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貸款。
2.
動詞
借貸,借入或借出(會計工作上專指借出)。
3.
動詞
推卸(責任)。
4.
動詞
寬恕;饒恕;原諒。
1.
施與;給予。
1.出自《左傳·文公十六年》宋公子鮑禮於國人,宋饑,竭其粟而貸之。
2.出自《大雨》詩則知潤物功,可以貸不毛。
3.出自《程阿白書序》人來求書者,計錢與字,一字不多貸。
2.
借入。
1.出自《左傳·文公十四年》盡其家,貸於公,有司以繼之。
2.出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家貧,假貸無所得。
3.出自《秋曉》詩貸米未回愁灶冷,讀書有課待窗明。
3.
借出。
1.出自《左傳·昭公三年》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
2.出自《遼史·食貨志上》年谷不登,發倉以貸。
3.出自《巢林筆談·沒財得疾》爾負我財,不急為好事,不汝貸也。
4.
指貸款。
1.出自《子夜》他,馮云卿,就靠放高利貸盤剝農民。
2.出自《創業史》光光把公糧催交了,把農貸發下去,把統計表填上來,給打官司的人寫介紹,給領結婚證的人開證明,這算啥了不起的政治?
5.
赦免,寬恕。
1.出自《漢書·朱博傳》然亦縱舍,時有大貸,下吏以此為盡力。
2.出自《老學庵筆記》若逃而獲,雖欲貸,不敢矣。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念汝言行無玷,姑貸汝,后勿如是躁妄也。
4.出自又如:嚴懲不貸。
6.
推卸。
1.出自《歸田瑣記·訥親》訥親以經略重臣,軍中調度,皆聽指揮,功過無可旁貸,豈容一切推卸在張廣泗。
2.出自《清史稿·袁甲三傳》總督程矞采為守土之臣,責無旁貸。
1.恭敬貌。
1.謂聲音沉郁。
1.謂黯然合成一片。
1.黑痣。
1.昏暗隱蔽貌。《文選.王延壽》"屹鏗瞑以勿罔﹐屑黡翳以懿濞。"呂延濟注"黡翳﹐暗蔽貌。"一說,為寂寞之狀。見張載注。
1.黑痣。
1.形容山巖欹斜有如傾側的甗。
1.鳳閣。中書省的別稱。
1.昏暗貌。
1.天色昏黑。
1.昏暗貌。
1.陰暗;昏暗。
1.黑暗貌。
2.指黯黮灘。
1.唇不掩齒。
1.《文選.宋玉》"蓬頭攣耳,齞唇歷齒。"李善注"《說文》曰齞,張口見齒也;歷,猶疏。"后因用"齞歷"形容面容丑陋。
1.黑暗無光。
1.昏暗寂靜。
1.暗昧淺薄。
1.奄然;突然。黭,通"奄"。
1.昏黑貌。
1.陰黑。
1.云黑貌。
2.指昏暗。
3.不顯著。
1.梵文kambala的音譯。意為羊毛。
1.下巴向上翹起。
1.山崖;峰巒。
1.險峻的山。
1.險峻貌。
1.日行之貌。日行有常,借指常道。
1.比喻器量小或欲望有限。語本《莊子.逍遙游》"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偃鼠﹐即鼴鼠。
1.哺乳動物。體矮胖,長10馀厘米,毛黑褐色,嘴尖。前肢發達,腳掌向外翻,有利爪,適于掘土;后肢細小。眼小,隱藏在毛中。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晩出來捕食昆蟲,也吃農作物的根。古人常與鼢鼠混同。
2.傳說中的一種大獸。
1.露齒貌。
1.壓制;壓迫。
1.厭惡﹑鄙視。
1.黎明。
1.以巫術祈禱鬼神。
1.見"厭的"。
1.厭惡,膩煩。
1.厭惡憤恨。
1.信服;心服。
2.使心服。
1.滿足。
1.討厭舊的,喜歡新的。
1.古喪禮小功以下所服之冠。
1.壓伏。
1.噎人的話。
1.厭惡。
1.厭煩。
1.滿足窮盡。
1.憎惡妒忌。
1.古代祭祀常用活人為"尸",代死者受祭,不用"尸"的祭稱厭祭。
1.厭惡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