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責備;處罰。
2.
動詞
〈書〉殺戮;殺死(有罪的人)。
3.
動詞
索求;要別人供給東西。
1.
指責;責備。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馭群臣……八曰誅,以馭其過。
2.出自《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3.出自《后漢書·儒林傳上·孔僖》夫帝者為善,則天下之善咸歸焉;其不善,則天下之惡亦萃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誅於人也。
2.
懲罰;責罰。
1.出自《禮記·曲禮上》以足蹙路馬芻,有誅。齒路馬,有誅。
2.出自《進學解》然而圣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
3.出自《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有所未安,教而勿誅,幸甚。
3.
討伐。
1.出自《國語·晉語二》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傲,大國襲焉曰誅。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
3.出自《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銘》兵誅恒州,改度支郎中,攝御史中丞,為糧料使。
4.出自《書安南事》時安南不賓貢者二十一年,兩廣大臣歲歲牒問,未得其要領。天子慨然欲發兵誅之。
4.
誅求;索要。
1.出自《左傳·莊公八年》公懼,隊于車。傷足,喪屨。反,誅屨于徒人費。
2.出自《國語·吳語》以歲之不獲也,無有誅焉。
3.出自《太仆寺志序》是歲,自河北逾大江之南,民遭水沴,臣稍以便宜寬其誅。
5.
殺戮。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2.出自《佩韋賦》尼父戮齊而誅卯兮,本柔仁以作極。
3.出自《偽自由書·賭咒》他明知道天不見得來誅他,地也不見得來滅他,現在連人參都“科學化地”含起電氣來了,難道“天地”還不科學化么?
6.
除去;芟除。
1.出自《國語·晉語六》故以惠誅怨,以忍去過。
2.出自《招約之職方并示正甫書記》詩鬼營誅荒梗,人境掃喧黷。
3.出自《三代因革論四》神農氏作,民知耕而食之,誅草萊,摘沙礫,各治其田而已。
7.
治理。
1.出自《孫子·九地》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
2.出自《尉繚子·制談》令百人一卒,千人一司馬,萬人一將,以少誅眾,以弱誅強。
8.
嚴酷。
1.出自《文子·道原》夫法刻刑誅者,非帝王之業也。
9.
記述;闡述。
1.出自《墨子·耕柱》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誅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10.
指刪除,刪削。參見“誅鋤”。
1.出自《注〈孔叢子〉序》然有語或淺固,弗極于道,疑后人增益,乃悉誅去。
1.兵士。
2.象棋棋子之一。
1.匆促急迫的樣子。
1.倒塌。《詩.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鄭玄箋"崒者,崔嵬……山頂崔嵬者崩。"馬瑞辰通釋"崒崩二字當連讀,與上'沸騰'相對成文,即碎崩之叚借。《廣雅》碎﹑崩并訓為壞,是也。"一說"崒"通"猝"。言山冢猝然崩壞。參閱清王引之《經義述聞.毛詩中》。引申指突然潰散;潰敗。
1.即浮屠。梵語佛塔的音譯。
1.高峻貌。
1.亦作"崒嵂嵂"。
2.形容高峻陡峭。
3.象聲詞。
1.高峻貌。
2.指高山。
1.見"崒律律"。
1.亦作"崪然"。
2.突兀,高聳貌。
1.亦作"崪峷"。
2.高峻貌。
1.謂高山崩塌,江河沸騰。形容動亂。語本《詩.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1.亦作"崒"。
2.險峻貌;高聳貌。
1.亦作"崪屼"。同"崒兀"。
1.峻峭貌。
2.象聲詞。物體輕微的磨擦聲。
1.見"崒兀"。
1.周代地方基層官名。
2.泛指一族之尊長。
3.周代地方基層單位"族"與"長"的并稱。
1.見"族姻"。
1.同族及從兄弟。
1.亦作"族?"。
2.聚居的同族親屬。
1.一姓一族的土地。
1.同高祖兄弟的弟輩。亦泛指同族同輩中年較少者。
1.猶家世。
1.宗族或家族的法規。
1.本族繁衍下來的人。
1.同族兄弟之父。亦泛指同族伯叔父。
1.族父和族母。
1.家族籍貫。
1.封建社會宗族或家族的法規。
1.古時博戲的一種。
1.表示某個宗族或家族的標志。
1.宋政和間對縣主的改稱。
1.即族子。
1.群居;聚居。
2.叢生。
3.猶言姓氏籍貫。
1.并舉。
1.同族的人聚在一起。
1.亦作"族晜弟"。
2.同高祖的兄弟。亦泛稱同族同輩之人。
1.見"族昆弟"。
1.六畜疫病。
1.指同族。
2.同類。
3.指同類的人。
4.種類。
5.指民族。
1.見"族絫"。
1.稱古大夫死而無后者。
1.亦作"瘯癳"。
2.皮膚病。
1.聚族而居的村落。
1.謂一人犯罪﹐整個家族﹑親屬被誅滅。
1.族兄弟之母。亦泛指同族伯叔之妻。參見"族父母"。
也稱趕年”。土家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夏歷七月初一。除夕夜,有的地區有守田埂”的習俗。次日要放爆竹接年”,再敬奉祖先,吃蒸坨子肉和合菜。節日期間,人們跳擺手舞、演出小戲《毛谷斯》等。
1.同族兄弟之女。
1.眾庖。指一般的廚師。
1.記載宗族或家族譜系的書冊。
1.家族和親戚。