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做買賣得利,跟“賠”相對。
2.
名詞
(~兒)〈口〉利潤。
3.
動詞
〈方〉掙(錢)。
4.
動詞
占便宜。
1.
獲得利潤。
1.出自《一世歌》世人錢多賺不盡,朝里官多做不了。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人家老遠帶來的,多少總要叫他賺點。
3.出自《二馬》有時候賺,有時候賠;買賣嗎,那能老賺錢?
2.
贏得;獲得。
1.出自《偶題》詩一夜綠荷霜翦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2.出自《鳳凰臺上憶吹簫》詞西州客,心邊賺得,一味春偏。
3.出自《藝海拾貝·幻想的彩翼》《牡丹亭》的故事曾經那么風靡一時,賺了不少人的熱淚。
3.
口語。掙(錢)。
1.出自《出奔》年輕的時候,只幫人種地看牛,賺幾個微細的工資。
2.出自《殘冬》四大娘做女傭多少能賺幾個錢。
4.
誤,貽誤。
1.出自《稽神錄拾遺·教坊樂人子》訝,賺矣!此辟谷藥也。
2.出自《意難忘》詞元經摧意氣,丹鼎賺英雄。
3.出自《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向日我一時見不到,賺了你終身。
5.
宋代歌曲之一種。又名“不是路”。散板與定板交錯應用,一般用于大型曲式之中。后之南曲中保存頗多。
1.出自《夢粱錄·妓樂》紹興年間,有張五牛大夫,因聽動鼓板中有《太平令》或賺鼓板,即今拍板大節抑揚處是也,遂撰為“賺”。賺者,誤賺之之義也,正堪美聽中,不覺已至尾聲,是不宜為片序也。
2.出自《九宮譜定總論·賺論》“賺”即“不是路”,多有異名,亦多異體,各宮皆有之。
1.擁戴。
1.指封建官府中侵吞財物的胥吏。猶如蛀食衣物書籍的蠹蟲。
1.使疏遠者相親附。亦指親附﹑親附的人或泛指附庸。
1.傳說伍子胥為夫差所殺﹐尸投浙江﹐成為英魂◇用為典。
1.差役的頭目。
1.里胥。鄉里小吏。
1.官府中的小吏。
1.封建官府中的小吏和差役。
1.古代服勞役的奴隸或刑徒。亦為刑罰名。
2.特指腐刑。
3.空無所有。
1.本為諸侯相見﹐約言不誓。
2.泛指相約。
1.山名。即今江蘇省吳縣莫厘山。
1.相繼沉沒。語本《詩.大雅.桑柔》"其何能淑﹐載胥及溺。"鄭玄箋"胥,相也。"
1.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服裝上的帶鉤。
1.差役仆從。
1.老吏。
1.古代樂官。
2.猶胥吏。
1.山名﹐相傳因伍子胥而得名。有三(1)在江蘇省吳縣西南。《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乃自剄死。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一說吳闔閭時已有胥山之名『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闔廬之時大霸﹐筑吳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2)浙江省杭州市城內吳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浙江二.杭州府》"吳山﹐《圖經》云'春秋時為吳南界故名。或曰以子胥名﹐訛伍為吳也。'亦名胥山。"(3)浙江省嘉興市張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浙江三.嘉興府》"胥山﹐本名張山。相傳吳使子胥伐越﹐經營于此﹐因改今名。"
1.古官名。掌管市場物價的小官吏。
1.猶胥吏。
1.唐代設置公廨本錢﹐以公款作本錢貿易或放債取息﹐充作官署公費和官吏俸祿或津貼。為官府經管公廨本錢向官府納課的民戶﹐稱為"胥士"。
1.謂與人相遠﹐流轉各地。
2.常有閑散﹑流浪等義。
1.封建官府中主管計算的吏員。
1.即姑蘇臺。
1.傳說春秋時伍子胥為吳王所殺﹐尸投浙江﹐成為濤神◇人因稱浙江潮為"胥濤"。亦泛指洶涌的波濤。
1.太古帝王赫胥氏和大庭氏的并稱。
1.本為民服徭役者◇泛指官府衙役。語本《周禮.天官.序官》"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鄭玄注"此民給徭役者﹐若今衛士矣。胥,讀如如谞,謂其有才知,為什長。"
1.見"胥余"。
1.松散貌。
2.喜樂貌。
1.同來服役。
1.翻譯﹐互譯。
1.村落的角隅。
2.亦作"胥邪"。椰子樹的別名。
3.人名。一說箕子之名﹐一說比干之名。
1.察看可筑房屋的地基和方向。猶相宅。
2.指看守房屋。
1.伍子胥與屈原的并稱。
1.相怨。多指百姓對上的怨恨。
1.司祭的小吏。
1.謂少于一半。
1.謂蓄怒。
1.同"須鬢"。
1.同"須鬢"。
1.復姓。
1.猶言一定不會。
1.猶言肯定不是。
2.猶言一定不能。
1.等候謁見皇帝。
1.謂官吏候補,等待依次補缺。
1.見"須達多"。
1.梵語sudatta的音譯。意譯為"善與"﹑"善給"﹑"善授"等。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城富商,波斯匿王的大臣,釋迦的有力施主之一,號稱給孤獨◇皈依佛陀。與祇陀太子共同施佛精舍,稱祇樹給孤獨園。
1.用絲線﹑布條或紙條等扎成的,掛起來往下垂的穗狀裝飾品。
1.依靠。
2.等待。
1.應當。
1.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