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編纂,搜集材料編書。
2.
名詞
纂兒,(北方官話)婦女梳在腦后邊的發髻。
1.
亦作“篹”。亦作“繤”。
2.
彩繡。
1.出自《淮南子·齊俗訓》富人則車輿衣纂錦。
3.
匯集;編輯;編撰。
1.出自《荀子·君道》纂論公察則民不疑。
2.出自《晉書·刑法志》雖時有蠲革,而舊律繁蕪,未經纂集。
3.出自《黃公墓志銘》然公晚猶纂《易傳》,未成書。
4.出自《儒林外史》四五年前,天長杜少卿先生纂了一部《詩說》。
4.
系縛;佩掛。
1.出自《墨子·迎敵祠》令昏緯狗、纂馬、掔緯。
2.出自《后漢書·張衡傳》??幽蘭之秋華兮,又綴之以江蘺
5.
繼承。
1.出自《禮記·祭統》子孫纂之,至于今不廢。
2.出自《漢書·敘傳下》皇矣漢祖,纂堯之緒。
6.
修治。參見“纂修”。
1.出自《國語·周語上》纂修其緒。
2.出自《漢書·公孫弘卜式等傳贊》孝宣承統,纂修洪業。
7.
方言。婦女梳在頭后邊的發髻。
1.出自《禳妒咒》挽上一個揚州纂,插上一枝鍍金釵,髻高到有半尺外。
2.出自《死水微瀾》﹝鄧么姐﹞梳了個分分頭,腦后挽了個圓纂。
8.
咒罵。
1.出自《白雪遺音·七香車·十二月》口對香腮親又親,羞的奴家紅了臉。上頭撲臉是個什么樣,不怕招了奴的纂。
2.出自《醒世姻緣傳》計老道:“好禹大哥!我沒的因小女沒了,就枉口拔舌的纂他。”
9.
通“攢”。聚貌。參見“纂纂”。
1.出自《文選·潘岳〈笙賦〉》詠園桃之夭夭,歌棗下之纂纂。
2.出自《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詩桃源迷路竟茫茫,《棗下》悲歌徒纂纂。
3.出自《林則徐日記·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此二十里間,棗樹最多,其實已纂纂矣。
10.
赤色絲帶。
1.出自《漢書·景帝紀》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
1.有柄的小鼓。以木貫之,搖之作聲。古祭禮用的一種樂器。亦指鼗鼓之聲。
1.鼓名。
1.鼗鼓與鼙鼓。二者均小鼓。
1.《論語.微子》"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播鼗武"指殷時搖小鼓的樂師名武的人◇以"鼗武"借指精于本職工作的能人。
1.鼗鼓之聲。古代陣法作戰中用以整行伍。
1.找人作保。
1.討伐﹑懲治暴亂。
1.懲治悖逆。
1.探討本源。
1.指占便宜或取巧。
1.搜捕。
1.研討﹑裁奪。
1.謂求得好預兆。
1.博得喝采。
1.探討。
1.請求差使。
1.謂攻城略地。
1.亦作"討吃"。
2.向人要飯食吃﹔討飯。
1.民間傳說中專事乞討的鬼。
2.用為對乞丐的詈詞。
1.討飯用的打狗棍。又叫叫花棍。
1.見"討讎"。
1.討伐芟除。
1.游春﹐探春。唐陸龜蒙有《闔閭城北有賣花翁討春之士往往造焉因招襲美》詩。
2.算命﹐打卦。
1.見"討?"。
1.猶討摘。
1.謂自招挨打。
1.猶討打。
1.征討掃蕩。
1.謂找客店。
1.討伐平定。
2.議定。
1.衡量揣度。
1.征討和剪除兇惡殘暴的勢力。
1.征討懷異心的叛逆者。
1.征討罰罪。
1.行乞﹔要飯。
2.要求把飯端來。
1.即討吃棍。
1.詈詞。要飯的窮種。
1.賣面子。
1.謂放明白些。
1.征服。
1.討債。
1.舊時迷信稱野鬼游魂乞求施舍。
1.邀功。
1.猶討巧。
1.求關卡或攔路者讓路放行。常用賄賂的方式。
1.征取外貿稅收。
①通過巴結、迎合來討得別人的歡心或稱贊一味討好上司。②收到好效果。多用于否定吃力不討好。
1.討還欠帳的諧謔語。
1.研討并加以綜合考查。
1.聽消息﹐聽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