸通九年》初,南詔陷安南,敕徐泗募兵二千赴援,分八百人別戍桂州,初約三年一代。
5.出自《登岱》詩七十二君代,乃有封禪壇。書傳多荒忽,誰能信其然。
4.
繼承;承襲。
1.出自《書·微子之命》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命微子啟代殷后。
2.出自《論衡·偶會》父歿而子嗣,姑死而婦代。
3.出自《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田季安卒,其子幼弱,用故事代父,人吏不附,迎弘正於其家,使領軍事。
5.
指繼任者。
1.出自《石林燕語》北京舊不兼河北路安撫使,仁宗特以命賈文元,故文元召程文簡為代,乞只領大名一路。后文元再鎮,固求兼領,乃復命之。
2.出自《容齋三筆·蜀茶法》后稷死於永樂城,其代陸師閔言其治茶五年,獲凈息四百二十八萬緡,詔賜田十頃。
6.
謂隱息。
1.出自《莊子·寓言》火與日,吾屯也;陰與夜,吾代也。
7.
朝代。
1.出自《論語·八佾》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2.出自《石闕銘》歷代規謨,前王典故,莫不芟夷翦截,允執厥中。
3.出自《王述庵先生招集蒲褐山房觀劉貫道蘭亭禊飲圖作歌》裙屐都饒晉代風,風流本屬王家事。
8.
時代;時世。
1.出自《東方朔畫贊》瞻望往代,爰想遐蹤。邈邈先生,其道猶龍。
2.出自《七里瀨》詩既秉上皇心,豈屑末代誚。
3.出自《晉書·夏統傳》使統屬太平之時,當與元凱評議出處;遇濁代,念與屈生同污共泥。
4.出自《村居寄懷》詩風雨如堯代,何心欲退藏?諸侯行教化,下國自耕桑。
9.
父子相繼為一代。
1.出自《唐贈荊州刺史成公神道碑》成氏之先,有周之后。姬文受命,三十八王;郕伯象賢,二十一代。
2.出自《李陵詠》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
3.出自《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志銘》國子司業竇公諱牟,字某。六代祖敬遠嘗封西河公。
10.
世間;世上。
1.出自《隋書·高祖紀上》后征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
2.出自《唐國史補》劉迅著《六說》,以探圣人之旨。唯《說易》不成,行於代者五篇而已。
11.
世代。
1.出自《新唐書·狄仁杰傳》今阿史那斛瑟羅,皆陰山貴種,代雄沙漠。若委之四鎮,以統諸蕃,建為可汗,遣御寇患,則國家有繼絕之美,無轉輸之苦。
2.出自《順宗實錄》薦字孝舉,代居深州之陸澤。
12.
地質學名詞。地質年代劃分的二級單位。整個地質年代劃分為五個代。依次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3.
中醫學關于脈象的名詞。
1.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此五藏高之遠數以經病也,故切之時不平而代。不平者,血不居其處;代者,時參擊并至,乍躁乍大也。
2.出自《西游記》皇上脈氣不正,虛而又數,狂言見鬼;又診得十動一代,五臟無氣,恐不諱只在七日之內矣。
3.出自《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下》代則氣乏,跌打悶絕,奪氣痛瘡,女胎三月。
14.
姓。宋代有代淵。見《宋史·隱逸傳中·代淵》。
1.出自《廣韻?代韻》代,姓。《史記》趙有代舉。
15.
指卸去職務,由新官接任。
1.出自《顏氏家訓·慕賢》張延雋之為晉州行臺左丞,匡維主將,鎮撫疆埸,儲積器用,愛活黎民,隱若敵國矣。群小不得行志,同力遷之;既代之后,公私擾亂,周師一舉,此鎮先平。
2.出自《周書·文帝紀上》於是以寇洛為涇州刺史,李弼為秦州刺史,前略陽郡守張獻為南岐州刺史。盧待伯拒代,遣輕騎襲擒之,待伯自殺。
16.
謂每個朝代。
1.出自《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2.出自《資政新篇》此立法善而施法廣,積時久而持法嚴,代有賢智以相維持,民自固結而不可解,天下永垂而不朽矣!
3.出自《關漢卿》古來以文字賈禍的倒是代有其人,在我們朋輩中受禍最慘的怕就算己齋了吧!
17.
以表示歷史的分期。
1.出自如:古代;近代;當代。
18.
古國名。在今河北蔚縣東北。建于戰國以前。公元前475年為趙襄子所滅。襄子以封其侄趙周,稱代成君。公元前228年,秦破趙,趙公子嘉出奔代,自立為代王。后六年為秦所滅。
19.
古國名。漢初同姓九國之一。公元前201年漢高祖置。轄境約當今山西離石、靈石、昔陽及河北蔚縣、陽原、懷安等地。公元前180年,漢文帝劉恒以代王入為皇帝。公元前114年,代國廢。
20.
古國名。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國家。公元315年,晉愍帝封拓跋猗盧為代王,建立代國,有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地。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位,始稱年號為建國。376年,為前秦苻堅所滅。共傳六主,凡六十一年。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386年,什翼犍之孫拓跋珪乘機復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1.唐代樂曲名。相傳為唐張說所制。又稱《繚踏歌》。《樂府詩集》卷八二"近代曲辭"錄唐崔液《踏歌詞》二首。
中國畫。宋代馬遠作。絹本立軸。水墨。構圖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為遠景,高峰陡峭直立,樓閣城闕于松林中隱約可見;下為近景,山徑溪橋間、柳條竹枝下,幾個村農正踏歌而行。畫山石用大斧劈皴,筆致勁健有力。
1.方言。謂跟在他人后面沾便宜。多用于男女私情。
1.亦作"蹋鼓"。
2.古時歌舞,著革履踏行鼓上,謂之踏鼓。
1.謂因襲守舊,安于現狀。
1.亦稱"踏混木"。
2.古代百戲雜技之一。表演者踩踏圓木,使其滾動,并在上面表演各種動作。
1.猶踏花。
1.亦作"蹋虎車"。亦作"蹋豬車"。亦作"蹋獸車"。
2.指皇帝的獵車。
1.踏車戽水。
1.亦作"蹋花"。
2.踏青,游春。
3.佛經故事昔有南窟仙人,見鹿產一女,即取歸撫養,長大成人,惟腳似鹿,是為鹿女。一日,因洞中火熄,命鹿女往北窟仙人處取火。北窟仙人見鹿女行處步跡皆有蓮花,因與鹿女言繞我舍七匝,當與汝火。鹿女如其所言,遂取火而去。參閱《雜識藏經》卷二《鹿女夫人》◇因以"踏花"謂鹿女步行,足跡狀如蓮花。
1.見"踏槐花"。
1.《說郛》卷六九引唐李淖《秦中歲時記》"進士下第,當年七月復獻新文,求拔解,故曰'槐花黃,舉子忙。'"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往往于隔年秋天就在京城行卷,其時正值槐花盛開,后因稱參加科舉考試為"踏槐花"。
1.見"踏槐花"。
1.做磚坯的泥須經反復踩踏以使黏稠,這一工藝過程稱踏坯。
1.實地察看災情。
2.踏勘荒地,以便開墾。
1.見"踏滾木"。
1.察訪搜捕。
1.見"踏藉"。
1.挨肩。謂接連。
1.踩踏。
2.比喻壓迫;摧殘。
1.一種用腳踏動船槳的小船。
1.舉足,邁步。
2.踏步。兩腳原地交替抬起落下。
3.踏板。安置于床前﹑車沿前便于上下的設備。
4.自行車﹑三輪車等人力轉動裝置中腳踩的部位。
5.比喻借以達到某種目的之手段。
1.地板。
2.安置于車沿﹑床前等處便于上下的設備。
3.比喻借以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1.一種便于上下車﹑床用的小凳。
2.喻借以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1.古代刑具,以鐵鑄成,用以束腳,重六斤。猶腳鐐之類。
1.安置在淺水或高低兩處中間,便于行走或上下的石頭。比喻借以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1.亦作"蹋節"。
2.以腳踏地打節拍。
1.太極。指原始混沌之氣。
又稱寒溫帶針葉林”或北方針葉林”。為水平地帶性植被。由耐寒的針葉喬木組成的森林植被類型。主要的樹種是云杉、冷杉、落葉松等,而且往往是單一樹種的純林。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大興安嶺北部和新疆阿勒泰地區。
1.語出《易.泰》"天地交,泰。"謂天地之氣相交,物得大通◇因以"泰交"謂上下不隔,互通聲氣。
1.古星座名。即三臺。上臺﹑中臺﹑下臺共六星,兩兩并排而斜上,如階梯,故名。
2.借指朝廷。
①羅勃·泰勒(roberttaylor,1911-1969)。美國電影演員。洛杉磯戲劇學校畢業。1934年從影,以拍攝愛情片著稱,較著名的有《茶花女》、《魂斷藍橋》、《劫后英雄傳》等。一生主演影片七十余部。②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taylor,1932-)。美國電影演員。女。十歲從影。1944年因主演《玉女神駒》而知名。先后主演五十余部影片,其中《巴特菲爾德》和《誰害怕弗吉尼亞·沃爾夫》使她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
1.古代帝王七祀之一。所祀之主為帝王無后之鬼。
1.陵名。唐玄宗陵。在陜西省蒲城縣東北金粟山。
2.陵名。宋哲宗陵。在河南省鞏縣西南。本名永泰陵。宋人常稱之為泰陵。
3.陵名。明孝宗陵。在北京市昌平縣筆架山東南。
4.陵名。清世宗陵。在河北省易縣永寧山。
也稱安得拉人”。印度的民族之一。約6340萬人(1985年)。講泰盧固語。信印度教。實行種姓制度和種姓內婚。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部分從事捕魚業。
1.即大呂。春秋齊鐘名。
1.奢靡。
印度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另有少數分布在斯里蘭卡、新加坡等國。約5500萬人(1985年)。講泰米爾語。信印度教。主要從事農業,沿海捕魚。
(hippolytetaine,1828-1893)法國文學評論家。早年攻讀哲學。曾任巴黎美術學院美術史和美學教授。信奉實證主義哲學,提出文學創作受種族、環境、時代影響的論點,對自然主義文學創作和理論發生過影響。著有《英國文學史》、《藝術哲學》、《十九世紀法國哲學家研究》等。
1.亦作"泰娘"。
2.唐歌伎名。唐劉禹錫《泰娘歌》"泰娘家本閶門西﹐門前緑水環金堤。"后亦以"泰娘"稱吳地歌伎。
1.地的別稱。
2.太平,安定。
1.太平。時世安寧和平。
2.連續三年農業有成謂之"泰平"。
1.即太清。指天空。
安定;不放在心上身心泰然|泰然自若。
1.形容對事毫不在意。
1.不以為意,神情如常。形容臨事從容鎮定。
1.傳說中的黃帝樂師名。
①古稱東岳”,又稱岱山”、岱宗”。中國五岳之一。在山東省中部。主峰在泰安市北,海拔15328米。山勢雄偉,景色壯麗。有中天門、南天門、玉皇頂、日觀峰、黑龍潭、王母池、紅門宮、碧霞祠等名勝古跡。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并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②岳父。
《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后以泰山北斗”比喻威望極高、受人崇敬的人。簡作泰斗”。
1.指泰山神。俗稱東岳大帝。魏晉以來,道教傳說人死魂皆歸泰山,以泰山神為地下之主。舊時各地有東岳廟祀泰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